痛风患者碱化尿液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rg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痛风患者碱化尿液治疗的效果以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未行碱化尿液及降尿酸药物治疗且处于缓解期的痛风患者90例,入院后均给予低嘌呤饮食(嘌呤摄入量<200 mg/d)。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不同碱化尿液药物组:碳酸氢钠组(服用碳酸氢钠1.0 g tid)、枸橼酸颗粒组(服用枸橼酸氢钾钠颗粒2.5 g tid)、对照组(仅继续低嘌呤饮食)。治疗第5天,留取清晨空腹尿液后,进食规定早餐,餐后服用碱化尿液药物,分别于服药后1 h、2 h、3 h、4 h留取尿液测定尿pH,比较不同碱化尿液组尿pH的变化。服药后2 h、3 h、4 h尿pH的均值以6.2为切点,将服用碱化尿液药物治疗的患者分为达标(尿pH均值≥6.2)和不达标(尿pH均值<6.2),比较影响尿pH值达标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碳酸氢钠组空腹尿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服用碳酸氢钠后2 h、3 h的尿pH值明显升高(P<0.05)。枸橼酸颗粒组空腹及服药后任意时间点的尿pH值均高于对照组及碳酸氢钠组(P<0.05或P<0.01)。碳酸氢钠组和枸橼酸颗粒组服药后尿pH值达峰值的时间多在服药后4 h,其次为服药后2 h或3 h。碱化尿液达标和不达标者的体重指数、腰围、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

不推荐空腹尿pH值单独作为碱化尿液疗效的判断指标,建议参考服药后2~4 h尿pH值;枸橼酸颗粒碱化尿液疗效优于碳酸氢钠;肥胖或超重是影响碱化尿液疗效的不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青年大学生高尿酸血症与肥胖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及2019年南京大学新生入校体检者19 673人,根据体重指数分为低体重组、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清晨空腹抽血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尿酸、尿素氮、肌酐。比较不同组别血尿酸和代谢指标的差异。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及logistic回归分析体重指数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结果青年大学生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32.35%,其
期刊
目的寻找鉴别Graves病与亚急性甲状腺炎(SAT)甲状腺毒症期的临床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初发Graves病265例、初发甲状腺毒症期SAT患者76例、非毒性甲状腺结节100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105例,以及甲状腺功能正常、无甲状腺疾病的门诊体检者151名的甲状腺功能。结果Graves病患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的比值显著高于SAT甲状腺毒症
期刊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肌肉量减少的相关影响因素,为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肌少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的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肌量减少组与非肌量减少组,收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血液指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四
Graves眼病是Graves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尚无能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治疗手段。针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受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表明,IGF-Ⅰ受体参与了Graves眼病的发生和发展。作为一种单克隆抗体IGF-Ⅰ受体拮抗剂,替妥木(teprotumumab)刚刚在美国获得批准用于Graves眼病的治疗。这表明靶向阻断IGF-Ⅰ受体的药物未来可能在活动性Graves眼病治疗中占有
目的探讨早发痛风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至2018年于内分泌代谢科就诊的痛风男性患者,按发病年龄分为早发组(发病年龄≤30岁)和晚发组(30岁<发病年龄<60岁)。比较2组的临床特征并探索与早发痛风相关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243例患者,早发组480例,晚发组763例。与晚发组相比,早发组患者含糖饮料饮用率高(28.0%对15.0%, P=0.001),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
作为一类新型降糖药,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血压效应日益受到重视。在动物研究中,急、慢性用药却表现出不同的血压效应;临床系列研究已肯定这类药物慢性用药的降压作用,不同药物降压效果无明显差异。脑干神经核团、心脏、肾脏、血管内皮细胞等,可能与其影响血压的作用机制有关。本文对胰升糖素样肽1及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在动物和临床的血压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期刊
目的探讨藏汉两族人群内脏脂肪组织、体重指数和腰围之间的关联,探索两族人群内脏脂肪组织和脂肪因子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进行单中心、横断面观察性研究,共纳入年龄在18~65岁的148名汉族及150名藏族受试者,采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体重指数每增加1 kg/m2,汉族人群较藏族人群增加更多的内脏脂肪组织[β为6.87(95%CI 4.25~9.49)对4.84(95%CI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