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xue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雪雪,一头利落的短发,几十年学雷锋,走到哪儿就把雷锋宣讲到哪儿,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照样乐在其中。
  她说,只有知雷锋,才能学雷锋、做雷锋。学雷锋不是讲一大堆大话空话,而要切切实实行动起来。
  她组织了100多场学雷锋活动
  胸前别着雷锋头像徽章的袁雪雪,担任厦门雷锋文化艺术馆馆长、《雷锋》杂志品牌主管、中华雷锋文化促进会会长助理、厦门幼教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厦门鸿山慈善会学雷锋基金理事长等职,她把推广雷锋文化作为今生的最大使命。
  袁雪雪把位于厦门建业路某大楼27楼200多平方米的套房,无偿提供出来用于推广常态学雷锋活动。位于厦门体育路43号、占地500多平方米的厦门雷锋文化艺术馆,也是在她力推之下于2015年7月挂牌成立的,馆内陈列着大量反映雷锋主题的书画、塑像。最近她又请来一尊高大的雷锋雕像立在门口。
  2015年3月,她组织了100多场学雷锋宣讲活动,不仅鼓励同学们画雷锋肖像,还特别组织了雷锋生前战友、雷锋生前接触过的近20位将军以及研究雷锋文化的专家学者到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实验小学、厦门航空有限公司等单位演讲,场面浩大,反响热烈。
  袁雪雪还率先在全国让雷锋文化走人寺庙,和宗教文化有机融合起来。一年多前,她在厦门古玩城和石室禅院举办了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共筹集善款30多万元,全捐给了中华雷锋文化促进会。在石室禅院拍卖会上,她还现场向380户贫困家庭捐赠了现金、大米、食用油。
  此外,袁馆长注重幼儿教育,她配合许国捷会长让雷锋走进厦门幼教协会,走进厦门创业者协会公益创业中心,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鼓励大家学雷锋做最好的自己。
  动员有钱人学雷锋做雷锋
  2015年12月,在雷锋诞辰75周年之际,“致敬雷锋,善行中国”公益活动在北京启动,活动把传播雷锋文化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第一阶段活动将走入湖南、辽宁、福建等20省市,为期2年。袁雪雪作为全国18个嘉宾之一,参加了启动仪式。
  袁雪雪感慨地说,有些富起来的人没有信仰,认为雷锋已经过时,觉得学雷锋是痛苦的,但是如果学雷锋都要去跳河,扶老人起来都要打官司,谁还想去学雷锋?
  她目睹了很多朋友从家财万贯到倾家荡产。她尝试动员这些朋友一起学雷锋,却被嘲笑讥讽为“傻子”。她说,真正傻的是她那些至今不学雷锋的朋友,所以财富没能守住。
  她多年奔走在学雷锋道路上,最大的感觉是很忙很快乐。在她看来,很多人对学雷锋有很大误解,其实学雷锋一定是健康、快乐、幸福、富裕的。学雷锋乐于助人,自然人缘好,朋友圈大;学雷锋钉子精神,自然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社会上有所成就。
  上月笔者正好在海沧乡下的一场婚宴上与袁雪雪坐同桌,那晚,袁雪雪带来一摞新出版的《雷锋》杂志,给同桌每人发了一本,并在每本杂志扉页上写下她的座右铭——学雷锋,做最好的自己!
  雷锋种子从小埋在她心底
  武夷山的秀美山水孕育了袁雪雪的剔透心灵。她从小听妈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晚上听妈妈讲着雷锋叔叔的故事。她清楚记得上幼儿园时,作为幼儿园园长的妈妈每天早早领着她来到园门口迎接学生和家长。妈妈在幼儿园既当园长、老师,也要煮饭做保育员。妈妈煮饭时,她就经常在一旁帮忙烧柴火。
  上世纪八十年代,袁雪雪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的小学教体育、绘画。这期间她先后领养了5名孤儿以及父母离异的困难儿童,并一直供养到他们走入社会。后来她因为喉咙动了几次手术,讲话已经发不出声,无奈之下从教学岗位调到图书馆工作。
  如今,袁馆长主要是致力于开展精准扶贫,爱家乡、奔小康等公益活动和《雷锋》杂志推广工作。“弘扬雷锋精神,把雷锋精神的种子广播在祖国大地上,让社会风气一天天好起来,让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更富有,这就是我的雷锋梦。”袁馆长对未来有着无限美好的憧憬。
  责任编辑 马玥
其他文献
翟清锋,一个典型的河南小伙子,笑起来很憨厚,还带有一些腼腆。记者是在一次为小学赠书的活动上认识他的,他的经历将我深深吸引,顿时产生了想要深入了解他的念头,想知道是什么样的一股力量和信念让他有如此大的蜕变。  夜,清冷。人,心暖。  翟清锋的老家在河南南阳邓州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家里很穷,吃不饱饭上不起学。11岁那年,他瞒着父母离开了家,开始流浪。无意问听到一个小伙伴说在北京捡废品都能解决温饱,于是
家庭教育是父母共同的事业,双方既要各司其职,也要通力协作,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结果。但是,现实生活中,爸爸缺席家庭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有的爸爸振振有词地说,家庭教育就应该是妈妈的事,爸爸在外赚钱,同样是对家庭的付出。那么,要求爸爸们适当回归家庭算不算过分?爸爸缺席家庭教育会有哪些风险?本期,我们邀请心理学博士、婚姻家庭问题研究员吴红莉女士,与家长朋友们共同座谈这个话题。  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