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让愤怒推倒心中的神像吧!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wei_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损害与被侮辱的海信们与联想们,除了愤怒与痛心外,
  是否也该为自己的“惊诧莫名”而颔首反思呢?
  美国大片好不好看?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回答“是”,毕竟我们曾经历了《真实的谎言》的全民震撼、《泰坦尼克》的冲天票房,但我们绝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美国电影都好看!
  同样的道理,跨国公司中名家林立,但是不是就都白璧无瑕?理性的回答同样是“否”。但人类的错误往往是理性的分析斗不过感性的蒙蔽。所以,当苦心经营多年的商标反被外企恶意抢注乃至倒打一耙,当自己愕然遭遇外企的挑衅性广告时,海信们与联想们,除了愤怒与痛心外,是不是也应该为自己的“惊诧莫名”而颔首反思呢?
  
  曾经高山仰止……
  
  外企的到来,曾经给中国企业带来了高山仰止的标杆感受。它们在中国市场上名利双收,中国企业当然也从中获益匪浅。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杨斌又认为: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是“外企”这个概念被无限美化了!
  想当年,那本被联想等本土企业广泛学习的《惠普之道》是何等风靡啊!自知落后的国人在学习外企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从未怀疑过其中其实属于文学创造的成分。在我们一味感慨全方位落后的同时,也无形中将外企推上了神坛。殊不知,如果你坚持天天看《华尔街日报》,就会发现:其实几乎每天都有跨国公司发生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因为它们也不过是由普通人经营的盈利组织罢了。于是有了2001年安然、世通的丑陋。
  
  竞争还原了真相
  
  稍加分析这些外企伦理事件,就会发现:它们很多都发生在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比如:IT、家电等。因为企业伦理的表现,在相当程度上受行业竞争激烈程度的影响,所以诸如:海信商标遭西门子抢注,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全球家电市场激烈程度的象征;而惠普公开讥讽对手,也出自行业竞争激烈、公司业绩不振、股东不满的大背景。
  所以,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要想得到客户、求得发展,跨国公司也一样会有并不阳光的举动。比如:朗讯和花旗的高管腐败问题,再比如:耐克的童工问题、沃尔玛的工会问题、日本企业的客户歧视问题……而这些都不是今天才有的。如果我们有平常心,放下心中的神,其实我们真没必要那么吃惊。
  
  竞合才是长久之道
  
  但我们应该依然相信这样的理念:如果一家企业笃信商场即战场,它的经营一定是难以持久的!因为当你把竞争对手都当作敌人时,你的敌人只会越来越多……
  在彼此渗透、彼此依赖的时代,企业竞争并非你死我活,而是竞争与合作并存。如果一个企业只谈竞争不谈合作,必然会慢慢失去竞争力的本源。因为一味执迷于竞争,主要的精力都用于企业间的短兵相接,其结果一定会导致战略焦点注意力上的偏差,而最终放弃对企业核心能力上的长期培养。这是外企与本土企业都要面对的挑战。
  
  为生存环境而抗争
  
  不再高山仰止,不再自立神灵,剩下的就是兵来将挡!当竞争对手违背商德时,不管它来头多大,我们要敢于对这种行为给予严厉斥责。社会需要批判,如果没有人对企业的悖伦行为表达愤慨,必然导致正不压邪,这样的生存环境必将最终伤及自身。
  进而,在必要的时候就应该大胆使用法律手段。许多著名的判例都证明,这会为企业准则和伦理上树立标尺。如果没有早年媒体和消费者的不断抗争,就不会有现在各大汽车厂商的召回制度;如果没有某著名企业由于供应商使用童工而被牵连惹上官司的事件,就不会有星巴克要求其合同商必须遵循其伦理规范的案例发生。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为了我们及后人良好的生存环境,让我们果敢站出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其他文献
当2004年微软悄悄“拿下”北京市政府向微软采购2925万元操作系统的大单后,中国本土软件企业对生存环境的不安被瞬间激活了。直到微软又“合乎民意”地失去了这个单子,人们似乎还心有余悸。紧接着,微软又在山西省政府的软件采购中失掉了单子。显然,这种不安的情绪仍以中国方式在传递。    七年之炼    实际上这种不安的情绪早在7年前就有过:柯达大举整合中国感光行业。  1998年3月23日,柯达公司向全
做企业不能太追求完美,追求完美的人必须要创新,创新就要做出牺牲,这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今天要谈的主题是企业家思维模式与管理创新。我认为对于一个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来说,首先是要了解自己,甚至是要当局者清,旁观者谜,反之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  作为一个企业家,无外乎有三大思维模式:一个是常规思维,一个是逆向思维,一个是创新思维。如果能把三大思维运用在一起去思考问题、去做决策,就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