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吐痰史

来源 :养生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m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丹麦来到中国的吉米在中国考取驾照时遇到了一道让他摸不着头脑的选题。
  当你正在驾车,而有痰要吐的时候,你应该:1.摇下窗户吐到外面去;2.吐到车内的地上;3.找到一张废纸,然后吐在废纸上。
  中国人一定会因为这是考试而不假思索的选择3。然而这样的题目在考驾照的试题中,却让我们的国际友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出,吐痰这件事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怎样的位置。
  有人说过,习惯是可怕的暴君。无数的人做了习惯的奴隶,吐痰成了中国的风俗,没有人去追究那样做是否有道理。那么吐痰这个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中国
  据说,随地吐痰在中国大概有两千年的历史。京剧《文昭关》讲的是战国时代的故事。剧中的老生东皋公就先在帘后“嗯——吐嗯”一声后再出场。名作家邓友梅不解,就问研究京剧的人,这是什么意思?才得知那是吐痰的声音。
  欧美
  随地吐痰的行为被伟大的荷兰人文学者伊拉斯谟与意大利作家卡萨分别于1530年与1558年在著作中耻笑为“龌龊的”,他们都认为这种行为是粗野的、不文明的。
  吐痰的习惯成为公共卫生机构的根除目标,是在1882年德国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发现了肺结核杆菌之后。由于唾液是传染病的主要媒介,因此在很多国家,随地吐痰就定为违法行为了。
  东南亚
  二三十年前的香港和新加坡与今天大陆的许多城市大有相似之处,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小孩随地撒尿等都不当回事。从上世纪70年代起,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香港和新加坡通过全社会范围的公民教育、适当的立法和坚决地执法,根除了随地吐痰的陋习。
  今天
  在今天的西方,学校里也有极个别的男孩子们在开始偷偷学吸烟的年龄也开始随地吐痰,以显示他们已经成人,已经成为粗悍的小伙子了。但家庭和学校通常能够说服他们,让他们知道吐痰不好,因此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摒弃这一行为,从来形不成习惯。
  在世界很多国家中,随地吐痰的现象已经消失。中国在这一点上还没有跟上世界的步伐。当然,与20年前相比,国内吐痰的人少多了。
其他文献
法洛四联症(TOF)术前左心功能对术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采用多普勒组织速度成像法(TVI)评价TOF左心收缩功能,并与M型超声相比较,以探讨TVI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
据国际眼科时讯报道,在中国,近视的流行程度正在逐年增加。目前的年轻一代(18-30岁)近视的发生率为80%-90%。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人群比例将在整个成年人群中蔓延。比这更糟糕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展为高度近视,而高度近视会导致明显的眼部病变,严重者可导致视力丧失。  近视是引起视力下降的一种最常见的疾病,多发生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身上,是损害青少年视力的常见眼科疾病。绝大多数的近视眼都在6
多年来,小肠疾病的诊治一直是消化道疾病诊断的“盲区”和难点。由于小肠走向迂回重叠,加之小肠位置不固定以及既往检查手段有限,使小肠疾病的临床诊治十分困难。  胶囊内镜的出现对小肠疾病的诊断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  因小肠与口腔和肛门的距离都较远,胃镜、结肠镜及传统的推进式小肠镜, 只能观察部分小肠,不能用于全小肠疾病的诊断,且检查时患者痛苦大,常需要在镇痛镇静条件下完成。而传统的小肠钡餐造影对病变的诊断
凡是女人,对美总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喜欢穿漂亮、时尚的衣服,用高档化妆品美容,或直接到美容院护理皮肤。对于美的追求,古亦有之。古人常用花来比喻美女的容貌,强调脸色如花之娇艳。于是,为了满足广大女性对于美的追求,众多的美容保健方剂应运而生,慢慢地竟形成了专门的学科——中医美容学。本篇文章,带您穿越古今,见识下古代先人们的聪明智慧吧。  先秦时期人人都爱“白富美”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经注意到脸面
春季是身体各脏器“火症”的多发季节。尤其春节小长假期间,连日酒席,聚会亲朋,身体消化系统负重运行,容易出现眼睛红肿涩痛,或喉咙肿痛、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疼痛及舌尖糜烂等“上火”症状,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隐患。不过不用慌张,“上火”可通过饮食调节,且“食疗”有独特的效果。下面,教您几款靓汤,助您早败“春火”。  莲子汤去心火  心火: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是人体的主宰,而心火则是温暖全身的主要热量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