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行走,领略雾凇奇观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w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初想】
  《雾凇》是一篇写景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文章首尾呼应、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文章篇幅不长,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自主阅读,会对雾凇美景产生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间接的、浅层次的,是停留于文字表面的。我们的学生生活在江南,对雾凇缺乏感性认识,无法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特殊原因,所以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脑海中会不断生成许多问题:雾凇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凇,是如何变化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因此,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自主探究,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赏析语言的过程中经历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从而实现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
  【设计思路】
  本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景观的“奇丽”、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奇”是文章的主线,它既是雾凇的主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怎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雾凇之“奇”、之“美”呢?基于文本特点,教学中应紧扣“奇观”,关注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以“情”为基础,重视“悟”的过程,把内化文本语言作为终极目标。教学中应通过意境的创设和情感的激发,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一是以赏析为主,通过字、词、句的理解、比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体会文本的韵味;二是透过文字展开想象,平等对话,触摸文字的温度,欣赏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课堂。课堂上,师生一同在文字中行走,阅读成为一次审美的旅程、发现的旅程。师生一次次地走进文本,走近雾凇,渐行渐近,使得“奇观”画面逐渐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起来、丰富起来。学生的心灵在阅读的时空里自由放飞,语文学习成了学生一段快乐的赏景之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辨析、理解描写雾气的词语,积累描写雾凇的优美词句。
  3.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透过文字想画面,在文字中欣赏,领略雾凇景色的奇丽和形成过程的奇妙。
  【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开启美好的学习旅程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呢?跟大家说说。
  2.其实,我们足不出户也能到各地去旅游。在语文学习的旅途中,我们一路饱览了无数风光:美丽的南沙群岛、云遮雾绕的庐山、宽广壮观的天安门广场、“人间天堂”九寨沟、诗情画意的荷兰、闻名中外的“泉城”济南……今天,我们又将一起在文字中欣赏美景,开启一段快乐的旅程。
  【设计意图:新旧联系,回望学生曾经学过的写景文章,旨在从学生的学习经历出发,以聊天的方式进入课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奠定轻松自在的学习基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旅程。】
  二、初读感知,激发探索“奇观”之兴趣
  1.揭题,读题,指导书写
  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3.让学生带着问题走進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分组出示词语,检查读书情况。
  缭绕 蒸腾 弥漫 笼罩
  淹没
  想想:这些词语都描写了什么?
  雾气缭绕 雾气蒸腾 雾气弥漫 雾气笼罩 雾气淹没
  说说:读着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点拨:到处是雾气,源源不断,飘荡着,升腾着,一切都被雾气淹没了,这雾气太多太多了,这叫作“过于饱和的水汽”。
  5.雾凇是什么呢?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
  【设计意图:揭题质疑,可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结合文章内容,将描写雾气的词语归类整理,让学生在朗读时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初步形成雾气多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过于饱和的水汽”,为下文探究雾凇形成所需的条件作铺垫。初步解疑“雾凇是什么”,凸显文章的主线——“奇观”,让“奇观”的印象植入学生的脑海。】
  三、自读欣赏,品味雾凇景观之“奇丽”
  1.吉林雾凇奇观到底是怎样的?读着文字,我们仿佛来到了吉林,来到了松花江畔。轻轻地读课文第1、第3自然段,漫步在松花江畔,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体会雾凇的奇丽、壮美,并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设计意图:“奇”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课文第1、第3自然段着重描写了吉林雾凇景观的奇丽。紧扣“奇”,引导学生自读感悟,抓住描写雾凇样子的词句细细品味,通过品读“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十里长堤”“缀满”等词,体会雾凇的奇丽、壮美。】
  四、研读体悟,探究雾凇形成之“奇妙”
  1.雾凇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浏览课文第2自然段,用曲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读句子,思考:雾凇的形成与什么关系十分密切?(圈画: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3.雾凇的形成需要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松花江畔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从哪里可以看出松花江畔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圈出相关的词语。
  (2)松花江畔的气温是怎样的?
  (3)这水汽(雾气)是怎样凝结成雾凇的?
  4.抓关键词,交流。
  体会雾气变化。
  (1)抓“弥漫”“随风飘荡”“涌”“笼罩”“淹没”“模糊”等词语,理解词义,想象江面上雾气缭绕的情景。
  (2)点拨:作者用不同的词语准确地描述了雾气的变化过程。我们仿佛看到了江面上到处都是雾气,源源不断,越来越多,这也就是雾凇形成的重要原因。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感受雾气的越来越浓。
  【设计意图:将描写雾气的词语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再次关注,细细品味“弥漫”“涌”“笼罩”“淹没”等词语,这样,吉林松花江畔逐渐浓厚、如仙境般的雾气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荡漾开去,不仅让学生体会到雾气多,而且也使得学生在朗读、想象、比较中体会到了雾气在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感受温度变化。
  (1)松花江畔缭绕的雾气能否遇冷呢?找词,观察温度的变化。
  “零下30摄氏度”——联系“严寒季节”。这样寒冷的天气,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此时
  的江面应该是千里冰封,为什么松花江上却到处弥漫着雾
  气呢?
  “4摄氏度”——这样的温度使松花江在寒冷的季节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算一算:水温从4摄氏度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温度直线下降了多少度?
  (3)点拨:温度骤然下降,温差非常大,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使雾凇有了形成的可能。
  (4)师生合作朗读。
  【设计意图:气温骤然下降,这是吉林雾凇形成的独特条件。将上下文进行对比阅读,关注文中表示温度的词语“零下30摄氏度”“4摄氏度”,通过计算,让学生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水温与气温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变化,这样,理解“遇冷凝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探究形成过程。
  (1)蒸腾的雾气又是怎样凝结成雾凇的呢?抓住关键词说一说。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圈画出这三个词,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体会三个叠词表达的意思有何不同。相机指导朗读。
  “最初”“逐渐”“最后”——这些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2)PPT演示雾凇变化过程: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教师相机描述:你们看,一开始,它一缕一缕,一丝一丝,像银线;逐渐清晰起来,一根一根,一条一条,清清楚楚,变成了银条;最后一片银色,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细细琢磨,通过理解、比较、辨析,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辨,透过文字感受雾凇逐渐形成的奇妙过程。课件呈现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变化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雾凇形成的动态美,使雾凇的形成过程在学生脑海中立体起来、丰满起来。】
  (3)读着文字,我们看到了雾凇的形成过程,你觉得雾凇怎么样?
  (4)出示文字,齐读:
  这蒸腾的霧气,
  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地,
  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最初是银线,
  逐渐变成银条,
  最后十里长堤上,
  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5.雾凇的形成是多么奇妙呀!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的兴奋点是对“雾凇形成过程”的探究,这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带领学生走进文字赏景的过程。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雾凇形成的“奇妙”之感越来越强烈,学生对“奇观”的惊叹之情便油然而生。】
  五、首尾对照,言语实践升华美感体验
  1.再读课文第1、第3自然段,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我们走进文字看到了雾凇奇观。下面,让我们走出文字,一起走近雾凇。(课件呈现图片)
  3.写话练习:眼前的雾凇千姿百态:有的悄然怒放,像傲霜的菊花;有的_____,像_____;有的_____,像_____;有的_____,……真是 _____!
  4.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我们也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时此刻,请你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赞一赞雾凇。(生:美、奇……)
  【设计意图:根据文章结构特点,将首尾进行对照阅读,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构段上的同和异,在辨析比较中再次强化雾凇“奇观”的奇丽。课尾欣赏图片,使学生对雾凇产生鲜活的感性认识,强化“奇观”感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心中最美的印象,使学生与文本再次进行对话,丰富了对“千姿
  百态”“琼枝玉树”的理解,也
  使文本阅读和表达感悟结合在
  一起,感悟、积累、运用融为
  一体。】
  5.课外延伸:同学们,我们在文字中行走,观赏到了雾凇奇观,看到了雾凇神奇的形成过程。课后,请同学们当小导游,把你看到的雾凇美景介绍给身边的小伙伴听,让他们也能欣赏到这一自然奇观。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勤新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摘 要 自2013年以来,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累计吸引全国数万名基层教师参与。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实验教学的育人功能,提高教师实验教学水平,推动中小学实验教学广泛开展。  关键词 中小学实验;说课;实验教学;核心素养;教育装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9-0125-03  1 前言  20
摘 要: 随着新时代高校发展变化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提出新的要求,立德树人成为首要目标,实践无疑是沟通社会与高校的最优载体。其中,法律实践的作用和影响在高校基础课程中尤为明显,但是法律实践与这门课程的要求相去甚远,不能满足高校培养人才的需求。因此,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现有法律的变化,不断完善和调整这门课程的实践内容,达到构建新型实践模式的目的。  关键词: 法律实践 教学 培养  一
要评论理光GRD这个被誉为经典的相机,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它的祖先GR1相机,更不能不说的是著名的GR镜头。135胶片相机理光GR1是理光公司在1996年推出的,它揉合了高级性能和高画质表现,以及轻便照相机的简单操作和方便携带特性。它的出现在旁轴相机领域造成的轰动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无论是专业摄影人士还是发烧友都给予其非常高的评价,这不仅仅因为它的性能与便携,还因为它的那颗堪称完美的广角镜头。独特的设计
多媒体教学走入校园,以开放的服务理念、先进的工作手段、简捷的操作平台,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模式,给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契机,给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也为学生提供了最理想的学习环境。笔者在不断探索多媒体对现代化教育的促进作用,逐步完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  習的兴趣  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奇心强,在课堂教学中,
摘 要: 微语言,是当今汉语言形式中的活跃部分。翻译好它,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尤为重要。本文从归化异化角度,对2019年度十大热词的翻译进行分析,为翻译人员的微语言翻译提供参考,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标。  关键词: 微语言 归化翻译 异化翻译 2019年度十大翻译热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步与发展,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使用的微语言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微语言”作为
摘 要: 继经济对外之后,人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提高。土家族是中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和民俗风情,但土家族文化在传承方面不尽如人意。本文立足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主要聚居地,针对土家族传统节日,从节日名称、节日活动、节日语言、节日美食四个方面出发,对土家族传统节日习俗及其英译策略进行探讨,以期对土家族节日文化的对外传播有所帮助。  关键词: 土家族节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多维度发现生活中的困难,丰富选材。  2. 能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科技新词,激发对现代科技的兴趣。  3. 热爱发明,有展开奇思妙想解决生活问题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聊现代科技,畅想未来科技  1.结合《千年梦圆在今朝》阅读提示要求,通过查找资料,开展航天等各领域新成就新闻播报。  2.结合《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课后学习要求,畅想纳米技术在未来生活各领域的运
摘 要 以大连科技学院为案例,对如何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阵地管理做了案例分析,并提出“三大机制”和“五大途径”。  关键词 民办高校;宣传思想;思想政治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073-02  1 大连科技学院强化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措施  加强管理,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 学院配备专职负责宣传思想工作人员,新闻中
35年前,我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语文教师,这是我儿时的梦想,更是我一生的志向。  我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站在自己深爱的讲台上,和学生们一起快乐地做语文的孩子。即使是近十年做校长,我也没有离开过三尺讲台。  语文课堂是我们用生命来陪伴的地方,它见证了我从青涩走向成熟,见证了我和学生们互教互学共同成长的过程。  在课堂上,学生们真诚的目光讓我领悟到:真正有效的语文教育发生在师生双方真情交互的基础上,教师要
当校长十年,我被问过最多的问题是——您是怎么做到坚守课堂的?  每到此时,我都会说:“您说坚守好痛苦,好像我很艰难,还在苦苦挨着;又好像学生很厌弃我,我还在那里不知趣地烦着。”  我追求的和美课堂是“教在两情相悦时,学在童真童趣中”。我的感性思考  我认为,儿童阅读与表达素养的提升是好课的测量仪。因此,“基于课标,立足语文,基于儿童立场”是一个语文教师必须遵循的法则。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