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认识省思及政策建言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2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在我国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有其合理性与合法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必须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历史因素、文化因素,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寄宿制学校工程与校车系统建设要齐头并进,在义务教育阶段,校车应该成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的首要选择。
  关键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校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①长期以来,在占人口80%以上的农村,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已严重滞后于广大农村对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的渴望,影响了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教育进一步提升的“短板”。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性、普及性的教育形态,是一国国民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最为保障性的教育形态。为了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国对农村学校在人力、财力、物力、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很多倾斜,力求缩小差距,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5年12月以来,我国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又称“新机制”),这为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伴随着“新机制”的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投资体系逐步上调,以县为主,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问题又走入人们的视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带来了诸如农村学校上学远、辍学率提高等新的矛盾与问题。正视与反思这一问题,对政策进一步调整与完善,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亦是农村教育研究新的生长点与路径。
  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合法性问题
  所谓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指在农村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条件下,为了更好地集中利用以上诸种资源,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撤点并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效率的举措。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现实的条件下,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有限的资源下,必须进行合理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然而,对资源的配置与优化是经济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经济学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义务教育,从某种程度而言是一项公共产品),它承担着培养人的重任,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不可完全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来操作和实施。对农村教育而言,农村学校不仅承担着农村育人、提升素质的重任,也是农村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镇,同时亦是农村技术推广、传播的场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性的大问题,对此,必须有深刻和清晰的认识。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改革促使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农村教育问题是长期的发展性问题,经费长期以来得不到保障,是农村教育滞后的重要原因。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明确指出: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在第六章经费保障第四十四条更是明确规定: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2005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即“新机制”,“新机制”明确了免除农村学生教科书费用,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免除杂费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所需资金,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方按照8∶2比例分担,中部地区,中央和地方按照6∶4比例分担;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由地方承担,也就是“两免一补”政策。东部地区的免除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水平,除直辖市外,按照财力状况分省确定。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地方按5∶5分担,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给予适当奖励性支持。伴随着新机制的出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版)的颁布实施,为了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以乡镇为主的投资、管理体制,逐步实现了“以县为主”的投资、管理体制。“以县为主”的投入与管理体制,悬置了乡镇一级政府的权利与责任,面对农村教育点多、面广的局面,必须要进行布局调整、提高办事效率。
  (二)“规划纲要”客观上要求农村进行布局调整
  教育公平问题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孩子享受不到基本的国民待遇,没有机会和条件接受优质的教育,严重违背了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2010年7月颁布的“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苦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②为此,在全国范围内,必须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学校布局调整,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事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发展不仅滞后于城市教育的发展,而且在地区上差异巨大,有关专家调查发现,省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程度甚至低于省际的均衡程度。义务教育是国家法定的强制性的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的教育,要切实保障受教育者平等地接受优质的基础性、保障性的教育的权利。进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首先在县域内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缩小差距,争取使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接受优质的基础教育,是落实“规划纲要”之精神所在,也是各级党和政府、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省思性问题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一个复杂的全局性的、系统性的工程。我国农村学校量大面广、点多线长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实际问题。同时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又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性问题,必须有统筹全局的考量。没有对问题进行客观、准确、认真的分析就不能把握布局调整的全貌,就不能顾及到布局调整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能很好地权衡利弊,也就达不到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的目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从学理上分析,并不是简单的撤点并校、空间转移的过程,这里面包含了历史的、文化的、教育的、甚至是情感性的因素。因此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来审视,要有全局的思想,绝不可片面地看待。
  (一)历史性因素
  农村教育问题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度、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制度下形成的特殊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读必须有历史的思维,不可简单粗暴地对待。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同样如此,不可盲目隔断历史的考察,一蹴而就。布局调整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利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使广大的农村孩子能够享受优质的基础教育。因此,不可为了调整而“调整”,不可打着均衡的“旗帜”,搞“大跃进”式的跟风撤并以及不顾历史遗留价值的“一刀切”运动,应该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合理、科学、逐步推进。一些农村学校,如成都市浦江县历史教育名人魏了翁创办的河山书院是一所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价值,孩子们在校园中深受魏了翁的精神感染,是很好的教育基地。
  (二)农村教育承载着文化的因素
  农村教育滞后问题并不单纯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这其中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村地域特定的文化已经与农村教育深深地交织在一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济、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一种“剥离式”、“抽血式”的文化发展模式,不利于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农村文化有其存在的价值,农村教育在特定的农村文化下有着特殊的价值。不可简单地将农村教育与当地文化剥离开来。在农村,特别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农村学校就是农村文化与技术生产基地、扩散地和精神文化家园。农村学校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先进文化的存在。笔者在陕西等西部农村地区的调研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农村学校的存在就是村民希望与文化的存在,而且长期以来,农村学校还承担着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重任,因此如何处理与转化农村学校的这一功能,必须要加以考虑。
  (三)按教育规律办事
  教育的发生发展是按一定的规律运行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就是为农村学生进行的布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必须“学生在场”。③布局调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长远的未来,学生发展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应坚持的底线,学生是学校发展优先考虑的因素。布局调整最初和最终考虑的因素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任何违背教育规律、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学校布局调整行为都是不合理的行为,必须在实践中坚决抵制这一行为。
  三、政策建言
  (一)政策执行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在现实背景下我国教育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率的有力举措,是实现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的应然之举。一项好的政策,必将给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与质量提升带来新的发展。然而,政策的制定是基于全国普遍的考虑,在政策执行中必须充分考虑各地教育的实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而言:
  1.有历史积淀的学校。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的丰富积淀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东方文化,历史底蕴有着很厚的人文价值,是我们不可丢弃的瑰宝。同样,教育的历史性,有着丰富文化底蕴、历史积淀的学校是特殊文化与文明的承载体,有着特定的历史和研究价值,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热爱乡土文化有着独特的价值。特别是在文化疲敝的农村价值更加独特。
  2.偏远和交通不便的学校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在学校布局调整上必须考虑到地理条件和交通状况。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 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事实上,在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中,由于教育成本的增加,辍学率有所抬升,因此,布局调整必须和“控辍”紧密联系在一起。
  3.四年级以下的学生
  布局调整的根本动因是我国税费改革后,管理体制的变更所延伸出来的问题需要解决,那么,布局调整的底线应是促进(或者维持现状)学生的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适应能力、自理能力有限,过早地脱离父母,过集体生活,对孩子身心发展及成长也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布局调整过程中,1-3年级的学生尽量不要调整,保存村(社区)必要的教学点,虽然在管理上会出现一些问题,但从长远的孩子发展的角度来看,是非常必要的。1-3年纪还处在养成教育阶段,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孩子终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寄宿制学校与校车系统建设齐头并进
  2001年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体制逐步由“三级办学,(县乡)两级为主”变为“以县为主”,基层教育管理重心上移意味着服务、管理半径的扩大,也意味着管理成本的提高。对于基层教育部门而言,进行教学网点撤并,推广寄宿制学校,显然符合方便管理的考量。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最早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教育部门推行“寄宿制工程”建设的初衷,正是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寄宿制工程”的实施,对扩大“两基”攻坚县义务教育规模,保证学龄儿童正常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寄宿制学校建设并非唯一出路,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西部农村出现了很多“空壳学校”,学校高楼建好了,而学生生源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保证,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教育浪费。为了充分考虑学生生源变动和学生发展的情况,应该健全校车系统,与寄宿制学校共同推进。校车相对于寄宿制学校而言,更加机动灵活,而且满足了学生对“家”的渴望。义务教育阶段,校车更应该成为学校布局调整后首要的选择。校车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我国却处在起步阶段。按照国际惯例,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发展校车,二是寄宿制。相比而言,一般都会优先发展校车,因为成本相对低,也比较灵活。④建立校车系统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1.校车系统可以缓解目前农村比较拥挤的寄宿制学校的压力,同时更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避免家庭教育缺席的有力举措。
  2.“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农村的道路建设已相对完善,为开通校车提供了可能性。校车建设可以减少家庭教育成本,解除家长接送学生的负担,同时我国现已具备相关专利技术,能够生产符合儿童身体特征的低碳、环保、高科技、标准化、信息化的专用校车,保障学生的安全。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1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5
  ③秦玉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认识、底线与思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④袁桂林.专家建议:率先在农村地区开通公益性的免费校车[EB/OL]
  http://news.sohu.com/20100417/n271569604.shtml.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校(江苏省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把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积极探索建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文章分析了在IPv6网络中引入移动IP协议可能给网络带来的安全隐患,并讨论了移动IPv6所采用的安全技术.包括如何用IPsec协议和往返可路由过程来保护移动IPv6信令安全的机制。
近年来.教师职场生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国际性的热点话题。在我国,制约教育改革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两大瓶颈问题之一,就是教师素质能否有实质性的提高。倘若你在“百
20lO年12月10日,由南京市教育局主办、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承办,纪念我国著名教育家斯霞老师百年诞辰的专场活动——“童心母爱薪火相传”在东南大学礼堂隆重举行。省、市、区各级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江苏省政协主席张连珍,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原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和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分别为本次活动发来了贺信。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国
通过对冻土的定义及其性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出了冻土区公路路基病害的不同类型和其形成机理,探讨和比较了路基病害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传统防治措施,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工
期刊
分析了过去对项目管理的片面认识,对营业额、施工营业额、产值、营业收入、业主拨款等进行了解释,重点探讨了几大指标的运用对项目管理的作用,从而引导项目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