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向新天地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centf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公众越来越重视健身和健康,跑步人群的基数逐年递增。相应的,国内马拉松比赛的数量也呈现翻番态势。在田协放开各地申报比赛的限制前后,2015年和2016年的比赛数量增长率都达到了150%左右。不过,这个增长速度依然满足不了跑友们日益增长的参赛需求,有经济能力的跑友会选择去境外参加马拉松比赛,这一现象覆盖的群体数量也是水涨船高。此外,歐美、日本等国家可选择的赛事较多也是出境比赛越发火爆的原因。2015年,美国正式的路跑比赛数量超过了48594场(其中全马983场,半马3098场,10公里6040场,5公里35176场),我国为134场。美国2015年完赛人数为1593万人次,我国为150万人次。这两项关键数据与美国比较,相差一两个数量级。即便是全国人口刚过1000万的东欧小国捷克,一个国家就拥有7项国际田联的顶级金标赛事,而我国仅为5项。同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业余马拉松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
  
  中国内地跑友的消费能力究竟如何呢?参照美国权威杂志《跑者世界》对美国跑友的分析,坊间有业内人士折算出内地三个级别跑友一辈子在跑步上总花费的消费习惯细分(参见表2)。节俭型跑者的代表即位于金字塔底层的一部分“草根”,他们往往不注重装备,只参加当地的比赛,很多人连护照都没有,也从没想过出国参赛。奢侈型跑者即金字塔顶端的少量“土豪”,大都衣食无忧,一辈子花90万元在比赛中,一年差不多要出境两三次,是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极高的出境马拉松市场的中坚力量。中产型跑者的典型代表是位于金字塔中部的大量都市小白领,他们对生活品质有一定的要求,一年至少会安排一次全家的外出旅行,是出境马拉松未来的潜在客户群。
  最近几年出境比赛(含港澳台地区)人数增长的情况如何呢?限于条件,很多境外比赛无法提供翔实的数据。以入门级经典赛事香港100为例,第一届只有3名中国内地选手参加,2014年以后就稳定在400人以上(参见表3)。此后数字变化较小并不是因为需求变小了,而是该比赛的承办能力有限,采取了分地区抽签的方式,中国内地的报名人数远远大于参赛人数。例如,2017年一共抽中了1866人参赛,其中的37%分配给了香港地区选手,27.5%分配给了中国内地选手。
  而殿堂级的六大满贯赛事近几年的增幅则没有那么大。这是由于它们大都采用了抽签方式,伦敦马拉松的中签率更是低到2%~3%,图4中的绝大部分中国参赛者是购买的免抽签慈善名额或合作方名额。至于价格,六场全买、加上机票住宿,成本要十几万元到20万元。类似的777—“七天七大洲七个全马”的活动,成本也就在30万元上下。因此,有些跑友会略带酸葡萄心态地说“所谓六大满贯和七大洲,只要有钱有闲就能完成,凭自己的实力达标、凭运气中签,那才是真牛”。
  为什么要跑境外马拉松?
  
  原因很简单——国内城市马拉松有倦怠感。类似的城市,类似的风景,类似的服务,跑多了就会发现,比如郑开和东营都是一样的啊!正因为这样的倦怠感,业界有这样的共识:马拉松跑者未来的三个分流趋势,即越野跑、铁三和境外马拉松。相当一部分位于金字塔上层的跑友每年原本就有带家人出境游玩的安排,先跑一个马拉松,再和家人一起玩,一举多得。
  境外比赛场次多,跑者选择比赛的因素有哪些?
  1.知名度
  毋庸置疑,六大、十大、所在国首都、历史名城,这四条只要占一点,知名度就有保障。
  2.景致
  虽说出境马拉松本原是为了“跑”,但关键还是跑完了得陪家人“游”。自己跑爽了,也得让家人玩嗨不是?否则,这种一锤子的买卖下回谁还做。
  3.成本
  笔者出境比赛的次数也有一些积累,咨询了几位业内人士,他们给出的数字基本一致—去欧美跑马,每人每次所有食宿交通费用加起来约人民币20000元(不含购买名额的费用),去东南亚地区则在5000~8000元。
  4.交通便利程度
  去往欧洲或美国,若没有10天以上的假期,很可能一小半的时间都花在路上了。而去往东南亚参赛就方便得多,基本上当天就能到达目的地,而且大多是落地签。这也是为什么出境跑马群体有40%会首选东南亚地区的原因。选择日韩为目的地的跑友介于欧美和东南亚之间,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今年赴此二国出行的跑友明显减少。
  5.住宿条件
  所谓穷家富路,既然难得出一趟远门,在外要住得舒服,至少要干净整洁。跟团参赛一般都会选择星级酒店,打折会比较深。自由行就得事先多做一番功课了。
  6.美食
  唯美景、美食与美女(男)不可辜负,都是吃货,你我就别绷着了。
  7.达标认证
  一小部分对成绩有追求的高阶跑者会选择国际田联认证的赛事达标波士顿BQ(Boston Qualifier,分年龄段的达标标准,如35~39岁男子选手的全马成绩需跑进3小时10分才可报名,相当于我国业余二级运动员水平),因此只会选择有AIMS和IAAF认证的比赛参加。
  
  出境马拉松的未来发展趋势
  1.家庭化出行
  跟国内的“独行侠”不同,出境比赛群体绝大部分是携家带口的,这个趋势未来会更加明显。
  2.情侣与退休前后群体比重大   或有钱,或有闲,或兼而有之,不难理解。
  3.当地旅游局参与度提升
  一年一届的马拉松比赛对于拉动旅游热点城市的消费是立竿见影的,很多政府会加强和扩充旅游局的职权,有些比赛甚至会有国家、州、市三级旅游局同时做推广。
  4.更多民营资本的注入
  栽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目前已经有数家旅游圈巨擘也参与到出境马拉松市场中,他们背后的雄厚实力和人脉资源足以倾轧现有市场。
  5.一站式服务
  理想状态是只要交够钱,人来了就行,其他行程都不用操心—除了比赛还得自己跑以外。
  6.比赛精细化分类
  分软件和硬件两种,比如专职教练指导拉伸、VIP全程陪跑、盐丸和能量胶在内的赛事服务包等。
  7.增值服务
  包括组团、包机、当地特色综合旅游、多种体育项目体验等。
  谁是先行者
  杜明芮是国内最大、也是最早的出境马拉松服务公司之一的“知行合逸”的创始人,2016年组织了超过一万人次的跑友出国比赛,包括震惊业界的包机参加朝鲜平壤马拉松。早在2008年,身为杂志编辑的他就在开始在国外跑马了,当时他并没有准备把这行当作生意,之后的几年还半义务地带着不少朋友去海外参加过比赛。了解到这在国外是非常成型的商业模式,且国内是空白,自2013年起他就开始与一些体育品牌合作,组织国内跑友去海外参赛。真正开始收取跑友费用组织国际马拉松参赛团,则是从2014年正式开始。
  知名出境马拉松服务平台“42旅”的创始人苏晓琴是圈内著名的才女,她开展这项业务主要由于自己喜欢跑步,也喜欢旅行。开始,只是她自己收集很多比赛资讯,写了赛事攻略,在网络上分享给其他跑友。为大家分享全球马拉松比赛资讯之后,很多人就开始咨询她怎么报名。苏晓琴就开始和创业小伙伴们联系组委会做中文报名平台,接着组织跑友一起去参赛。在她眼里,这些需求是自然而然出现的。2013年,“42旅”开始从微博招募,然后申请了同名网站。2016年,“42旅”组织了十几场大规模的出境比赛,更多的则是作为平台给跑友们提供报名和行程预订服务。
  “旅跑”创始人甘江飚在2015年才进入这个市场。他是一个去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历丰富的人,也有国外生活和工作的经历。在他来看,有两个因素制约这个行业的发展:一是境外出行的跑友基数还不够大,二是更多的跑友倾向于自己安排行程。目前“旅跑”的商业模式是线上以环球跑步旅行指南為主,线下与机构联合招募定制出行。
  作为先行者,杜明芮对于行业的预期相对乐观,他认为细分市场每年大约有30%增长率,但是整体市场的增长率肯定是大于30%的,将来几年保持增速肯定没问题,但是总体空间其实很有限,可以当作一门赚钱的生意,但是想要产业化基本没戏,而且纯自助的马拉松参赛与旅行方式一定会越来越普遍。“不过越来越多跑友会选择自主出行的方式,这其实也是中国跑步运动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做事追求情怀的苏晓琴态度却是截然相反,她认为出境马拉松的利润过低,看不到出路。究其原因,她表示:“中国用户为服务付费的意愿还比较低,只有等待用户成长。”
  而身为后来者,甘江飚选择的道路则是顺势而为,做大产业生态圈里的小生态圈中自己擅长的部分,谋求合作共赢。
  对于跑友来说,这绝对是出境马拉松最好的时代,是光明的季节。但是对从业者而言,能否把握、助推风口,用精细化、人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搭上这趟顺风车,才是关键。
其他文献
2016年12月,编辑部迎来了三名来自尼泊尔的客人—珠峰攀登的夏尔巴高山向导—明玛·G·夏尔巴、尼玛·丹增·夏尔巴、普鲁巴·丹增·夏尔巴。他们多年来以夏尔巴人天生的登山能力,“以身犯险”地创造了一个个攀登奇迹。我们这几年每年都有关于珠峰的报道,普鲁巴准确地在书架上2015年的杂志《珠峰生死季》一刊中找出了自己的照片。  2017年这期专题就来自办公室里的这次采访,之后我们还组织了北京站的线下分享会
从“跑步”这个词开始进入我的生活起,已经十年过去了。  对一些人来说,“跑步”可能意味着一种运动,一种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方法;对另一些人来说,跑步可能是他们热衷甚至无法自拔的生活方式:当然,还有一些人的生活中,这个词很少出现。  对我来说,我已经无法具体地概括“跑步”对于我的意义。简单说来,我的生命、生活中的任何活动几乎都是与这个词相关的,这毫不夸张。我不用告诉你我每周跑几次,每次几公里,你只需
寂寞无声,只有相机快门咔嗒的声音在提示着时光的流逝,一望无际的冰原,那种美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瞬间无数思绪涌到心头,那一刻我望着眼前的山川冰原,让泪水默默地在脸上流淌。真心感谢生活给我的所有,那些无数可能的选择,最终让我选择了记录自然之伟大人类之伟大的职业。成为户外摄影师使我有可能走出烦扰的都市,深入到那些人迹罕至的狂野,让我跟随冰雪女王Ines记录她的攀登梦想。  Rocker  国内屈指可数的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8月,全运会攀岩决赛在庆首秀,全国岩友的目光都为之吸引。  重庆——这个攀岩氛围浓厚的城市就此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其实,重庆本就被称为山城,在这里,除了室内的攀岩比赛,还有很多地方适合野外攀岩玩家去探索。让我们看看在山城,攀岩到底应该怎么玩儿。  完美喀斯特 重庆攀岩概况 刘晓  山城重庆,坐落在祖国西南一隅,近年来之所以能够成长为非常热门的旅游城市,靠的就是“美景、美食、美女”,这
在吐鲁番,无论是在田野边还是庭院里,  只要有人群聚集,  就会听到琴声悠扬,鼓声激昂,  歌声像坎儿井水一样蜿蜒流淌。    沿着火焰山山南的乡村公路,一路飞驶进入鄯善县的鲁克沁镇。这里曾是吐鲁番郡王的最后居住地,有着两千多年建镇的历史,曾与交河、高昌呈鼎足之势繁庶在当年的吐鲁番盆地。当年鲁克沁郡王府经常组织木卡姆演唱会,王廷里经常是乐舞昼夜不停,村落中村民们也常常用歌舞抒发感情,鲁克沁逐渐成为
outdoor:在整个航程中最难熬的是什么时候?  郭川:从印尼到中国的最后阶段是整个航程中相当煎熬的部分。全是近岸航线,每天都有渔船、渔网、商船来来往往,简直就是天罗地网,给我的航行造成了很多困扰。在无船的广阔海洋上可以比较放心地驾驶,每天可以有三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为了保证行驶速度要20分钟或半小时醒一次),但是在这一段航行,随时都有可能遇到船,所以最长连续三天没有睡觉。  outdoor:在船
这个冬季,国内的雪来得比往年晚一些,但是PRO们怎会为此所困,日本、北美、欧洲各处皆有私享乐土,糖霜般的粉雪、生鲜的美食、多样的喜乐,足以让他们乐而忘返,年年有约。
张勇:国内最早一批的攀岩爱好者,在2009年完成了雷劈山的闪电线路,成为国内较早晋级5.14行列的攀岩者。此后,张勇创办了阳朔攀岩学校,致力于攀岩运动的推广,更带出了不少厉害的攀岩者,因此,在攀岩圈中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校长”。  采访 大闯karma 摄影 杨帆 赵四  5.14进阶之路  攀岩圈的人大都对张勇很熟知,的确,他是中国较早一批开始玩攀岩的人,而后来更是致力于攀岩运动的推广。大家亲切
庆州位于韩国的东部,东临东海,西接清道郡,南与蔚山广域市相邻。庆州市四面环山,又有河水汇流环绕,风光秀丽,韩国历史上统治最长时间的古代新罗王国的首都金城就在此地。庆州,代表了拥有992年历史的新罗王朝,在已逾千年之后的今天,仍然彰显着其不朽的历史价值的同时,也同样充满着跑步运动带来的活力四射。4月的樱花季,本刊记者受邀来到庆州,感受历史的沉淀,体验跑步的活力,沉醉樱花的微醺中。  我第一次去韩国是
12年前,一个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姑娘Cedar来到了中国,喜欢徒步旅行和跑山的她时常像个野孩子一样必须要四处走走跑跑。2004年冬天,Cedar第一次去四川甘孜,在塔公草原上望见白雪皑皑的雅拉山,不太晴朗的天上飘浮着些许厚云,辨不清山腰以上的部位。她见过许多山,但在科罗拉多州看不到如此高大而宁静的雪山,这不公平。当地人告诉她,雅拉雪山里住着一个神,他守护着这座山,这座山守护着这里的人。Ced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