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韩剧的风靡,使国内大批青春偶像剧纷纷效仿,然而,一味跟风、模仿日韩剧目,内容浮躁、浅薄,这几乎成了国产偶像剧的通病。而2007年我国国产青春偶像剧出现了两部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恰同学少年》和《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这两部作品在拍摄技术和创作理念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体现出可贵的创新意识,在日、韩偶像剧当道的大环境中为中国青春偶像剧争得了一席之地。
[关键词]青春偶像剧 《恰同学少年》《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重塑 重释
近年来,我国引进了大量韩国、日本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青春偶像剧,这在青少年接受群体种引起了收视热潮。青春偶像剧是最能体现商业化艺术生产特征的电视剧类型,它在亚洲国家的蔚然成风,实际上体现除了生产国成熟的电视剧生产和操作工艺应和了当下的流行文化趋势,反应了时下年轻人生活、感情上具有一定共性的接受心理。在日韩之后,我国的偶像剧创作也随之起步,并在一段时间内充斥荧屏,呈现出热闹景象。
但是,从1999年的《将爱情进行到底》以来,我国国产偶像剧口碑之作却寥寥无几。一味跟风、模仿日韩剧目,内容浮躁、浅薄,这几乎成了国产偶像剧的通病。不过,今年我国国产青春偶像剧出现了两部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恰同学少年》和《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又名《我们遥远的青春》)。这两部作品在拍摄技术和创作理念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体现出可贵的创新意识。在日、韩偶像剧当道的大环境中为中国青春偶像剧争得了一席之地。
一、重塑偶像:领袖走下神坛,偶像不再肤浅
由湖南电视台和长沙电视台联合拍摄的《恰同学少年》播出后,很快在全国掀起收视热潮,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该剧以二十世纪初,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的求学经历为基础,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有志青年学习生活和纯真感情,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徐特立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
该剧以青春偶像剧的表现手法拍摄伟人的青春岁月,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尤其是伟人领袖(如毛泽东)的传记题材,一直是影视文艺创作的热点所在。以往的影视艺术作品都是以仰视的角度塑造毛泽东光辉的革命形象,如电影《开国大典》、《大决战》,电视居《长征》、《八路军》等。这些作品都着力描述自1927年以来的30年革命历程中的毛泽东,其形象是以成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睿智、果敢的革命领袖的定位出现的。它们在讲述革命战争故事之时,让观众认识革命历史发展的轨迹,同时,也对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的卓越智慧心生敬仰。这些宏大的革命叙事作品和其中所塑造的高大的毛泽东形象,体现出中国人民对其深厚的崇敬之情,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种被影视作品强调的仰视效果,已经在观众心目中形成一种模式化的“伟人毛泽东”形象,在相当程度上拉开了普通民众与毛泽东之间的距离。这样一种“神化”的“偶像”,被人们膜拜,却也让人敬而远之。《恰同学少年》独辟蹊径,首次将叙事时段选在了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鲜为人知的求学时代,不再以他早年的革命活动为重点,而将目光投向日常校园生活中平凡而优秀的青年毛泽东。这时的毛泽东还不是中国革命的领袖,他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求知若渴而又胸怀国家的热血青年。他虽然资质优秀、才华横溢,但是该剧却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将他塑造得几近完美,而是将他还原为那个时代的平凡学生,一块有待雕琢的璞玉。他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却一样有缺点。譬如,他倔强、好强,在书店买书,与店员发生争执后,把几枚铜钱气冲冲扔下就走;他在传统教育模式和现代教育模式的夹缝中苦恼,甚至严重偏科——重文轻理,数学成绩很糟糕;他甚至因为追求自由而误解校长的一番苦心,乃至于做出冲动之举……领袖伟人不是凭空出现的,他们的根须都是深深地扎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的。在消解偶像、结构传统、崇尚多元的当代社会文化背景里,没有缺点的英雄、偶像,往往会被认为是“宣传”“说教”的产物,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对他们产生抵触情绪。以平视的角度塑造一个年轻、向上而又有缺点的毛泽东,所达到的叙事效果就是使中国的观众前所未有地贴近了毛泽东。领袖的“神圣偶像”形象被消解,被重塑,变得平凡、真实,让人容易接受,乐于亲近。
青春偶像剧是和“偶像文化”休戚相关的。如今,人们大都将“青春偶像剧”中的“偶像”二字片面理解为年轻、外形亮丽的影视歌明星。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创造”出了这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新时代偶像。青春偶像剧借助偶像明星的效应来吸引大众,而偶像的塑造又会通过青春偶像剧这一途径得以实现。而社会压力的增加、信仰的混乱与丧失、伦理价值标准的模糊使得生活在繁忙现代都市的年轻人对偶像的崇拜心理有增无减。偶像剧以俊男美女为组合,搭配梦幻美好的爱情故事。以迎合年轻人追逐时尚、渴望爱情的心态。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爱情,那就去偶像剧中梦幻一把吧;没有奔驰宝马名贵跑车,也可以去偶像剧中体验一把。虚幻的偶像爱情故事,使得那些在平淡而忙碌的生活中迷失自我、心灵麻木的年轻一代实现了某种精神上或者情绪上的替代性满足。剧目中的偶像人物形象变得单一化和标签化。例如,女主角大多青春魅力,温柔体贴,或者泼辣中带有智慧;男主角则要么洒脱不羁,要么憨厚善良。这样的简单符号当然更易于观众快速识别,选择消费,但是“偶像”的定义却被过分窄化,无形中被限制在“俊男靓女”、“男才女貌”的白日梦模式上。于是,如《红苹果乐园》一类浅薄、平庸的情爱偶像剧就在这一模式下繁复克隆,层出不穷。《恰同学少年》则是对时下“青春偶像”的片面定义的扩充和重新诠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血肉兼并的青年,有激情、有抱负、有缺点,他们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传达出一种催人奋进的价值取向,这对如今在社会压力下无所适从的青年一代无疑是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他们理应成为当代青年的新偶像。
此外,该片积极探讨了诸如“该如何办教育?”、“师生该如何教学相长?”等一系列教育的问题。这是对今天争议颇多的中国教育问题进行的现实观照和理性反思。杨昌济先生给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上第一堂修身课时就讲道,学生的第一要务“修身”,只有身修德正才能打下服务于社会的基础,而“修身”首先要“立志”,只有志向明确才能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徐特立先生则以教育救国为基点,反复强调“日行一是”的修身宗旨。孔昭绶校长更是号召学生以国家之兴亡为己任,从现在做起。他们都把学会怎样做人放在首要位置,让学生明白必须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公平教育”的争论中,督学纪墨鸿认为“教育是培养上等人”,而杨昌济先生则认为教育应去除旧观念,为的是人人平等。这些都与近年来屡次成为社会焦点的“素质教育”、“通才教育”、“教育公平”等问题形成呼 应。此外,湖南一师重视学生体育锻炼,希望学生既有学识,又有体魄,这也间接表达出对中国当下“应试教育”畸形发展的批评。本剧传达出的教育理念无疑对当下中国的教育现状具有启发性的意义。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使该剧与以往的青春偶像剧相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观照性。
二、重释青春:青春本来就苦,爱情也就残缺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是今年偶像剧中的另一匹黑马,该剧的突破在于上跳出之前青春偶像剧的固定模式。
青春偶像剧一般以“校园”和“白领”两大题材为主。1999年席卷内地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和2001年红遍两岸三地的《流星花园》都是以校园生活为主要故事环境,讲述年轻人情感纠葛的剧目。而在这些青春校园剧中,“有情人”在历尽艰辛之后必然“终成眷属”的固定结局屡试不爽,“王子 灰姑娘”或“公主 穷小子”的模式反复克隆。它们对青春和爱情都做了过于简单和唯美的处理,而对萦绕于成长过程中的孤独和残酷避而不谈。白领,已然成为了中产阶级的代名词,富足、品位、情调、成就是其特征所在。成为白领,是相当大一部分年轻人为之奋斗的梦想。于是,以“白领”为题材的偶像剧就极力迎合大众对白领生活的期待。对白领生活的过于完美的描绘,不过是一些可供编织白日梦的老套元素:现代化的高大写字楼。时尚的新款跑车,高雅的酒会、Partv,令人艳羡的黄金职业(如外企部门经理、IT精英、广告业新秀等)。例如,由陆毅和林心如主演的《男才女貌》,男主角是年轻的董事长,女主角由导游平步青云到旅游公司经理;胡兵和瞿颖主演的《真情告白》中,主角从事的是最时尚的广告行业。剧中人物几乎都衣着时尚、出入高档餐厅,无需为柴米油盐操心。而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往往面临的是很多人生的转折和问题,例如最基本的就业问题。他们要为基本的生活忙碌打拼,怎么可能都像剧中人物一样整日卿卿我我?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的独到之处就是,对青春和爱情不抱王子公主式的简单态度,将成长中的孤独和爱情中的残酷一一展现,暗示人们爱情并不是都能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现实的困境往往让爱情的结局并不完美。该剧最后的结局是李然和杜晓彬最终离婚、周蒙成了山区老师、葛俊横遭车祸而留下戴妍一人,这样的结果着实出人意料,令人心碎。或许这样的安排太过戏剧化,让很多观众不能接受,但是在生活中,谁能预测命运的变化无常呢?现实的残酷的确会让青春和爱情变得不圆满。该剧讲述的不是单调的爱情童话,它也不再是依托某些现实的表象来编织所谓的浪漫爱情故事,对青春和爱情的思考不再是浅薄和做作的。
此外,《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是我国第一部用电影胶片拍摄的电视剧。这在拍摄技术上,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电影技术的介入,给电视剧创作带来了电影化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使得该剧的画面质量和声音效果上都远胜于传统技术拍摄的电视剧。电影艺术精致的影像语言、丰富的蒙太奇处理手法,大大提高了电视剧的审美价值。
结语
日韩偶像剧的风靡带动且影响了国产偶像剧的创作。从火爆荧屏到遭人唾弃,牵绊着国产偶像剧裹足不前的原因渐渐明晰:过度模仿日韩、情节模式单一、脱离现实生活。而今年,因为《恰同学少年》和《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的走红,国产偶像剧又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恰同学少年》让领袖最大限度贴近民众,同时,“伟人”与“青春偶像”的结合,使偶像剧的内涵被放大:《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不再留恋梦幻的烂漫爱情、动人的花样年华,而是告诉观众。现实的残酷的确会让青春和爱情变得不圆满。我们欣喜地看到,拍摄技术的突破和创作理念的创新使国产偶像剧正在摆脱模仿、跟风、浮躁、无病呻吟的通病。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青春偶像剧会摸索出自己的道路,走出自己的风格。
[关键词]青春偶像剧 《恰同学少年》《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重塑 重释
近年来,我国引进了大量韩国、日本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青春偶像剧,这在青少年接受群体种引起了收视热潮。青春偶像剧是最能体现商业化艺术生产特征的电视剧类型,它在亚洲国家的蔚然成风,实际上体现除了生产国成熟的电视剧生产和操作工艺应和了当下的流行文化趋势,反应了时下年轻人生活、感情上具有一定共性的接受心理。在日韩之后,我国的偶像剧创作也随之起步,并在一段时间内充斥荧屏,呈现出热闹景象。
但是,从1999年的《将爱情进行到底》以来,我国国产偶像剧口碑之作却寥寥无几。一味跟风、模仿日韩剧目,内容浮躁、浅薄,这几乎成了国产偶像剧的通病。不过,今年我国国产青春偶像剧出现了两部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恰同学少年》和《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又名《我们遥远的青春》)。这两部作品在拍摄技术和创作理念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体现出可贵的创新意识。在日、韩偶像剧当道的大环境中为中国青春偶像剧争得了一席之地。
一、重塑偶像:领袖走下神坛,偶像不再肤浅
由湖南电视台和长沙电视台联合拍摄的《恰同学少年》播出后,很快在全国掀起收视热潮,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该剧以二十世纪初,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的求学经历为基础,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有志青年学习生活和纯真感情,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徐特立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
该剧以青春偶像剧的表现手法拍摄伟人的青春岁月,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尤其是伟人领袖(如毛泽东)的传记题材,一直是影视文艺创作的热点所在。以往的影视艺术作品都是以仰视的角度塑造毛泽东光辉的革命形象,如电影《开国大典》、《大决战》,电视居《长征》、《八路军》等。这些作品都着力描述自1927年以来的30年革命历程中的毛泽东,其形象是以成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睿智、果敢的革命领袖的定位出现的。它们在讲述革命战争故事之时,让观众认识革命历史发展的轨迹,同时,也对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的卓越智慧心生敬仰。这些宏大的革命叙事作品和其中所塑造的高大的毛泽东形象,体现出中国人民对其深厚的崇敬之情,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种被影视作品强调的仰视效果,已经在观众心目中形成一种模式化的“伟人毛泽东”形象,在相当程度上拉开了普通民众与毛泽东之间的距离。这样一种“神化”的“偶像”,被人们膜拜,却也让人敬而远之。《恰同学少年》独辟蹊径,首次将叙事时段选在了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鲜为人知的求学时代,不再以他早年的革命活动为重点,而将目光投向日常校园生活中平凡而优秀的青年毛泽东。这时的毛泽东还不是中国革命的领袖,他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求知若渴而又胸怀国家的热血青年。他虽然资质优秀、才华横溢,但是该剧却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将他塑造得几近完美,而是将他还原为那个时代的平凡学生,一块有待雕琢的璞玉。他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却一样有缺点。譬如,他倔强、好强,在书店买书,与店员发生争执后,把几枚铜钱气冲冲扔下就走;他在传统教育模式和现代教育模式的夹缝中苦恼,甚至严重偏科——重文轻理,数学成绩很糟糕;他甚至因为追求自由而误解校长的一番苦心,乃至于做出冲动之举……领袖伟人不是凭空出现的,他们的根须都是深深地扎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的。在消解偶像、结构传统、崇尚多元的当代社会文化背景里,没有缺点的英雄、偶像,往往会被认为是“宣传”“说教”的产物,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对他们产生抵触情绪。以平视的角度塑造一个年轻、向上而又有缺点的毛泽东,所达到的叙事效果就是使中国的观众前所未有地贴近了毛泽东。领袖的“神圣偶像”形象被消解,被重塑,变得平凡、真实,让人容易接受,乐于亲近。
青春偶像剧是和“偶像文化”休戚相关的。如今,人们大都将“青春偶像剧”中的“偶像”二字片面理解为年轻、外形亮丽的影视歌明星。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创造”出了这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新时代偶像。青春偶像剧借助偶像明星的效应来吸引大众,而偶像的塑造又会通过青春偶像剧这一途径得以实现。而社会压力的增加、信仰的混乱与丧失、伦理价值标准的模糊使得生活在繁忙现代都市的年轻人对偶像的崇拜心理有增无减。偶像剧以俊男美女为组合,搭配梦幻美好的爱情故事。以迎合年轻人追逐时尚、渴望爱情的心态。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爱情,那就去偶像剧中梦幻一把吧;没有奔驰宝马名贵跑车,也可以去偶像剧中体验一把。虚幻的偶像爱情故事,使得那些在平淡而忙碌的生活中迷失自我、心灵麻木的年轻一代实现了某种精神上或者情绪上的替代性满足。剧目中的偶像人物形象变得单一化和标签化。例如,女主角大多青春魅力,温柔体贴,或者泼辣中带有智慧;男主角则要么洒脱不羁,要么憨厚善良。这样的简单符号当然更易于观众快速识别,选择消费,但是“偶像”的定义却被过分窄化,无形中被限制在“俊男靓女”、“男才女貌”的白日梦模式上。于是,如《红苹果乐园》一类浅薄、平庸的情爱偶像剧就在这一模式下繁复克隆,层出不穷。《恰同学少年》则是对时下“青春偶像”的片面定义的扩充和重新诠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血肉兼并的青年,有激情、有抱负、有缺点,他们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传达出一种催人奋进的价值取向,这对如今在社会压力下无所适从的青年一代无疑是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他们理应成为当代青年的新偶像。
此外,该片积极探讨了诸如“该如何办教育?”、“师生该如何教学相长?”等一系列教育的问题。这是对今天争议颇多的中国教育问题进行的现实观照和理性反思。杨昌济先生给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上第一堂修身课时就讲道,学生的第一要务“修身”,只有身修德正才能打下服务于社会的基础,而“修身”首先要“立志”,只有志向明确才能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徐特立先生则以教育救国为基点,反复强调“日行一是”的修身宗旨。孔昭绶校长更是号召学生以国家之兴亡为己任,从现在做起。他们都把学会怎样做人放在首要位置,让学生明白必须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公平教育”的争论中,督学纪墨鸿认为“教育是培养上等人”,而杨昌济先生则认为教育应去除旧观念,为的是人人平等。这些都与近年来屡次成为社会焦点的“素质教育”、“通才教育”、“教育公平”等问题形成呼 应。此外,湖南一师重视学生体育锻炼,希望学生既有学识,又有体魄,这也间接表达出对中国当下“应试教育”畸形发展的批评。本剧传达出的教育理念无疑对当下中国的教育现状具有启发性的意义。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使该剧与以往的青春偶像剧相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观照性。
二、重释青春:青春本来就苦,爱情也就残缺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是今年偶像剧中的另一匹黑马,该剧的突破在于上跳出之前青春偶像剧的固定模式。
青春偶像剧一般以“校园”和“白领”两大题材为主。1999年席卷内地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和2001年红遍两岸三地的《流星花园》都是以校园生活为主要故事环境,讲述年轻人情感纠葛的剧目。而在这些青春校园剧中,“有情人”在历尽艰辛之后必然“终成眷属”的固定结局屡试不爽,“王子 灰姑娘”或“公主 穷小子”的模式反复克隆。它们对青春和爱情都做了过于简单和唯美的处理,而对萦绕于成长过程中的孤独和残酷避而不谈。白领,已然成为了中产阶级的代名词,富足、品位、情调、成就是其特征所在。成为白领,是相当大一部分年轻人为之奋斗的梦想。于是,以“白领”为题材的偶像剧就极力迎合大众对白领生活的期待。对白领生活的过于完美的描绘,不过是一些可供编织白日梦的老套元素:现代化的高大写字楼。时尚的新款跑车,高雅的酒会、Partv,令人艳羡的黄金职业(如外企部门经理、IT精英、广告业新秀等)。例如,由陆毅和林心如主演的《男才女貌》,男主角是年轻的董事长,女主角由导游平步青云到旅游公司经理;胡兵和瞿颖主演的《真情告白》中,主角从事的是最时尚的广告行业。剧中人物几乎都衣着时尚、出入高档餐厅,无需为柴米油盐操心。而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往往面临的是很多人生的转折和问题,例如最基本的就业问题。他们要为基本的生活忙碌打拼,怎么可能都像剧中人物一样整日卿卿我我?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的独到之处就是,对青春和爱情不抱王子公主式的简单态度,将成长中的孤独和爱情中的残酷一一展现,暗示人们爱情并不是都能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现实的困境往往让爱情的结局并不完美。该剧最后的结局是李然和杜晓彬最终离婚、周蒙成了山区老师、葛俊横遭车祸而留下戴妍一人,这样的结果着实出人意料,令人心碎。或许这样的安排太过戏剧化,让很多观众不能接受,但是在生活中,谁能预测命运的变化无常呢?现实的残酷的确会让青春和爱情变得不圆满。该剧讲述的不是单调的爱情童话,它也不再是依托某些现实的表象来编织所谓的浪漫爱情故事,对青春和爱情的思考不再是浅薄和做作的。
此外,《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是我国第一部用电影胶片拍摄的电视剧。这在拍摄技术上,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电影技术的介入,给电视剧创作带来了电影化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使得该剧的画面质量和声音效果上都远胜于传统技术拍摄的电视剧。电影艺术精致的影像语言、丰富的蒙太奇处理手法,大大提高了电视剧的审美价值。
结语
日韩偶像剧的风靡带动且影响了国产偶像剧的创作。从火爆荧屏到遭人唾弃,牵绊着国产偶像剧裹足不前的原因渐渐明晰:过度模仿日韩、情节模式单一、脱离现实生活。而今年,因为《恰同学少年》和《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的走红,国产偶像剧又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恰同学少年》让领袖最大限度贴近民众,同时,“伟人”与“青春偶像”的结合,使偶像剧的内涵被放大:《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不再留恋梦幻的烂漫爱情、动人的花样年华,而是告诉观众。现实的残酷的确会让青春和爱情变得不圆满。我们欣喜地看到,拍摄技术的突破和创作理念的创新使国产偶像剧正在摆脱模仿、跟风、浮躁、无病呻吟的通病。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青春偶像剧会摸索出自己的道路,走出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