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枪印象(7)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ckta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早已经退役,81式依然是很多人眼中最好的国产枪械之一。
  客观而言,给中国设计枪械是一个较大的难题。一方面,我國幅员辽阔、环境多变,沙漠、盐雾、寒冷、高原,枪械的“鬼门关”,我们样样不落。另一方面,我国的工业基础并不先进,尤其是枪械配套的产业,比如火药、材料、机械一直是短板。最后,我国对枪械的性能要求并不低,除了各项性能之外,我们还有一项额外的隐性要求——价廉。
  换而言之,我们有一流的设计要求,二流的工业能力,还要求枪械有三流产品的低廉价格。种种因素之下,给中国设计枪械,就成了一件并不轻松的事情。在我的印象里,我们自主研发的国产步枪,无论是63式、95式还是03式,向来是争议不断的。
我年轻时一直以为56C是81式的短步枪,毕竟长得像,装备时间也重合,但实际上56C和81式没啥关系,连弹匣都不通用
81式步枪的总设计师王志军,他和95式步枪总设计师朵英贤年龄相仿

  在我看来,这样的争议是必然的。不过,让人称奇的是,偏偏有一款步枪,打破了“国产步枪必陷争议”的怪圈,获得了来自各方的高度好评。尽管这款步枪已经退役多年,但传奇不老。这款神奇的步枪,就是81式。

励志步枪


  在小说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主角:他望族出身,但出生时已经家道中落;他并非嫡岀,但家族嫡岀中无人可用,才临时挑起了大梁,凭借出众的才华,历经考验终成大器,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如果说枪械也有命运的话,那81式一定是这样“逆天改命”的步枪。
  81式步枪设计定型于1981年,1983年才开始大规模投产。从这个角度看,81式是一支相对年轻的枪械,和它同辈诞生的,并不是AKM(1959年)、M16A1(1967年),而是AUG(Stg77、1977年)、FNC(1979年)、M16A2(1982年)等。
  与同时期的枪械相比,81式是一个异类。从枪弹的角度看,此时的步枪已经进入小口径时代,而81式仍然使用相对老旧的7.62×39毫米中间威力枪弹。从材料的角度看,1980年代是货真价实的塑料时代,AUG等枪械早开始大规模应用塑料,而81式却是“真铁实木”的步枪,塑料用得极少。从枪族化的角度看,1980年代步枪大多枪族化,这一点81式倒是顺应潮流,但也仅仅是赶上了而已——81式一直没有推出短枪管版本,长得很像的短枪管版本——56C步枪,和81式“血缘”很浅。
  从研发团队的实力来看,81式步枪也很独特——它是一道“川菜”。中国的自研步枪,无论是之前的63式,或者是之后的95式,都是集全国之力搞出来的,是当之无愧的“国宴”,而81式则是296厂的一家“菜品”。“川菜”最终成了“国宴”,这也算是一件罕见的事情。
  最后,从“角色”看,81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临时工。在81式研制的同时,我国小口径步枪的研发工作也在同步展开。1987年,5.8×42毫米小口径枪弹和配套的87式步枪就设计定型了。此时,距离81式生产定型,刚刚过去了4年时间。
  虽然是临时工,但81式却很争气。它参与了中越边境冲突,经历了实战的考验,获得了无数好评。在一些人心中,81式是最好的国产步枪,甚至于AK步枪之父——卡拉什尼柯夫也把81式称为“最好的AK47改型”,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出处或者旁证。不过,81式的风评确实很好,这点不限国内,在国外也有普遍共识——虽然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没有装备过81式。
中越边境冲突(1986年)中的81式步枪(右上)。刚刚装备不久就上了前线,这在国产步枪中罕见
81式枪管外表一圈圈的凸起,可以在发射枪榴弹时起到闭气作用
神秘的81 式步枪瞄准镜。瞄准镜研发时间比81式晚,81式也没有预留瞄准镜接口,所以安装位置很奇怪

81式的基本知识


  81式枪族一共包括81式步枪、81-1式步枪、81式轻机枪/班用机枪3种枪械,其中81式步枪采用固定木制枪托,81-1式为金属折叠枪托,也是实际大规模装备的版本,81式轻机枪也采用固定枪托,但形状和81式不同。81-1式步枪长955毫米,枪托向右侧折叠,折叠枪托后长730毫米。81-1式步枪重3.5千克,比木托的81式略重一些。81/81-1式步枪的枪管长445毫米,比56冲/AK47的415毫米略长一些,81式轻机枪的枪管更长。   81式步枪在枪管外侧增加了闭气环,可以用于发射枪榴弹,但配套的枪榴弹比较罕见。81式的刺刀为独立刺刀,平常拆下,必要时装上,这在今天看来十分必然,但在国产步枪中还是首例。另外,根据一些资料,81式还配套研发了瞄准镜,但瞄准镜出现的时间较晚,安装的位置也比较奇特,实际上并没有大规模装备。

81式的改进


  二战后最出名的枪械莫过于M16和AK47,它们不仅仅是两款枪,还是步枪发展的两个大方向,或者说“门派”。M16和AK47分别以精度或可靠而闻名,也因可靠性不佳和精度不佳而受到恶评。对于“M16派”而言,谁能提高M16的可靠性,谁就能搞出一款受欢迎的步枪;对于“AK派”而言,谁能提升AK的精度,同样可以名垂枪史。
  作为大批量生产装备56冲/AK47的国家,我们是当之无愧的“AK派”。81式步枪的“娘家”——296厂正好生产56冲。从这个角度上讲,对于我们而言,“魔改”AK47是一件非常合理、合适的事情。
81-1式步枪和81式轻机枪,这是实际大规模装备的两款枪。有趣的是,81-1式看起来黑黑的,而81式轻机枪要白一些
半拆下的81式气体调节器,导气孔周围被燃气熏黑。81式的调节器导气孔是斜孔,表面进行了镀铬处理,以增加耐腐蚀性

81式是不是AK?


  在讲述81式的改进之前,我们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81式到底算不算是AK改型?
  对于这个问题,广大军迷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81式当然是AK改,毕竟枪弹一样、外形相近,内部机构也差不多。另一种观点认为,81式的自动方式从AK的长活塞导气式更改为短活塞导气式,导气方式是枪械最核心的特征,最核心的设计都变了,81式当然不算AK改,至少不能算是AK血统。
  我个人一般把枪械的“血缘”划分为几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引进生产线。这样生产出来的枪械,除了LOGO和“国籍”之外,几乎是完全相同的。第二个等级是非授权仿制,即“照葫芦画葫芦”,仿制出来的枪械能做到大致相同,但某些零件可能无法通用。第三个等级是改进研制,即“依葫芦画瓢”,以原枪械为基础,做一些改动,比如换枪弹、换具体设计等等。第四个等级是参考研制,一个设计师会四处取经学习,再把学来的设计拼凑融合,推出一支新枪。
  我个人认为,81式处于三、四级之间。相比于AK47,81式做了很多针对性的更改,比如自动方式、自动机、机匣等等,更改的幅度非常大,但是也沿用了一些机构,比如进弹路径、闭锁齿的设计等。因此,说81式和AK差不多,这肯定不合适。但说81式和AK没关系也不太合适。我个人认为,81式的确是AK改,但是AK的魔改版。
射手可以把枪弹/弹壳底缘卡入红色箭头处转动调节器,把通条插入蓝色箭头处,可以顶出调节器、活塞等。注意图中的81 式是出口版,枪口没有闭气环
81式的活塞、活塞簧和气体调节器,活塞轴线几乎是紧贴着枪管
81式步枪枪机框的最前方有一个“印子”,是活塞撞击枪机框的痕跡,枪械越“老”,撞痕就越明显

气体调节器


  AK47是一支很可靠的步枪。它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导出的火药燃气十分充足,甚至有点过量。充足的燃气赋予了AK47自动机澎湃的能量,其在机匣内像高速运动的重型卡车一样来回奔驰,保证了优越的可靠性。沉重、高速的自动机往往有着巨大的撞击,在复进到位、后坐到位时,自动机都会猛烈地撞击机匣,给枪械带来巨大的振动,破坏射手的初始射击姿态,大幅度降低了连发/点射时的射击精度。
  设计63式步枪时,我国的设计人员开始在导气机构上增加气体调节器。气体调节器拥有大、小两个导气孔。使用小导气孔时,导气系统导出的气体少一些,自动机能量低一些,枪械的振动小一些,射击的精度也高一些。使用大气孔时,导出的气体很多、能量充足,枪械的射击精度不好,但可靠性更好。在设计81式时,我国的设计人员沿用了两档可调的导气系统设计。
  81式的气体调节器比63式更进一步,它的具体机构类似于SVD/79/85式狙击步枪。射手可以把枪弹的底缘卡入调节器,再把枪弹当作扳手转动调节器。这种设计比只能徒手操作调节器、无法热调节的63式高明很多。此外,81式还在气体调节器上增设了闭气档位,用于发射枪榴弹,这同样是63式不具备的。
  但气体调节器是一个比较“挑人”的部件,是所有气体调节器的共同缺点。在设计师的预想中,士兵在外界环境比较良好时使用小气孔,而环境恶劣时,或者枪械打多了、比较脏时使用大气孔。但是,气体调节器的指示状态并不明显,射手也很难根据开枪时的感受,敏锐地判断调节器的档位。甚至有的士兵在两年的服役期内,根本不知道气体调节器是啥,也从来没主动调节过这个东西。   复杂、精巧而无用的机构是枪械中最尴尬的机构。气体调节器上的大小孔必须和枪管上的导气孔对齐,调节器和导气箍的配合也需要严丝合缝,加工的成本并不低,维护保养时还多了一个零件。一些西方国家对气体调节器很不感冒,总觉得这个东西华而不实,实际使用率低得可怜。不过,我个人认为,气体调节器有比没有好。
伽利尔步枪的自动机,箭头处是引导凸起。伽利尔步枪是典型的“AK 派”,枪机框尾端也很短

短活塞导气式自动方式


  81式把AK步枪的长活塞导气式更改为了短活塞导气式。一般而言,以枪口为前方,枪管是前细后粗的。对于长活塞导气式枪械而言,活塞跟随自动机运动,行程较长。为避免自动机后坐时,活塞和枪管发生干涉,活塞的轴线必须“垫起”比较高。而对于短活塞导气式枪械而言,活塞的运动距离较短。因此,设计师可以大幅度降低活塞轴线,以减小活塞轴线和枪管轴线的高度差导致的枪械上跳。
  此外,对于长活塞导气式枪械而言,总有一部分火药燃气会跟随活塞进入机匣。而短活塞的运动距离很短,基本上不会离开活塞筒,封闭性较高,气体很少进入机匣,大幅度降低了维护量。
  当然,短活塞也有缺点。活塞、调节器是“泡”在火药燃气中的部件,枪械打多了、打脏后,火药残渣很容易把活塞堵死。对于长活塞而言,活塞和自动机一体,只要射手能拉动拉机柄,就一定能把活塞取出,不会有活塞堵死的问题。而短活塞和自动机分离,一旦活塞堵死,射手就很难取出。81式的对应之策,是在导气箍下方设计了一个“洞”,射手可以把通条从这个洞中插入,再借助外力(比如锤子),强行把堵死的调节器、活塞冲开。但这依然是一个相对麻烦的过程。
正在进行“冷磨合”的CZ75 手枪,这样能保证最佳的套筒- 握把引导状态

  短活塞的另一个缺点在于,它有绕不开的结构死重。火药燃气把能量传递给自动机,活塞只是个“中间商”。枪械的自动机要求有一定的质量,比如M16步枪,自动机重320克,AK47自动机重450克以上。对于长活塞而言,活塞和自动机一体,活塞的重量累计在自动机上,算得上有用。而短活塞的重量无法累计到自动机,是纯粹的多余死重。
  一般而言,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设计师会尽可能把活塞设计的短一些、小一些,比如说95式、FNSCAR步枪,活塞都非常小,FNSCAR步枪甚至连活塞簧都没有。81式脱胎于AK步枪,它的短活塞更像是把AK47的自动机从中间斩开,分为自动机、活塞两部分。自动机的重量降低了,必须“补”上一部分,而活塞成了多余死重,且体积、重量都不小。

自动机部分


  AK47的长活塞和活塞筒配合,能起到一部分的引导作用。因此,AK47的自动机实际上是由超短枪机框尾端的导轨 活塞头进行配合的。个别AK步枪,比如以色列的伽利尔步枪,还在活塞头的后方增加了专用的引导凸起。81式改用了短活塞,取消了活塞引导,就不得不加长枪机框,以得到更长的引导长度。
不完全分解后的CZ75,可见套筒和握把的导轨非常长,从目视看,长度甚至超过了81式步枪
81式步枪的枪机框。图中的81式步枪是外贸版本的,做工相对要粗糙一些,自用的81式做工要略好一些

  當然,AK47的超短枪机框尾端的导轨 活塞头引导并不稳定,自动机运动起来松松垮垮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弊端。我对于导轨的认识走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弯路,因此,我认为有必要详细讲讲这个事情。
  在几天前,捷克CZ美国分公司发布了一组视频:几支CZ75手枪被固定在台架上,一台机器操作枪械,不停地空枪上膛、击发。CZ公司宣称,每支CZ75手枪在出厂之前,都要经过1000发这样的操作。
  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什么呢?手枪的主要运动件是套筒,套筒像火车一样,在铁轨(套筒导轨)上来回运动。如果套筒和握把之间的间隙太小,套筒的运动阻力就会很大,枪就会“很紧”,操作就会非常的困难,对可靠性也不利。套筒和握把之间的间隙太大,套筒的运动就放飞自我,每次复进到位时的状态都不太一致,精度变得一塌糊涂。
  对于连发/点射/全自动射击为主的枪械而言,对精度影响最大的是撞击,它会极大程度地破坏初始射击姿态,影响枪械的精度表现。对于单发/半自动,或者是非自动的栓动步枪而言,射击精度的最大影响不是撞击,而是枪管的质量,以及枪械每次射击时的一致性。为提高枪械射击时的一致性,自动机的引导必须准确,引导长度必须足够,这样每次闭锁时的状态才足够一致。
  因此,CZ公司选了一条特殊的道路——先做出很紧的枪,然后再进行1000发磨合,以达到一种最佳状态,这才是CZ75手枪高精度的核心秘密。至于网络上传说的,CZ75采用的握把反包套筒的导轨设计,因此天生精度高的说法,实际上是一个半谣言——说出了一部分原因,但没有说出核心的要点来(具体原因有点复杂,不方便展开)。   回到AK47和81式的问题。81式通过加长枪机框并加长导轨的方式增加引导长度,虽然总的引导长度不如AK47的超短枪机框尾端的导轨 活塞头,但引导的质量更佳,自动机运动平稳,到位一致,这给81式带来了更好的精度。但81式加长枪机框后,在后坐行程相同的情况下,机匣不得不加长了,重量长度都增加了。
GLOCK手枪采用塑料镶钢导轨握把,握把本身变形较大,和套筒之间的配合间隙也大。为了增强套筒的运动一致性,GLOCK的握把前端刻意上翘了,这在图中的五代G19上体现得很明显
56冲/AK47的机匣长度短,比较紧凑,扳机紧挨着弹匣,而81式机匣长,弹匣离得较远,蓝色箭头处是贴腮坑
AK步枪的击针,击针轮廓为圆柱形,圆柱的两侧切掉,这是为了在不减小刚度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击针的质量

  枪机框的加长还导致了枪机的增长。对于81式而言,枪机是插在枪机框中转动的,枪机前端是闭锁齿,后方是击锤打击的击针“撞击点”,换而言之,在装入枪机框后,枪机的头尾必须露出来。81式的枪机框加长后,枪机就不得不设计得更长。从稳定性的角度考虑,更长的枪机意味着更长的配合面积,枪机的运动更稳定,但问题在于,击针也不得不增长、增重了。
  击针增重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就形状而言,击针是一个筷子形的零部件,击针前端负责打响底火,后端负责被击锤撞击。从受力的角度看,击针应该越短越好,这样刚度才好。就像我们拿着竹竿去捅人,竹竿越长,本身折弯的可能性就越大。击针是金属,韧性没有竹子好,受到的撞击却很大。因此,细长的击针很容易在多次使用后断裂。
  从形状上讲,击针的基本轮廓是很简单的,它是一个圆柱,各国的击针大致如此。先天形状的简单,导致各国的设计师都很难从形状优化的角度提升击针寿命,只能依赖材料和加工来保证,或者干脆降低击针的寿命要求,用一枪多击针的方法来保证总寿命。但无论哪一种都是无奈之举。
  击针增重之后的另一个缺点是膛外炸、不停射或者单打连。这个问题简直是枪械设计中的噩梦。在复进过程中,在自动机已经完成推弹动作后,如果自动机由于各种原因(比如故障),出现了大幅度减速,那么击针就会在惯性下向前运动,就像汽车刹车后,人员(击针)会往前倾一样,有一定概率在没闭锁时就打响枪弹的底火(膛外炸);或者在闭锁时,由于自动机减速,不用射手扣动扳机,击针自己就打响枪弹(不停射、单打连)。击针越长、越重,自动机复进速度越快,这个问题就越明显。
  相比于大多数步枪,81式步枪的自动机依然是偏慢的,与此同时,我国生产的7.62×39毫米M43枪弹,即56式步枪弹,是引进的苏联成熟枪弹,虽然性能不太突出,但可靠性很好,生产一致性很高,底火也不太敏感,是世界上著名的“好脾气”枪弹。因此,81式并没有出现膛外炸、单打连等故障,仅仅是击针加工更麻烦了而已。
  原版的M16步枪,击针固定在枪机框上,在开锁时,击针是“缩”起来的。这样不容易出现膛外炸,但不停射、单打连依然有可能发生。德国人在设计HK416时,选择在枪机框上设计了击针保险,只有射手扣动扳机、释放击锤时,击锤才会把保险打开,击针才能打响枪弹。
  我对HK416的击针保险有几个判断。首先,我不太相信击针保险是多此一举,德国人这么做肯定是有原因的,但我至今依然没找到一个让我自己十分信服的原因,以证明HK416击针保险必不可少。第二,HK416的用户比较杂,要卖给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生产的5.56×45毫米枪弹质量参差不齐,底火的特性更是差异明显,HK416作为一款外销为主的枪械,多一道保险就多一道安全。
HK416步枪的击针保险,这几乎已经成了HK416的标志
81-1式步枪的折叠钮,按下折叠钮才可以折叠/ 展开枪托,枪械的维护附件则藏在白色箭头处
FN SCAR步枪的枪托折叠钮位于枪托侧向,G36的折叠钮与之类似。如果折叠钮位于这个位置,那么枪托折叠后一般都是可以猛拉开的

枪托


  我个人非常喜欢81式步枪的木制枪托。从56冲到81式,为了减小抵肩点和枪管不同轴导致射击时的翻转力矩,81式提高了枪托的位置,但很聪明地设计了一个“贴腮坑”,射手贴腮时,可以把脸贴在坑里,坑的边缘非常圆润,贴腮非常舒服。AK47上也有这个坑,但并不如81式舒服。可惜的是,贴腮坑的设计,在后续的有托式步枪中并没有传承下来。
  前前后后,我见过很多81-1,但只见过一支木托的81式,贴腮部分的舒适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遗憾的是,那支81式的枪托已经松动了,接近于脱落。木制枪托抵肩面积更大、更舒服,木头本身也能吸收一定的后坐能量,实际射击体验比折叠铁枪托的81-1式更好。此外,从图片来判断,没有贴腮坑的81-1式的折叠托,枪托位置似乎比81式更低一些。
  至于81-1的折叠枪托,我个人并不喜欢。它的贴腮部位是金属的,虽然做了一定的圆滑处理,但贴腮感远不如木托。金属的枪托还有冬天冻脸的嫌疑。81-1采用了右侧折叠枪托,枪托设计了补偿机构,能自动补偿折叠机构的磨损。然而,我军的操枪动作向来比较粗放,例如“枪放下”动作,直接“啪”的一下握住护木,把枪托怼在地上,长期下来很多81-1式的折叠枪托都变得松松垮垮。
  在85式冲锋枪上,我们设计过一种很好用的枪托,需要折叠时,射手可以按下折疊钮;将枪托折叠,需要打开时,射手只需要“趁枪托不注意”,猛然把枪托拉开即可。我个人很喜欢这种设计,枪托折叠、展开转换非常迅速。而81-1式的折叠枪托,想要展开时,射手只能去按折叠钮。枪托很大,折叠钮很小,按压折叠钮的动作不合理,也不方便。
  对于折叠枪托而言,方便展开比方便折叠更重要。枪托折叠后,枪械的长度大幅度减小,射手在狭小空间,比如装甲车内携行枪械,就会方便得多,在植被遍布、易于钩挂的丛林中,更短的枪操作也更方便。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如果枪托展开很麻烦,射手出枪的速度就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射手往往宁可枪托一直展开、携带一支更长的枪,也不愿意折叠,除非根本不会遇到敌人。
  在折叠枪托中,德国的G36、FNSCAR步枪,都采用了可以猛拉开的枪托。这种枪托在折叠状态时的牢固性当然不如81式,但这是一个取舍问题,我认为更有意义。至于81式轻机枪的枪托,我并没有深入了解,暂时不做评价。
其他文献
2018年12月18日,日本政府内阁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防卫计划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和与之配套的2019年至2023年度《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以下简称“新中期防”)。与过去相比,“新大纲”和“新中期防”具有更为浓重的外向性、进攻性和突破性,不仅严重偏离了和平宪法规定的和平主义发展路线,也远远超出了战后日本历届政府坚守的“专守防卫”政策,值得高度关注和警惕。由来:《防卫计划大纲》的前世今生
“泡沫下面是可怕激流”,不知应该怎样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讲出这样的句子。  凭心而论,出于对台湾精美军事杂志的偏爱,以为长期孤悬海外的台湾,必定像甲午战争前的日本,连小孩都会对造访的“定远”、“镇远”舰充满仇恨与畏惧,随之而来的军事知识或者发烧水平一定不低于导弹密度全球首位的以色列。最近看到台军专业研究机构“台湾国防管理学院资源管理及决策研究所”《以蒙地卡罗模拟进行机场跑道遭遇弹道导弹攻击之损害评估》
正准备起飞的F-35B隐身战机  一架F-35B隐身战机正在从“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埃塞克斯”号甲板上起飞。这架F-35B已经打开机背上的升力发动机进气口,主发动机尾喷口正在偏转倾斜向下。该机隶属于美军“复仇者”攻击中队。目前“埃塞克斯”号两栖打击小组和第13海軍陆战队远征部队正在第五舰队的防区进行部署,也是美军再次让F-35B接受实战考验。这架F-35B使用了一个机翼外挂点,但没有导弹上架,说明
“福尔班”号和“谢瓦利埃·保罗”号是法国海军“地平线”级驱逐舰的首舰和二号舰。“地平线”级驱逐舰全长151.6米、舰宽17.5米、吃水5.1米,满载排水量6700吨,武器系统包括6座8单元“席尔瓦”A50垂直发射装置(装16枚“紫菀”15和32枚“紫菀”30舰空导弹),2座76毫米舰炮,2座四联装MM40“飞鱼”Block3反舰导弹发射装置,2座三联装324事米鱼雷发射管,2座六联装SADRAL近
F-100“超佩刀”是F-86的后续机型,它开启了喷气式战斗机的划代  近日,法国和德国宣布将于2019年启动“下一代战斗机”验证机设计,追寻未来战斗机的阵营中又多了一员。“六代机”,一个遥远又近在眼前的概念,心仪者甚多,然触及者寥寥。与五代机初生之时的低调内敛不同,六代机尚在襁褓之时就已名声大噪。可是,后者却不如前者来得“实在”。当年F-117首度亮相便完美演绎了五代机的梦幻轨迹,而六代机的概念
几秒钟内,数以千计的弹丸在空中组成密集的“火墙”,任何敢于穿越的战机都将成为废铁,这就是瑞士厄立孔·康特拉夫斯公司(现为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子公司)出品的35毫米高射炮所展示的威力。如今,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防空部队列装该炮,成为野战防空以及城市要地防空的主力,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口碑。该35炮也是极少数为台海两岸军方同时认可的明星武器,从台军率先于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35牵引高炮及配套雷达
自2018年3月1日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向媒体宣布“俄已经研制出一种航速超过潜艇、水面舰艇和鱼雷的深海洲际无人潜航器”的消息之后,一种被西方称为“末日武器”的“波塞冬”(“海神”的音译)型无人潜航器,终于浮出了水面。  随着“波塞冬”的正式披露,俄国内专家和媒体开始绞尽脑汁,寻觅“波塞冬”与苏联时期相似的设计方案,在相互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通过还原“波塞冬”的真实身份,以此证明苏联时期设计方案具有时代
这次珠海航展,要说全新的武器装备,确实不多。谁让最近几年我国军方、国防企业的公开力度、透明度越来越高呢。基本上每年,广大军迷们都能通过一些演习、防务展、成果展,看到一些最新的国产兵器。武器装备的科研生产有必然的周期,不可能年年都出全新的、跨越式的产品型号。但现代武器装备已经非常讲求两个关键词,“系统”和“改进”。因此笔者这次参观展品,就干脆精下心来,一步一步地仔细看、来回看。一是从变化细节中看到新
“濒海战舰”使命任务  《美国海军转型路线图2003》对“濒海战舰”的任务进行了界定,“濒海战舰”不仅可执行水雷战、以集群式小艇为主要目标的反水面战和以柴电潜艇为主要目标的反潜战等多种使命任务,还可用于为特种作战部队作战提供支持,执行高速转运、海上禁运、情报搜集、监视和侦察、反恐/部队保护等任务。  2009年,美国海军时任作战部长加里·拉夫黑德在海军态势报告中指出,“濒海战舰是实施非常规作战和海
在已经过去的2018年里,对于世界隐身战斗机来说是个不寻常的年份。2018年2月,俄罗斯将还在原型机状态的苏-57投入到叙利亚进行首次实战测试;4月9日和29日,以色列空军也将到手的F-351送到叙利亚上空进行首次实战。至此,美、俄研制的三款隐身战斗机全都有了实战经历(美国F-22A是在2014年9月23日进行首次实战)。  这还不算完,2018年9月27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的F-35B在阿富汗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