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寄生虫调查与防控策略

来源 :中国牛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ngy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解决放牧犊牛因遭受寄生虫侵袭而发育受阻、死亡增多等问题,通过粪便检查虫卵幼虫、血片镜检查血液原虫、体表检查收集外寄生虫和蠕虫学剖检查内寄生虫等多种方法,收集虫体标本5万余条,分类鉴定出31种,其中吸虫3种,绦虫及绦虫蚴2种,线虫13种,蜘蛛昆虫9种,原虫4种.隶属于6纲12目21科27属.针对牛弓首蛔虫等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侵袭与传播特点,制定实施程序性驱虫及综合防控措施.经走访追踪调查,驱虫牛比同龄未驱虫牛的出栏期提早2个月以上,销售价格提高20%以上.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罗田县稻水象甲发生的范围、分布特点和危害现状,并提出了具体的稻水象甲防控对策。
饲草料作为发展畜禽养殖必不可少的物质,在畜牧业发展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是畜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支撑.甘肃省气候类型复杂、草地类型众多、可利用饲用植物达743种,饲草资源多样,加之有着悠久的牧草种植传统,饲草料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掌握全省草产业发展现状,在分析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本文就2016—2019年的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摸清了发展底数,为下一步稳定发展草产业,加速相关产业的有效融合提供一定的参考.
牦牛产业是加快甘南州地方经济发展、增加牧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对于甘南地区传统畜牧业的产业化升级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甘南牦牛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饲养管理方式粗放、品种退化严重、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冲突、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基于此,从牦牛产业的绿色发展以及它对地方社会发展的整体效益出发,甘南州应当根植于甘南的绿色生态,创新生产组织形式,探索构建“草原+牧养+加工+商贸+旅游”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圈.将甘南州“绿水青山”的资源禀赋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财富优势,在生态平衡中促进牦
赣鄱大地,五谷流金,果蔬飘香;太泊湖畔,载歌载舞,同庆丰收.9月25日,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在长江之滨彭泽县火热开场.rn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在山水舞台间,欢歌热舞,农民群众尽情展示劳作的快乐、感恩自然馈赠、庆祝丰收喜悦;在乡间田园里,城乡联欢,游人们深度体验独特的民俗人文和秀美的风光.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安排了乡村“抖”舞大赛、丰收大集、农民丰收电商节、农民趣味运动会等一系列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多形态、立体式展现了江西悠久灿烂
期刊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农业大国,水稻是我国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约占总作物面积的30%以上,水稻生产是我国发展农业产业的核心工作.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研究水稻超高产机械化栽培关键技术的优势和应用.
牛病毒性腹泻(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被感染后,会导致牛群腹泻、发热、黏膜糜烂溃疡、先天性免疫等症状.本文通过对牛病毒性腹泻流行情况、检测方法、临床类型以及预防与防控等进行论述,为我国的牛病毒性腹泻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为了减少肉牛热应激对肉牛生产性能、生理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妊娠牛激素及免疫功能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笔者检索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品种、中草药方剂和饲料添加剂、环境控制三方面归纳在肉牛抗应激能力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肉牛健康高效养殖提供参考.
难产(dystocia)是母畜分娩时胎儿娩出缓慢或难以娩出,需要助产帮助胎儿娩出的过程.难产既会导致母牛出现生殖道疾病而影响其后的发情和繁殖,也会危及犊牛和母牛的生命,严重损害养牛经济效益.引起肉牛难产的因素很多,有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包括母牛因素、胎儿因素、公牛因素、营养因素与环境因素等.犊牛出生重、母体骨盆结构和妊娠时长是3个最主要的因素.多种因素的交叉互作,使难产成为极其复杂的生理与病理现象.国际牛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母牛繁殖与生产环节,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与分析.在对几十年来有关肉牛繁殖与生产
随着养殖工艺及机械设备领域技术不断进步,肉牛养殖集约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但北方寒区冬季牛舍保温与环境质量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也是制约北方寒区肉牛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开展牛舍结构及舍内环境质量间关系的研究,对降低肉牛饲养成本和提高生产力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北方常用的牛舍类型及冬季舍内环境质量做简单介绍,并将环境温湿度、有害气体、光照对肉牛生理和生长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养殖户和同领域研究者探究北方寒区肉牛健康养殖提供参考和建议.
我国是世界牛肉第二大消费国、第一大牛肉进口国,也是需求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肉牛是持续性发展产业,本文通过对陕西6个肉牛生产县区的实地调研,从肉牛生产品种、养殖方式、生产模式、养殖效益等方面进行调查,结合全省肉牛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肉牛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瓶颈性问题,展望肉牛发展潜力及发展前景,提出陕西肉牛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