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法律基础”教学重点难点论析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axfdsrf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课堂教学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能充分完整体现“法律基础”部分教材体系各章节的知识点,又能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教学建议的要求,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关键。价值导向是“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重点,法治信仰的培育是“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难点,挖掘并合理运用网络法治教学资源。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法律基础教学价值导向法治信仰
  《基础》课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教学建议中要求,要结合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帮助大学生从理论认清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了解《决定》提出的关于依法治国的新思想新举措,在实践中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教学建议进一步强调了《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大学生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树立法治理念、形成法治思维方式、维护法律权威,形成法治信仰,在教师开展法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下,不断促进大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形成对法治的自觉认同,成为依法治国的践行者。
  一、《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教材体系凸显教学目标
  《基础》课2015年版“法律基础”部分主要是教材的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六章教学目标主要是建构大学生法律基本知识的认知体系,在大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了基本认知的基础上,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第七章教学目标是建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仰体系,从法治作为国家治理方式形成发展的角度,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发展,辨析法治、德治及人治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养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坚定信念和行为习惯,以达到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信仰及认同。第八章是从公民个人角度阐述公民享有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行使法律权利和履行法律义务,体现了教学目标的知行合一。
  从上述《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教材体系内容的逻辑梳理可见,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并非传授全面的法律知识,更无法普及讲授当前法律制度体系中的具体条文。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基础分委会副主任陈大文认为,“在现有教材体系中,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并列的内容。按教改的精神,大学生法治教育并非是单纯的法律教育,而是要用思想政治的眼光来看待法律和学习法律,从国家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此,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课合并,不是简单的将两门不同的课粘在一起,而是打造一个全新的授课平台,能够贯通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由此可见,建立在现有《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教材体系基础上所开展的教学,不必受限于具体法律条文的讲授,而应该是紧紧围绕《基础》课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教学目标,把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依托有限的课时,围绕法律精神、法治理念的形成开展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法治思维,提高法律素养、维护法律权威、推动法治进程。
  二、价值导向是“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重点
  “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重点不是讲授当前法律制度体系中的具体条文,而是重在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通过引导和教育,使大学生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形成根本性认识,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武器,又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从而增强大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形成法律至上、依法治国的理念。从《基础》课教材体系来看,教学重点章节应该是深入浅出讲透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及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的内容。
  三、法治信仰的培育是“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难点
  《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目标是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理念,是法治信仰的形成。然而,从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价值观发展状况来看,大学生自觉接受法治,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并不普遍,特别是在法治的根本要求和个人切身利益或已有的价值取向相冲突时,在法治思想没有牢固树立时都容易受到社会现实不良现象的冲击,不自觉地选择了庸俗的行为模式,封建社会的人治思维逻辑在大学生中依然存在,这说明大学生法治信仰尚未坚定。具体表现首先是大学生法治观念淡薄,一些学生可能了解某一法律条文,但未必了解条文的具体适用;可能维权意识较强,但会因未能如愿而漠视法律或怀疑法治,近年来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不仅仅是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题,也说明了他们法治观念的淡薄而缺乏对自身行为性质的清晰认识。
  其二是法治意识消极被动大于积极主动,大学生是基于法律的权威性和法治的威慑力而被动服从法治,还是基于法律保障了人类良善的生活而主动认同法治,体现的就是法治意识主动和被动的差异。另外,在大学生中还有一种思想倾向认为法治是国家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事实上,如果每一个公民不把法治视为一种需要,不把自己的言行自觉纳入法律的轨道,也不可能实现法律精神的内化并外化为行为。
  再者是大学生对法治的功能作用价值评判较为偏颇,把法律更多地看作是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工具、维护市场秩序的工具、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以及实现治国理政的工具,而容易忽略了法律和法治在形成良好社会秩序的同时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客观分析法治功能作用,引导学生领会到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目的价值实现,而不是片面地只强调法治的工具价值。
  四、挖掘并合理运用网络法治教学资源,正面引导热点案例
  在实际教学中,“法律基础”部分一般为10—12学时的课堂教学时间,在如此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促使大学生形成法治思维,提高法律素养、维护法律权威并对法律、法治树立坚定的信仰,就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网络法治教学资源,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呈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并且是多元化的,图像、文字、声音、影像多方位一体,给“法律基础”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和扩展内容,要求教师在运用网络资源时有较强的甄别能力,并把网络资源归类整合再加以运用。笔者在讲授“法律基础”部分教学重点难点过程中,以《基础》课教材体系为纲,充分挖掘网络与法治教育相关的教学资源,借助网络资源,及时把握法治知识或热点案例的最新发展动态或最权威的评论,拓展学生法治思维视野的同时,也引导了学生关注法治知识或热点案例评析的主流网站,从而客观公正地看待我国立法、执法、守法和司法,有助于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和维护法律的权威。   例如,在讲授第六章我国实体法律部门民商法知识点时,授课时的限制,只能把民商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大框架中略讲,与大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具体民商法条文的学习,则把《民法通则》(http://www.66law.cn/tiaoli/20.aspx#)和2017年《民法总则》修订内容(http://gongwen.cnrencai.com/banfa/191571.html)的相关网络资源的网址生成二维码,供学生手机扫描二维码在课堂及课后学习。又如,在讲授第七章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和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知识点时,由于教材体系中这两个知识点内容较抽象,讲授时紧密结合热点案例于欢“辱母案”网络主流媒体的客观公正评析,链接“于欢案:谁让冲击社会的舆论风暴改变轨迹”网址(http://news.sohu.com/20170331/n485721602.shtml)和“辱母案”二审判决结果网址,生成二维码供学生课堂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舆论也会影响司法判决和公正的力量,法院在面对强大舆论冲击时,要严格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查明案情,公正裁判,真正做到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职能,从而培养大学生理性精神,凝聚大学生法治思想共识。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部分网络法治教学资源作简单归纳如下:
  第一类,法治教育专题网站:、
  如,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https://www.qspfw.edu.cn/
  北京市青少年法治教育资源网http://www.fzyxy.cn/
  第二类,法治教育专题节目网络视频资源:
  如,《今日说法》http://tv.cctv.com/lm/jrsf/
  《道德与法治》http://www.iqiyi.com/lib/m_200102114.html
  第三类,普法宣传网络视频资源:
  如,我和我的国家引擎http://tv.sohu.com/20150303/n409304136.shtml
  《宪法十问》动画宣传片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wOTM0OTc5Mg.html
  第四类,法律知识及热点案例评析网络资源:
  如,华律网法律法规专题http://www.66law.cn/tiaoli/
  于欢案相关评论的主流网站http://news.sohu.com/20170331/n485721602.shtml
  教师应结合“法律基础”部分教学重点难点,充分挖掘有利于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接受的网络法治教学资源,这既是适应大数据网络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顺应了学生课堂开手机不离手的局面,面对学生课堂使用手机,宜疏不宜堵,教师应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挖掘网络教学资源,让手机成为课堂学习的工具。这也更有助于“法律基础”部分教学重点难点的讲授。
  参考文献:
  [1]陈大文.课程整合背景下大学生道德與法制教育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1,(11).
  [2]张来明.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进依法治国[J].求是,2014,(23).
其他文献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把“三爱”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各地各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工厂和田间地头,积极参加劳动体验活动,并在制度化上下功夫。城市中小学校要在每个学段至少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和工业体验实习,让学生获得劳动的切身体验。要深
<正>经多次熔炼过的Ti—44A1—11Nb合金锭,在1000—1500℃不同温度下退火24小时,得到具有不同显微组织的样品,每种组织的样品均进行室温和1000~1300℃高温压缩试验,找出显微组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继中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又一次重大改革,为今后农村土地改革规定了方向和框架,其目的是保持农村的长久稳定繁荣和土地政策的连续性。
“体验”犹如一座桥梁,能让情感直抵儿童内心,从而实现主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实现文本知识向情感能力的转化。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如何使体验更有效呢?  一、 创设情境,激发体验  在教学时要努力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知觉表象,使学生乐意去体验。这种情境的创设,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讲一个娓娓动听的导语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
开发应用水资源与消除水害是水利工程规划的主要目的,其种类多样,主要涵盖农田水利工程、水利发电工程、供水与排水工程、防洪工程等。然而,不管哪种类型的水利工程,都会影响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人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正> 高纯钛以TiSi、TiN、W-Ti等形式用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电极材料、扩散阻挡层及配线材料等,其中钛是一种重要的金属,特别要求必须充分除去Na、K、U、Th、Fe、Ni、Cr等杂
长期以来,后进生问题是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十分令人沮丧的普遍且严重的问题。转化后进生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社会力量,班主任也必须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一、后进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及其影响的因素  要教育转化后进生,就要了解后进生。既要了解影响后进生形成的外部因素,更要了解影响后进生形成的内部根据。在转化教育中,只有全面地、深刻地认识后进生心理状态及产
据北师大教科所抽样调查显示:我国课堂参与的总体特点是被动参与和消极参与多而主动参与少。课堂上相当部分学生的参与行为表现为等、听、看的观望态度,主体参与度低。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不强,习惯于机械接受现成的结论。教师缺乏科学教学策略,权威角色过分凸显,教学方法单一,过分注重理性和智力因素,致使学生缺少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感情体验,参与的意识自然减少。思想品德课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处在“既重而非”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肯定了合作探究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问题的结论,还能让学生获得探究的方法、成功的心理体验、相互协作的经验以及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下面,笔者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合作探究。  一、创设有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