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围绕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与管理展开研究。首先,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定义进行界定。其次,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进行阐述。最后,全面论述了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供应链模式构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人们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应积极构建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并持续进行优化,,以促进生鲜农产品行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一、生鲜农产品及其供应链定义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指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在需求信息引导下,通过有效的组织实现生鲜农产品由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动,涵盖生鲜农产品加工、包装、装卸、配送等一系列活动内容。
由于生鲜农产品具有鲜活性、即食性、难储性的特征,所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也具有产品的鲜活性、易损耗性以及生产上的分散性、较小的供需弹性等特征。
二、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现状
目前,在我国占据主要地位的供应链模式是“小生产,小流通”,生鲜农产品交易仍处在原始集散阶段,采取的主要是现货交易的方式,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仍是集贸市场,产品价格变动较大;甚至一些生鲜农产品要经过3-4级的批销才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消费者的购价要远远高于原始成本价。概括起来,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物流成本偏高
农产品物流成本指农产品在整个物流环节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人力、物力等成本,即实现整个流通过程所需要的全部费用。目前,生鲜农产品物流成本比较高,究其原因主要由产品自身性质决定的,农产品地域分散性、季节性及其自身的易腐性,都对其运输、存储与加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增加了成本。此外,当前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尚不成熟,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增加成本。
(二)质量安全问题
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缺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存在隐患。提高生鲜农产品数量保障性、质量可控性、消费可信度,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食品,是当前山东省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其应具备的核心功能。
(三)冷链物流体系不成熟
冷链物流主要指一些容易变质腐烂的食品从生产地至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环节过程中均需保持在较低温度状态下的供应链系统。对生鲜农产品而言,像肉禽蛋、水产品、水果、蔬菜以及药品、加工食品,均需借助冷链系统进行流通。通过冷链物流可保证食品品质与质量,因此,建立完备、成熟的冷链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冷链系统供应的产品仅能满足20%-30%的市场需求,冷藏运输率仅为15%-20%,其中有超过80%的生鲜食品在加工、流通、保存等环节仍在常温下进行。
(四)组织化程度不高
虽然近年来生鲜农产品的连锁经营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一批骨干连锁经营企业,但农产品集贸市场仍是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场所,其占全国流通量的70%左右。
(五)商品化及标准化水平低
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及消费水平不断迈向新的台阶,因此对生鲜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生鲜农产品的商品化、标准化程度非常低,其中加工转化率只有30%,生、精加工食品比例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大多数流通市场的农产品缺乏规格化、标准化,分级、分类范围很小,品牌意识欠缺,整体竞争力很弱。
三、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构建
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最核心的问题是核心企业的主体缺失,当前多依靠各级批发市场来充当核心角色,形成了由农产品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种植基地(分散农户)、Ⅰ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商、Ⅱ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零售商、终端消费者构成的农产品供应链。
(一)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运行模式
该模式下核心企业为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专业农业合作组织,负责组织协调整个供应链,在供应链节点成员准入、供应链协作、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拥有话语权。作为核心企业,要保证供应商提供质量合格的农产品生产资料,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采用条码技术全程对农产品跟踪与追溯;整合下游订单需求,根据农产品需求对农产品的产量、库存作出决策,使种植养殖结构合理。
(二)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运行模式
该运行模式下农产品经过收购商送到加工企业加工后再进入流通环节。作为核心企业的加工商通过与供应链上游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分散农户、农业合作组织以签约等形式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农产品,对农产品进行流通加工,目的是对农产品进行增值,同时行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和检测功能,经过流通加工后的农产品流通到销售渠道,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三)以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为核心的运行模式
该运行模式下的核心企业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与传统农产品流通方式不同的是,各级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需要发挥核心企业职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享有更多的话语权。
(四)以大型连锁超市为核心的运行模式
该运行模式也可以称为零售型农产品供应链,其核心企业为大型连锁超市,借鉴“农超对接”模式,充分发挥零售超市的能动性,参与供应链运作决策。在供应链结构设计上,连锁超市根据大数据显示的顾客需求,整合农产品需求订单经验数据,推行二维码等先进信息技术,强化配送终端服务,同时直接与上游的分散农户、农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生产基地协作,就供需信息开展谈判,同时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加强监测,以合同的形式合作。
参考文献:
[1]张向阳,熊峰,邱妘.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03,11.
[2]赵翼虎.有机食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J].世界农业,2014,1.
[3]张艳.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国鲜果流通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供应链模式构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人们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应积极构建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并持续进行优化,,以促进生鲜农产品行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一、生鲜农产品及其供应链定义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指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在需求信息引导下,通过有效的组织实现生鲜农产品由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动,涵盖生鲜农产品加工、包装、装卸、配送等一系列活动内容。
由于生鲜农产品具有鲜活性、即食性、难储性的特征,所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也具有产品的鲜活性、易损耗性以及生产上的分散性、较小的供需弹性等特征。
二、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现状
目前,在我国占据主要地位的供应链模式是“小生产,小流通”,生鲜农产品交易仍处在原始集散阶段,采取的主要是现货交易的方式,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仍是集贸市场,产品价格变动较大;甚至一些生鲜农产品要经过3-4级的批销才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消费者的购价要远远高于原始成本价。概括起来,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物流成本偏高
农产品物流成本指农产品在整个物流环节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人力、物力等成本,即实现整个流通过程所需要的全部费用。目前,生鲜农产品物流成本比较高,究其原因主要由产品自身性质决定的,农产品地域分散性、季节性及其自身的易腐性,都对其运输、存储与加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增加了成本。此外,当前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尚不成熟,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增加成本。
(二)质量安全问题
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缺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存在隐患。提高生鲜农产品数量保障性、质量可控性、消费可信度,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食品,是当前山东省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其应具备的核心功能。
(三)冷链物流体系不成熟
冷链物流主要指一些容易变质腐烂的食品从生产地至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环节过程中均需保持在较低温度状态下的供应链系统。对生鲜农产品而言,像肉禽蛋、水产品、水果、蔬菜以及药品、加工食品,均需借助冷链系统进行流通。通过冷链物流可保证食品品质与质量,因此,建立完备、成熟的冷链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冷链系统供应的产品仅能满足20%-30%的市场需求,冷藏运输率仅为15%-20%,其中有超过80%的生鲜食品在加工、流通、保存等环节仍在常温下进行。
(四)组织化程度不高
虽然近年来生鲜农产品的连锁经营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一批骨干连锁经营企业,但农产品集贸市场仍是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场所,其占全国流通量的70%左右。
(五)商品化及标准化水平低
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及消费水平不断迈向新的台阶,因此对生鲜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生鲜农产品的商品化、标准化程度非常低,其中加工转化率只有30%,生、精加工食品比例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大多数流通市场的农产品缺乏规格化、标准化,分级、分类范围很小,品牌意识欠缺,整体竞争力很弱。
三、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构建
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最核心的问题是核心企业的主体缺失,当前多依靠各级批发市场来充当核心角色,形成了由农产品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种植基地(分散农户)、Ⅰ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商、Ⅱ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零售商、终端消费者构成的农产品供应链。
(一)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运行模式
该模式下核心企业为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专业农业合作组织,负责组织协调整个供应链,在供应链节点成员准入、供应链协作、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拥有话语权。作为核心企业,要保证供应商提供质量合格的农产品生产资料,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采用条码技术全程对农产品跟踪与追溯;整合下游订单需求,根据农产品需求对农产品的产量、库存作出决策,使种植养殖结构合理。
(二)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运行模式
该运行模式下农产品经过收购商送到加工企业加工后再进入流通环节。作为核心企业的加工商通过与供应链上游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分散农户、农业合作组织以签约等形式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农产品,对农产品进行流通加工,目的是对农产品进行增值,同时行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和检测功能,经过流通加工后的农产品流通到销售渠道,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三)以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为核心的运行模式
该运行模式下的核心企业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与传统农产品流通方式不同的是,各级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需要发挥核心企业职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享有更多的话语权。
(四)以大型连锁超市为核心的运行模式
该运行模式也可以称为零售型农产品供应链,其核心企业为大型连锁超市,借鉴“农超对接”模式,充分发挥零售超市的能动性,参与供应链运作决策。在供应链结构设计上,连锁超市根据大数据显示的顾客需求,整合农产品需求订单经验数据,推行二维码等先进信息技术,强化配送终端服务,同时直接与上游的分散农户、农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生产基地协作,就供需信息开展谈判,同时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加强监测,以合同的形式合作。
参考文献:
[1]张向阳,熊峰,邱妘.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03,11.
[2]赵翼虎.有机食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J].世界农业,2014,1.
[3]张艳.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国鲜果流通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