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时代教师素养的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依赖于教师教育学科研究的深化与完善.教师教育学所具备的学理性与价值性为教师教育学科身份的合法性提供了重要佐证.教师教育学概念的建构应观照教师教育学之于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之本质意蕴,把握教师教育学科特征,探寻教师教育学何以存在之理性依据,从而规范界定教师教育学概念.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多维透视是认识与审度教师教育理论的必要前提,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清晰界定是解释与超越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础.对教师教育学科地位的逻辑证成离不开学科价值,教师教育学价值意蕴的合理澄明是支撑与引领教
【基金项目】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西部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办学水平研究"(项目编号:18JZD053)的研究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教师素养的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依赖于教师教育学科研究的深化与完善.教师教育学所具备的学理性与价值性为教师教育学科身份的合法性提供了重要佐证.教师教育学概念的建构应观照教师教育学之于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之本质意蕴,把握教师教育学科特征,探寻教师教育学何以存在之理性依据,从而规范界定教师教育学概念.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多维透视是认识与审度教师教育理论的必要前提,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清晰界定是解释与超越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础.对教师教育学科地位的逻辑证成离不开学科价值,教师教育学价值意蕴的合理澄明是支撑与引领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依据.通达教师教育学科的本质需要基于对教师教育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学科性质等关键问题的准确理解;巩固教师教育学科的独立地位需要基于对教师教育学知识价值、社会价值与育人价值等价值维度的全面彰显.
其他文献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一百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经历了孕育、确立、发展、稳定、曲折、成熟、完善的演变历程.在探索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理论中国化,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在与时俱进中同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坚持工具价值与人本价值的融合统一,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克服探索中的曲折与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黄济先生是我国新时期美育研究的重要奠基人.其美育研究因时而起、与时俱进,对我国新时代美育理论建设与美育实践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他提出以美育人、全面发展的美育目的观;深入揭示美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形成独立与融合相统一的辩证的美育地位观;系统梳理和阐释中国传统美学与美育思想,提出纳美学理论入美育的重要主张;深刻审视美学与美育的内在关联,探析美育的内容与原则等美育实践问题.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发展以1922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后两个时期中,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在以下三个方面是一以贯之的:一是反对绝对主义道德,推崇探究式道德教育;二是强调道德即当前意义的持续增长,并以此统一事实与价值、知识和行为;三是推崇"社会智慧、社会能力和社会利益(兴趣)""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后期,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发生了保守主义转向,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不再坚持线性道德发展观,推崇习俗,主张多元道德发展观;二是强调道德教育须借助"宗教性"力量.从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发展可看出其问题意识:一方面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两种基本样态,经过了初创、规整、重构、形成四个发展阶段.考察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百年历程,可以系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目标、内容与方式,可以发现“树什么人”、“立什么德”、“如何立德树人”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审视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创新发展和实践变革的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方针,坚持理论与实
时间本无所谓多少,时间紧张与压缩虽然只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其归因却在于钟表时间和社会时间共同建构的结构紊乱和失序.当前,时间焦虑已经成为学术界的集体性症候,其表现为人们不仅失去了对钟表时间的均匀流动感,也丧失了对带有周期性社会时间井然有序的节奏感.在一个效率主导的时代,学术工作逐渐淡化了闲逸、好奇的“无时间性”.在学术职业有充裕自主支配时间的表象背后,其实更多的是难以自主和难得空闲.通过对大学教师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处理繁琐事务的时间是我国大学教师的重要压力源,也是大学教师时间焦虑产生的主因,它在深层次上反映
教师评价是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师评价普遍存在目的缺失、不当或模糊,目的与手段不匹配,以及结果运用存在明显偏差等问题.基于教学的专业属性,教师评价本质上是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进行评价,属于实践评价范畴.教师的专业实践不仅是在实践中发展自我,更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专门性服务.教学的本质是"学为中心"的育人专业实践,"学为中心"是构建新型教师评价的逻辑起点.因此,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师评价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与专业贡献,且需要强调对教师同伴合作
"教师教育学科现象"的发生具有鲜明的中国化要求、中国化底色,其源于新时代国家战略、优秀教师供需矛盾、大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在"学科后"时代,教师教育学科发展面临学科基础虚化、学科教学论"双边缘化"、回避"双核冲突"以及研究重心移位等问题.推进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应遵循其广域性、交叉性与嵌套性等特点,以学科耦合为统领,通过观念层面、主体层面以及组织层面的耦合,加快教师教育系统各层级、各维度、各领域的耦合进程.通过达成师范性与学术性、文理专业与教育专业、学科教师与专业教师、学科院系与教育院系、师范院校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