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语文新新课程》指出:“语文课程还要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要完成这一任务,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除了具备《教育法》《教师法》规定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修养之外,更需要时刻修正自己,强化自身修养,自觉成为文化与人格的守护者与敬畏者,并以此作为行为规范与准则,才能真正地引领我们的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与发展者。本人现从“克己、厚道、合群、有为”四个方面来谈谈语文教师的精神与价值修养问题。
一.克己复礼
“克己”即克制、战胜自己。“礼”是中国古代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它不仅包括日常生活中人们共同遵守的礼节仪式,还有国家层面的法纪、道德等上层的礼仪制度与社会规范。当然,我们所言“复礼”并不是恢复古代礼法制度,而是要与时代精神与社会的伦理道德相结合。“克己复礼”就是通过克制私欲、约束行为、战胜自我、净化心灵,培养、调整自我以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标准,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平衡协调和谐统一。正如孔子所言“日日克己,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克尽己私,尽归于礼,方始是仁”。语文教师只有懂得“克己”、“自律”、“正身”,并做到“吾日参省乎己”,即在自身上下足功夫,使自己内在修养、举止言谈符合人师的行为准则,达到“克己复礼为仁”的境界,才能真正在教育教学中正己达人,引导和影响我们的莘莘学子走上人生正道,成人成才、安身立命。因为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语文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语文学科知识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对孩子价值取向与公民教育有重要的引领与示范意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更需要通过“克己”来完善自己修养,以自律自觉的生命姿态来维护社会的正义秩序与道德法律的威严。
那么如何达到克己复礼?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既要做到视听言动符合道德规范,符合教师身份与价值的许可,又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来构建自我的价值与文化底蕴,进而学会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躬身修己,修己以安人。这不仅是为师的一种修养,更是语文教师的一种风范与处世哲学。
二.明德厚道
党的十八报告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之道,德字为先。既是对中华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当今教育现实的关注与回应。《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体现了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明德”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意是:学习的目的在于彰显优秀的品德,在于使人革除自身的陋习,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它就是要彰显人自身的仁、义、礼、智、信等崇高的德性和人格,敦促人自新其德,敦品励行,积学储宝,将德学贡献出来,促进社会不断进步。而“厚道”中“厚”是生长万物的土壤之厚,是遮风挡雨的博大之厚。讲的是做人要诚恳宽容,沉着稳重,实实在在,表里如一,不刻薄,不夸张,不骗人,吃老实饭,干老实事,做老实人。“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告诉我们要厚道。
为师者教书育人,需以明德为基准,需以厚道为根本。尤其是语文教师,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更需要把明德放在厚道之前,就是要求语文教师把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始终放在首位,努力践行中华民族优良品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认真履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同时语文教师要尚德质朴,宽以待人,以身作则,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品德,最终促使自身修养日臻完美,达到德才兼备的至高境界。
总之,语文教师要以高尚优秀的品德做基础,以诚恳大度的风范做导向,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广博的胸怀厚德育人、明德修身,真正实现“厚德而能载物”。这才是语文教师的一种内在精神的展现,是一种对生命的真实阐释,是一种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三.笃学有为
《三国志·吴志·孙瑜传》:“济阳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笃”有诚笃不虚、坚持不懈、厚积薄发等含义。“有为”之义,实际上在孔子《论语》和《荀子·性恶》中均有表述。《性恶》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此处的“伪”就是“有为”,即主张用礼义改造人性,使之及于“中和”,做到行动主动积极,为“有为之为”,为“有为之言”,为“有为之举”,达到“可学而能、可事而成”的境界。“笃学有为”的要义是指教师积极主动、矢志不移的探究知识,厚积厚储,提升学术素养,提高专业技能,以臻学术精深思想渊博之境地。它倡导教师志于学、专于学,在知识与技能上实现厚积厚载,努力进取,在教学实践中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积极主动,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为学生的成功奠基和提供保障,最终也使自己有所作为,实现人生的价值。
作为语文教师,文史哲知识丰富,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精神的修养,都需要语文老师不断地阅读学习来完善自我的修养,都需要积极自觉地有为来完善自我,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质。总而言之,语文教师需要拥有好学求真、持之以恒的笃学精神,只有拥有了积极向上、主动成长的有为动力,才能以精神饱满,情绪激扬,快乐而高效地工作,真正促进学校发展,促进自己专业成长,指引学生走向成功。
四.合群仁爱
“合”者“和”也,源于古代哲学家“和合思想”,《中庸》则对它有了较为完美的阐释,“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以“和”为最高价值,“尚和”,《尔雅》释义中的“和,谐也”,主张共建和谐共融。“合群”正取自于此,它包含和谐、和睦、团结、合作、融入集体等要义,强调人应该与他人、与社会、与周围的一切和谐相处。孔子的弟子有子曾言:“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认为人之礼只有和谐、恰当、恰到好处,才最难能可贵。合群要求教师群体互相欣赏、团结协作、共同提高,要求教师之间和睦共处,培育团队精神和协作思想,在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以达孔子“君子和而不同”之境界。
“仁者,爱人”,说的就是真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包括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追求人的价值;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努力;无私,忘我。语文教师的仁爱可以概括为“爱人、忠恕、务实”三条,主张大爱,将心比心、由己推人,主张要像热爱自己的家一样爱学校,要像爱自己子女一样爱学生,将全部的爱无私地赋予到教育、引导学生实现有效学习上来,“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
中国古代文人有“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一说。作为语文教师,由于才气性格与文章风格的差异,这种相轻氛围相对于其他学科的老师,似乎容易形成。所以语文教师之修养,合群仁爱显得更加重要。语文教师的合群仁爱,旨在追求工作中达成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使上下级能够理解沟通,同事间能够协作配合,旨在崇尚行动中严于律己,包容宽和,善待他人,用平静的心态,用博大的胸怀实施大爱,正所谓“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及时发现别人的长处,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人的优点,内心坦荡无私,为人正直,在团队中忠于职守,团结他人,做谦谦君子,忠厚长者。同时语文教师有了包容宽和、团结协作、互相欣赏的合群精神,就为实施仁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赏识的眼光、开阔的眼界,就能够协同作战、共同成长;有了和睦的关系、融洽的氛围,就可以心境平和,宽厚待人;有了和谐的团队、向上的集体,就可以相互欣赏、取长补短,真正促进自己和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克己复礼、明德厚道、笃学有为、合群仁爱”作为语文教师的修养,始终坚守为师以德、知书达礼,靠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厚实的学识见地、突出的专业技能,广博开阔的胸怀吸引学生。要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培育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成为学生效仿之表率与典范,语文教师需要日习月修。正所谓正己之时方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一颗恒星,让学生时刻渴望围绕着你、追随着你,从你的身上学习做人做事、求知创新之理。语文教师只有“德高望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真正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指导和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总之,为师之道,在于礼,关乎德“在止于至善”,最终达成“仁”。
李化春,语文高级教师,广东深圳南湾中学校长。责任编校:老 猛
一.克己复礼
“克己”即克制、战胜自己。“礼”是中国古代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它不仅包括日常生活中人们共同遵守的礼节仪式,还有国家层面的法纪、道德等上层的礼仪制度与社会规范。当然,我们所言“复礼”并不是恢复古代礼法制度,而是要与时代精神与社会的伦理道德相结合。“克己复礼”就是通过克制私欲、约束行为、战胜自我、净化心灵,培养、调整自我以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标准,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平衡协调和谐统一。正如孔子所言“日日克己,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克尽己私,尽归于礼,方始是仁”。语文教师只有懂得“克己”、“自律”、“正身”,并做到“吾日参省乎己”,即在自身上下足功夫,使自己内在修养、举止言谈符合人师的行为准则,达到“克己复礼为仁”的境界,才能真正在教育教学中正己达人,引导和影响我们的莘莘学子走上人生正道,成人成才、安身立命。因为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语文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语文学科知识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对孩子价值取向与公民教育有重要的引领与示范意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更需要通过“克己”来完善自己修养,以自律自觉的生命姿态来维护社会的正义秩序与道德法律的威严。
那么如何达到克己复礼?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既要做到视听言动符合道德规范,符合教师身份与价值的许可,又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来构建自我的价值与文化底蕴,进而学会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躬身修己,修己以安人。这不仅是为师的一种修养,更是语文教师的一种风范与处世哲学。
二.明德厚道
党的十八报告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之道,德字为先。既是对中华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当今教育现实的关注与回应。《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体现了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明德”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意是:学习的目的在于彰显优秀的品德,在于使人革除自身的陋习,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它就是要彰显人自身的仁、义、礼、智、信等崇高的德性和人格,敦促人自新其德,敦品励行,积学储宝,将德学贡献出来,促进社会不断进步。而“厚道”中“厚”是生长万物的土壤之厚,是遮风挡雨的博大之厚。讲的是做人要诚恳宽容,沉着稳重,实实在在,表里如一,不刻薄,不夸张,不骗人,吃老实饭,干老实事,做老实人。“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告诉我们要厚道。
为师者教书育人,需以明德为基准,需以厚道为根本。尤其是语文教师,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更需要把明德放在厚道之前,就是要求语文教师把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始终放在首位,努力践行中华民族优良品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认真履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同时语文教师要尚德质朴,宽以待人,以身作则,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品德,最终促使自身修养日臻完美,达到德才兼备的至高境界。
总之,语文教师要以高尚优秀的品德做基础,以诚恳大度的风范做导向,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广博的胸怀厚德育人、明德修身,真正实现“厚德而能载物”。这才是语文教师的一种内在精神的展现,是一种对生命的真实阐释,是一种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三.笃学有为
《三国志·吴志·孙瑜传》:“济阳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笃”有诚笃不虚、坚持不懈、厚积薄发等含义。“有为”之义,实际上在孔子《论语》和《荀子·性恶》中均有表述。《性恶》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此处的“伪”就是“有为”,即主张用礼义改造人性,使之及于“中和”,做到行动主动积极,为“有为之为”,为“有为之言”,为“有为之举”,达到“可学而能、可事而成”的境界。“笃学有为”的要义是指教师积极主动、矢志不移的探究知识,厚积厚储,提升学术素养,提高专业技能,以臻学术精深思想渊博之境地。它倡导教师志于学、专于学,在知识与技能上实现厚积厚载,努力进取,在教学实践中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积极主动,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为学生的成功奠基和提供保障,最终也使自己有所作为,实现人生的价值。
作为语文教师,文史哲知识丰富,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精神的修养,都需要语文老师不断地阅读学习来完善自我的修养,都需要积极自觉地有为来完善自我,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质。总而言之,语文教师需要拥有好学求真、持之以恒的笃学精神,只有拥有了积极向上、主动成长的有为动力,才能以精神饱满,情绪激扬,快乐而高效地工作,真正促进学校发展,促进自己专业成长,指引学生走向成功。
四.合群仁爱
“合”者“和”也,源于古代哲学家“和合思想”,《中庸》则对它有了较为完美的阐释,“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以“和”为最高价值,“尚和”,《尔雅》释义中的“和,谐也”,主张共建和谐共融。“合群”正取自于此,它包含和谐、和睦、团结、合作、融入集体等要义,强调人应该与他人、与社会、与周围的一切和谐相处。孔子的弟子有子曾言:“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认为人之礼只有和谐、恰当、恰到好处,才最难能可贵。合群要求教师群体互相欣赏、团结协作、共同提高,要求教师之间和睦共处,培育团队精神和协作思想,在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以达孔子“君子和而不同”之境界。
“仁者,爱人”,说的就是真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包括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追求人的价值;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努力;无私,忘我。语文教师的仁爱可以概括为“爱人、忠恕、务实”三条,主张大爱,将心比心、由己推人,主张要像热爱自己的家一样爱学校,要像爱自己子女一样爱学生,将全部的爱无私地赋予到教育、引导学生实现有效学习上来,“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
中国古代文人有“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一说。作为语文教师,由于才气性格与文章风格的差异,这种相轻氛围相对于其他学科的老师,似乎容易形成。所以语文教师之修养,合群仁爱显得更加重要。语文教师的合群仁爱,旨在追求工作中达成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使上下级能够理解沟通,同事间能够协作配合,旨在崇尚行动中严于律己,包容宽和,善待他人,用平静的心态,用博大的胸怀实施大爱,正所谓“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及时发现别人的长处,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人的优点,内心坦荡无私,为人正直,在团队中忠于职守,团结他人,做谦谦君子,忠厚长者。同时语文教师有了包容宽和、团结协作、互相欣赏的合群精神,就为实施仁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赏识的眼光、开阔的眼界,就能够协同作战、共同成长;有了和睦的关系、融洽的氛围,就可以心境平和,宽厚待人;有了和谐的团队、向上的集体,就可以相互欣赏、取长补短,真正促进自己和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克己复礼、明德厚道、笃学有为、合群仁爱”作为语文教师的修养,始终坚守为师以德、知书达礼,靠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厚实的学识见地、突出的专业技能,广博开阔的胸怀吸引学生。要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培育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成为学生效仿之表率与典范,语文教师需要日习月修。正所谓正己之时方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一颗恒星,让学生时刻渴望围绕着你、追随着你,从你的身上学习做人做事、求知创新之理。语文教师只有“德高望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真正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指导和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总之,为师之道,在于礼,关乎德“在止于至善”,最终达成“仁”。
李化春,语文高级教师,广东深圳南湾中学校长。责任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