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3—0079—01
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对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氛围,鼓励质疑
1.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质疑。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质疑能力,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提出问题,甚至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阅读文本,亲自寻找难点和疑点,进而提出问题,并寻求问题的答案。
2.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要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用信任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能提出问题是勇敢的行为,是学习有成效的表现。
3.宽容学生的幼稚和错误,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学生不爱提问,主要是害怕教师说自己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也怕别的同学笑话自己。教师要在宽容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错误问题或答案因势利导,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不害怕暴露问题。
二、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1.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同时,要善于呈现教学材料,调动起学生的质疑热情。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公式的推理过程。然后创设生活情境:“给房间铺地砖”、“给地种草”、“制作三角形的彩旗需要多少布料”等,进而引入课题。之后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提出问题: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②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2.教师指点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时冥思苦想还提不出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对提问不感兴趣了。所以,“敢提问”的境界达到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走向“会提问”。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他们逐渐从“想提问”到“会提问”。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本,并剖析课本上的例题,尝试解决课后习题;要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要进行对照、比较,寻找相同和差异;要注重细节,发现问题。
例如,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在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法则后,教师问学生还有什么地方没有理解。这时,有一位学生举手问:“乘数是三位数,为什么在计算过程中只乘两次?这个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师必须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进行着重教学,使学生明白“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的道理。
三、搭建平台,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只有养成了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学习品质,逐步形成了质疑的习惯,学生的学习发展才有保障。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教师必须搭建好平台,并鼓励学生质疑。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及时复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找到难点和疑点,是提高学生质疑水平的重要前提。而及时复习可以寻找新、旧知识间的关系,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2.组织交流和展示活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初步解决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进行指导。在必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3.不断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巧妙处理学生提出的棘手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教师可以将问题先交给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如果属于教师现场无法解答的知识性问题,教师也没有必要感到难堪,要敢于承认自己知识的不足,表现出与学生一起学习进步的愿望。
4.建立长效机制,各科教师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仅凭几节课,仅靠几位教师,是无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必须是每门学科的教师都来重视这一问题,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目的。
总之,质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其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
??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3—0079—01
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对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氛围,鼓励质疑
1.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质疑。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质疑能力,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提出问题,甚至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阅读文本,亲自寻找难点和疑点,进而提出问题,并寻求问题的答案。
2.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要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用信任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能提出问题是勇敢的行为,是学习有成效的表现。
3.宽容学生的幼稚和错误,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学生不爱提问,主要是害怕教师说自己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也怕别的同学笑话自己。教师要在宽容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错误问题或答案因势利导,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不害怕暴露问题。
二、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1.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同时,要善于呈现教学材料,调动起学生的质疑热情。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公式的推理过程。然后创设生活情境:“给房间铺地砖”、“给地种草”、“制作三角形的彩旗需要多少布料”等,进而引入课题。之后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提出问题: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②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2.教师指点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时冥思苦想还提不出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对提问不感兴趣了。所以,“敢提问”的境界达到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走向“会提问”。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他们逐渐从“想提问”到“会提问”。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本,并剖析课本上的例题,尝试解决课后习题;要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要进行对照、比较,寻找相同和差异;要注重细节,发现问题。
例如,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在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法则后,教师问学生还有什么地方没有理解。这时,有一位学生举手问:“乘数是三位数,为什么在计算过程中只乘两次?这个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师必须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进行着重教学,使学生明白“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的道理。
三、搭建平台,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只有养成了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学习品质,逐步形成了质疑的习惯,学生的学习发展才有保障。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教师必须搭建好平台,并鼓励学生质疑。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及时复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找到难点和疑点,是提高学生质疑水平的重要前提。而及时复习可以寻找新、旧知识间的关系,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2.组织交流和展示活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初步解决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进行指导。在必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3.不断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巧妙处理学生提出的棘手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教师可以将问题先交给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如果属于教师现场无法解答的知识性问题,教师也没有必要感到难堪,要敢于承认自己知识的不足,表现出与学生一起学习进步的愿望。
4.建立长效机制,各科教师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仅凭几节课,仅靠几位教师,是无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必须是每门学科的教师都来重视这一问题,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目的。
总之,质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其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
??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