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既指向学生学习的成长经历,也指向教师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构,他既应该是一个富有“独立的人格魅力、独立的专业品质”的个体,也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伙人,是和学生在同一个赛道上的领跑人、助跑人。
【关键词】独立;伙伴;领跑;助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当下,“课程”改革被提到了令人瞩目的关键位置。众所周知,课程改革应指向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显然,这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成长经历,也应该是教师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应该怎样定位呢?
一、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人格魅力 独立的专业品质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应具有独立的思想、鲜明的个性。在具备了丰厚理论修养的基础上,你只有成为“这一个”,才能彰显自己的个性,获得区别于他人的标识。“独立、自主、创造”——每一位教师都应在教育教学一线摸爬滚打了一定时日之后,慢慢积累自己的学识和素养,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一个在思想上真正独立起来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个个拥有思想和情怀的学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今是一个以“专业创造”取代“知识劳动”的“个时代”,课堂的边界正在拓展,跨界和个性化趋势使得“教师”角色必须重新定义。习近平主席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曾勉励教师既要当学问之师,又要当品行之师。他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中介,而应当成为具有自身价值的“专业创造者”。因此我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应该在共性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的追求,晒出自己的一技之长,提取学科素养中最擅长的元素,精准了解学生需求,在互动互学中创造和发展课程,用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搭起“教学主张”的基础,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
教师的多种角色定位大致分为五个方面: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环境的创建者;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目标定位者;为实现学生的发展目标,对课程的策划者和决策者;学生发展的评价者以及凝聚育人合力的家校互动合作者。因此,笔者认为最好的课程是“教师本身”,如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教师课程”、上海嘉定区迎园中学的皮影戏课程、北京十一中学的戏剧课程等,都是一个个有独立人格魅力和专业品质的老师的“个课程”,它们引领和带动一个个团体,以此推动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区域的课程建设,从而彰显特色、熠熠生辉。
二、学生的伙伴——学习的合伙人 赛道上的领跑人、助跑人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在“课程”这个跑道中,老师不是裁判、不是看客,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这个赛道上的领跑人和助跑人。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横亘在知识与学生之间,作为输送与传递的中介,师生之间的所有交往都发生在“知识”的传送带上。然而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师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学生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掌握着不少教师不了解的知识。你知道的学生早就知道了,你不知道的也许学生已经知道了。每一位教师必须正视这一教师角色倒置变化的客观事实。在课程开发和变革活动中,当教师与学生第一次以相同的“学习者”身份出现时,教师需要回归真实本性。教师应该置身学习之中,和学生“共同学习”,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态度立场,可以去质疑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先知学生”,只有“最本真”的教师才会打动、感染和发现学生,成为学生的伙伴。
在学习的交往中,教师还应发挥“观察—引导—驱动”的功能,成为“领跑人”。一是通过观察儿童的需要,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儿童不仅有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还有认知性发展需要、社会性发展需要。教师只有细心观察儿童真实情景中的活动行为,关注其行为变化和成长历程,才能准确把脉。二是引导儿童的兴趣。只有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才能端正儿童的学习动机,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丰富有趣的环境,聚焦全面能力的成长。三是尊重孩子自由幻想的权利,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充分利用文学、艺术、游戏等注重人文情怀的培养。四是驱动儿童的原生力,帮助他们找到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培养意志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策略,在向着目标前进的道路上收获幸福和美好。
教师还应在“纠偏—补充—推进”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助跑人”。教师要积极地“旁观”,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处境和行为,及时地纠正前进过程中的跑偏现象,并考虑下一步如何应对、补充、推进,永远在心理上、精神上给学生以支持、鼓励,使学生上进但不狂妄,自信但不自骄,成为一个人格日臻完美的人。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独立;伙伴;领跑;助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当下,“课程”改革被提到了令人瞩目的关键位置。众所周知,课程改革应指向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显然,这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成长经历,也应该是教师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应该怎样定位呢?
一、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人格魅力 独立的专业品质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应具有独立的思想、鲜明的个性。在具备了丰厚理论修养的基础上,你只有成为“这一个”,才能彰显自己的个性,获得区别于他人的标识。“独立、自主、创造”——每一位教师都应在教育教学一线摸爬滚打了一定时日之后,慢慢积累自己的学识和素养,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一个在思想上真正独立起来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个个拥有思想和情怀的学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今是一个以“专业创造”取代“知识劳动”的“个时代”,课堂的边界正在拓展,跨界和个性化趋势使得“教师”角色必须重新定义。习近平主席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曾勉励教师既要当学问之师,又要当品行之师。他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中介,而应当成为具有自身价值的“专业创造者”。因此我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应该在共性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的追求,晒出自己的一技之长,提取学科素养中最擅长的元素,精准了解学生需求,在互动互学中创造和发展课程,用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搭起“教学主张”的基础,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
教师的多种角色定位大致分为五个方面: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环境的创建者;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目标定位者;为实现学生的发展目标,对课程的策划者和决策者;学生发展的评价者以及凝聚育人合力的家校互动合作者。因此,笔者认为最好的课程是“教师本身”,如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教师课程”、上海嘉定区迎园中学的皮影戏课程、北京十一中学的戏剧课程等,都是一个个有独立人格魅力和专业品质的老师的“个课程”,它们引领和带动一个个团体,以此推动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区域的课程建设,从而彰显特色、熠熠生辉。
二、学生的伙伴——学习的合伙人 赛道上的领跑人、助跑人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在“课程”这个跑道中,老师不是裁判、不是看客,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这个赛道上的领跑人和助跑人。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横亘在知识与学生之间,作为输送与传递的中介,师生之间的所有交往都发生在“知识”的传送带上。然而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师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学生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掌握着不少教师不了解的知识。你知道的学生早就知道了,你不知道的也许学生已经知道了。每一位教师必须正视这一教师角色倒置变化的客观事实。在课程开发和变革活动中,当教师与学生第一次以相同的“学习者”身份出现时,教师需要回归真实本性。教师应该置身学习之中,和学生“共同学习”,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态度立场,可以去质疑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先知学生”,只有“最本真”的教师才会打动、感染和发现学生,成为学生的伙伴。
在学习的交往中,教师还应发挥“观察—引导—驱动”的功能,成为“领跑人”。一是通过观察儿童的需要,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儿童不仅有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还有认知性发展需要、社会性发展需要。教师只有细心观察儿童真实情景中的活动行为,关注其行为变化和成长历程,才能准确把脉。二是引导儿童的兴趣。只有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才能端正儿童的学习动机,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丰富有趣的环境,聚焦全面能力的成长。三是尊重孩子自由幻想的权利,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充分利用文学、艺术、游戏等注重人文情怀的培养。四是驱动儿童的原生力,帮助他们找到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培养意志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策略,在向着目标前进的道路上收获幸福和美好。
教师还应在“纠偏—补充—推进”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助跑人”。教师要积极地“旁观”,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处境和行为,及时地纠正前进过程中的跑偏现象,并考虑下一步如何应对、补充、推进,永远在心理上、精神上给学生以支持、鼓励,使学生上进但不狂妄,自信但不自骄,成为一个人格日臻完美的人。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