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方法,有效衔接,适当过渡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hiao1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升高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难度的提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难点,随着新课标发展,对高中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要求也相应提升,基于初中生的语文文言文学习特点,无法紧跟高中文言文学习。为了完善系统的语文教育教学,需要提高初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衔接,由“自主、探索、创新、合作”出发,具体论述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部分衔接路径。
   关键词:文言文;初高中;衔接路径
   一、以了解作家作品为切入点,深入开展文本解读
   在语文的学习中,理解是最为主要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对教材中的内容去进行一定的理解和解读。首先,我们要了解这篇文言文的作者。作者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在文言文中,你只有去了解这个作者的性格或者是他所生活的环境,才能够真正读懂他所写的内容。比如我们在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作者,那你就没有办法去真正了解这篇《桃花源记》写的是什么。在当今社会,十五六岁的孩子是没有办法真正体会到“箪瓢镂空”“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这几句话的意思和背后真正的情感的。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为什么要这么写,和他的性情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我们要先去了解这个作者,才能够真正体会到《桃花源记》写的是什么,它所表达的是什么。其次,我们要去了解这篇文章的特点。根据文章中的历史背景,去了解一下作品的特点。比如说这个作品是在写人记事,还是在抒发感情?这就需要我们去深入探究理解。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够真正去分析这篇文章。又如《左传》是在记事,还是写人?还是在抒发情感?我们了解了这些,才能够更好地去找到它的中心思想,读懂其中的对话。再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与郑文公之间的对话是什么意思?他们所分析的秦晋之间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都是对文章特点的分析。分析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去把握这篇文章的特点,从而真正理解这篇文章所讲的内容,学到其中的知识。
   二、掌握衔接知识要点,融会贯通并加以运用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字词的翻译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的区别。实词的翻译一般都是通用的,而虚词只有在特别的文章中才有特别的翻译。文言文的学习就像英语一样,它也具有一定的语法特点。因此,这些基础的文言文知识,我们不仅要在初中时就要牢牢把握,在初中和高中的衔接时也要进行重點复习,从而才能在高中的文言文学习中具有较好的基础。在初中,大部分学生对词语解释的学习都是机械生硬的记忆,因此不能够将那些词语融会贯通,更做不到打破课文的界限进行翻译。所以,做好词语解释的衔接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比如,在“素”这个词的解释中,它一开始的意思是“未染色的丝织品”,后来被引用成“丧服”,它在不同的文言文中有不同的意思。比如在《唐雎不辱使命》《童趣》《陋室铭》三篇文章就会有不同的翻译。而如何去整理这些不同的含义和理解其中的意思就是比较关键的一个点。这种一词多义的知识,我们可以让学生一边复习旧的知识,一边去学习新的知识,然后将它们整理成册,进行不断的记忆和理解;也可以将相同意思的词语进行联想和整理,形成一个思维导图去进行学习。比如在《兰亭集序》中,“休”这个字解释为“高”,而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修”解释为“长”,而在《离骚》中,它的意思就变得更不同。在高中学习阶段,文言文课文的深度与广度有了明显提升。掌握基础的文言文翻译知识特点,是学好高中文言文的必备技能。这些都需要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夯实基础。
   三、创新学习方法,实现质的突破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才可以轻松地学习文言文内容。文言文学习作为一种语法类的学习,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总结规律、温故知新的方法和积累背诵的方法去进行文言文的学习。在总结规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词类活用的衔接进行一个相应的整理。比如说,当名词作为状语时,它除了有比喻的意思之外,还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比如在《伤仲永》中“方”为名词作为状语,而在《廉颇蔺相如传》中,动作行为和所用的工具名词作了状语。总结所学习的文言文中名词状语的类型类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文言文和提升文言文学习素养。文言文积累背诵的方法大部分都是通过对词语解释和部分句子的固定解释进行不断的背诵和重复,进行牢固的记忆。老师作为课堂引领者,要督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记住一些古人的语法习惯和造句方法,这样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
   总而言之,初中与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衔接还在探索尝试中。为了更好地将文言文知识作为基本素养的形成基础,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探索提高文言文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乐趣,从而促进初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尽量减少落差感。
   参考文献:
   [1]张莹.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的必要性及开展措施[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6):111.
   [2]邵陆平.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研究[J].中华少年,2020(4):188.
   注:本文系三明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20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YKT一20081)“文言文初高中衔接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旅行的经历就像读故事,有时平铺直叙,有时却悬念迭起,有时虚实相间,有时也平淡无味。一个真正热爱旅行的人,很多时候不只是脚在走、眼在看,而是用心在品味,因为对这样的人而言,旅途之中处处即景。我觉得,我便是这样一类旅行者。  还记得2009年暑假,我们一行去湖南张家界“看山”。旅行社的行程安排得很是紧张,连续几天都是爬山、看山、赏山,大家对山似乎有点害怕和腻味。最后一天安排攀登天子山,当时大家分为两派
由于“课程标准”对圆的要求有所降低,所以各地中考卷中涉及圆的证明要求进一步下降,如果发现考查圆的相关证明题位于解答题的前5题,这基本上是基础题、送分题,这时同学们往往能“秒杀”思路,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规范表达几何推理语句,不能随意乱跳步骤,避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现象.  例1 (2015·盐城)如图1,在△ABC中,∠CAB=90°,∠CBA=50°,以AB为直径作⊙O交BC于点D,点E在边AC
题目    请以“我们一起走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65分。含书写分5分)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导写    这道作文题简洁而直白,没有在审题上设置障碍,让考生聚焦生活、关注影响自身成长的内外在因素。给考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要写好这篇命题作文,必须抓住三点:  一
一、作文题目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人生,就是一个不辍前行、不断成长的历程。回眸成长,一路记下的也许是含泪的笑、相携的手;也许是厚积薄发、收获成功的喜悦;也许是徘徊时仁爱者的呵护、睿智者的指引……成长回眸,值得思索的也许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也许是换个角度的智慧和豁达;也许是战胜困难、毅者无疆的勇敢……回眸间,盘点曾经岁月中的记忆或对成长的理解、感悟,你一定有所收获。  请以“成长回
一、课本引例  【引例】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52页,习题2.3第3题: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C=90°.经过A、B、D三点作⊙O,检验点C是否在⊙O上,并说明理由.  [图1]  【说明】在引例中,连接BD,取BD的中点N,连接NA、NC,在Rt△BCD中,NB=NC=ND;Rt△BAD中,NB=NA=ND,所以NA=NB=NC=ND,故A、B、C、D四点在以N为圆心,NA为半
六、修改新闻作品    【例6】(2006年安徽省非课改区)某同学为校广播站写了下面一则消息,请你帮他修改。  我班李峰同学光荣当选本月“校园节约之星”。自我校开展“节约伴我行”活动以来,他积极响应,不但自己厉行节约,还和几位同学自发组织了一个节约行动小组,A主动承担节电节水的义务监督员,坚持天天检查寝室和教室的电灯以及水龙头的关闭情况,使学校“长明灯”“长流水”的现象大大减少。另外,他还坚持带领
[考点综述]  中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的义项,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意思。从近年来现代文阅读的试题来看,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词语的含义:1、体现作者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5、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同语;6、根据语境而用作别种义项的词语;7、指代词或临时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除考查对词义的理解外
【总体点拨】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根据小说的特点,着重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这样才能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作品。下面这篇小小说的阅读题主要就是围绕三要素来设计的。    【例题展示】  家书    延叔喝完
我庆幸,今天没有错过;我知道,这里也是我的舞台。  一身朴素的上衣和洗得发白的裤子搭配,站在属于她的田间舞台上,调皮的阳光给她披上金色,黑黝黝的土地托起她娇小的身躯,然后,她转头看向我,脸上的皱纹泛开了花:“贝儿,快来看呀!”  难得周末,本在家里看电视的我,不忍心拒绝姥姥的热情呼唤,恋恋不舍地离开综艺节目,心里嘀咕:“又是啥‘作品’啊?” “快看呀,这是什么?”她笑盈盈地提着一串圆润饱满的黄灿灿
很多事,大家循规蹈矩地做惯了,却从未想过用另外简单的办法也能完美地解决问题,而这两者之间往往只隔着区区几分钟的思考时间。  同桌的数学一直很棒,在我看来极其繁琐的公式定理,她总是信手拈来,搞得妥妥的。  “这道题我又不会哎。”我托着脑袋,无精打采地说道。  “先用三角函数,再用勾股定理,将三角形翻折,最后解一个海伦公式就好了。”同桌非常热心。  又听到那些令我头大的专业术语,我烦躁地在卷子上画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