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杂说

来源 :国际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yd83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联在古时有“桃符”、“门贴”之称。五代以前,古人过年时多在两块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挂在门的两旁。据说,神荼、郁垒为兄弟俩,都是神人,家住度朔山之大桃树下。桃树曲蟠三千里,万鬼出没于东北的鬼门,由神荼、郁垒把守。对于恶鬼,他俩用苇索绑起,让虎吃掉。于是,从远古起,人们就常在除夕立桃人,悬绑索,并画上神荼、郁垒与虎,以示驱虎压邪。到了五代,后蜀人孟昶在桃梗上写了一幅对联,语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相传,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到了明代,朱元璋大力提倡张贴春联,据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此后,过年贴春联便成为了我国的风俗。
  春联最早虽说脱胎于镇鬼驱魔,但经过许多年演变,已成为一种高雅艺术。虽寥寥字数,但常常概括出深刻含义,透露出诗一样的意境。写好春联,不仅需要有很深的艺术修养,还要有很高的文化功底,欣赏春联同样如此。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常常以写春联的形式表白自己的意趣和志向。即便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写春联贴春联迎新之风仍然甚为流行。
  我每年回家乡过年,左邻右舍都会请我这位“小秀才”写春联。尽管我的字写得实在不怎么样,但他们相信我。盛情难却,我也就常常为他们写春联。在老乡们看来,过年了,就应该贴春联,鸡鸭鱼肉可以缺,唯独春联,万万不可缺少。老乡们看来,红红的春联一贴,就有了喜庆的气氛,就有了过年的味儿了。
  以春联迎新,是一件好事。但遗憾的是,在上海,现在似乎已很少能看到有人家贴春联了。即使有,常常不是贴错了,就是不讲平仄,大约与人们远离了春联,对春联不太了解的缘故有关吧。
  我有一位文友,非常喜欢对联,且写得一手好字,但每年春节,他家也不贴春联。问其为什么?答曰,人家都不贴,就自己一家贴,显得有点“戆”。想想也是,中国人做什么事都喜欢讲究氛围,人家不贴,就你一家贴,显得与众不同,鹤立鸡群,这是咱们国人的大忌。
  与此相反,不少人家热衷燃放炮仗,新年一到,“噼噼啪啪”,硝烟四起,于是乎,常见得有人被炸伤,有地方失火的报道。这真是让人深感头痛。即便不提燃放炮仗会产生危险,单说一夜下来,那些飘落的炮仗屑,就已足够环卫工人辛苦的了。
  炮仗之害,不言自明。说真的,我从内心希望上海这座城市的居民,扔掉手中的炮仗,也来写春联贴春联迎接新年。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因燃放炮仗而产生的危害,而且也还可以提高个人对传统文化的修养,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文献
《中国花钱图典》是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的,2006年3月又出版了续集。此前国内出版的花钱工具书,可称系统全面的惟有余榴梁、徐渊诸先生所编之《中国花钱》,已多年未重印;近年新发现的花钱品种不少,客观上也存在重新整理汇集的要求。所以,这两本书问世后确实对花钱集藏有所积极的推动。然而,其体例编排、图文质量等方面也不免缺憾,本文拟就其钱文释读方面的部分问题略作商榷。    一、《中国花钱图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