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洋妞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anfranc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 杰
  南开大学汉文化学院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语言学研究。曾赴拉脱维亚大学讲学、任教两年,同时在波罗地海语言中心讲学。曾应邀赴德国汉诺威参加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一篇论文入选。出席第6届、9届、11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2009年论文入选美国布莱恩大学北美语言学会议。2012年应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邀请赴美交流学术。出版《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等三部專著;出版词典、教材共三本;出版散文集《蓝眼睛黑眼睛——我和我的洋弟子们》。入选《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语言学人名大辞典》。2006年荣获“全国十佳知识女性”。
  
  一个中国大男人追人家一个小洋妞,这叫什么事?
  没办法。
  我的那一半——校长。我这样叫他,全为了安慰他那颗希望工作的心(人家原来是校长)。校长为了支援我,放下工作,到拉脱维亚来了。可他既不懂拉语,又不会英语,学了几句俄语,还总记不住,上哪儿去都出一大堆笑话。老实在家呆着吧,不行。一下没了工作,闷得慌。不过在我看来,这样倒也不错。原来在国内他不愿做的事情,现在都欣然接受。
  一天,邮局送来了包裹单。能拿到国内的好东西,又能借此溜一圈,散散心,校长乐颠颠地接过包裹单。临出门,这么画那么记的,总算明白了邮局在哪儿。顺便说一下,在国外,上路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你说鼻子下有个嘴?白有!语言不通。不过校长还是信心十足地出门了。
  快乐的颜色是蓝色。头上的天湛蓝湛蓝的,想飞的心像白云,飘飘的白云伴着校长前行。经过一片活动场,穿过一片小树林,这么拐,那么走,一抹开阔的草地上,一所淡黄色的长型平房出现在眼前,门前挂着一个米黄色的小邮箱。不用问,邮局到了。
  推开大门,呀!竟以为到了花房。这一点跟国内可是不一样,这里到处是花草。后来才知道,拉脱维亚是一个鲜花最多的国家。
  阳光从宽大的窗子照进来,厅里一片春意。前厅有几张桌子,供人写字用,上面也放着花卉。古朴的瓷瓶绽放出优雅的气质,多姿的花卉簇拥出一片温馨。
  玻璃窗后面端坐着三位金发碧眼的女性,年轻美丽,朝气蓬勃。这里和其他地方一样整洁、清净。
  校长一进屋,三个漂亮的女人一齐把温柔的大眼睛聚焦在这个黑头发的大男人身上。校长——这可是在国内从没有得到过的厚遇——简直不好意思得心里有点发毛。校长翻了半天眼睛,“你好”这个词怎么就找不着呢?没办法,只好把取件单和临时凑上来的微笑,一块儿递给一个年岁稍大的女人。
  女人一脸春风地接过单子,随即把一抹得意的微笑送给了同伴。拉脱维亚可算得上是个名副其实的“女儿国”,男人呢,不算稀有,也是少有。
  女人认真地看了看单子,“叽里咕噜”地说了一串洋话。校长摇摇头,表示不懂。她会意地笑了一下,好像明白了对方语言不通,笑着又把单子还给校长,又向自己右边指了指。校长向那儿看,除了一个正在走开的姑娘,就是白墙了。校长领会那意思就是要跟着姑娘走,到邮局外面去取包裹。结果,校长进来得快,出去得更快。
  拿着单子,在邮局外转了一圈。
  没有门呀!到哪去取?
  这可是纳了闷了。正不知如何是好,眼前忽然飘来了一个天使一样的姑娘。哈!在拉脱维亚的大街上,只要你站定,想问路,一定有人来帮助你。姑娘关切地“叽里咕噜”一串洋话。校长只好摇摇头,表示不懂。姑娘笑了,拿过单子仔细地看了看,眉毛一扬,好像在说,好办!
  姑娘漂亮极了:金黄的卷发,淡蓝色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白净的脸上施一点淡妆,更显高雅、丽质。
  姑娘看了看校长,张张嘴,却不知怎么说。她犹豫了一下,转过身子朝前一指,然后又伸出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OK”型,小心地拉了一下这个黑头发大男人的衣袖,示意“跟我走”,然后昂着头,挺着丰满的胸脯,皮靴“咯咯”地点着地,快步朝前带路。
  姑娘身材纤细。上身穿着黑色的细腰皮夹克,下身穿着皮短裙,脚下一双半高皮靴,那中间的大腿,晾着。那可是匀称极了,好看极了。就是在隆冬,拉脱维亚的姑娘们也是这样打扮。记得在莫斯科时,莫斯科大学的一个朋友,我的同胞,曾考过我一次他们自己编的歇后语,我当时没答出来。
  “洋妞的腿——?”
  “炕洞(扛冻)”。
  洋妞的腿何止扛冻,走得也快。 姑娘不时地停下来,回头看看那个黑头发黑眼睛的大男人是否跟了上来。校长紧跟着,又不敢走得太近,心里想,一个大男人追人家一个小姑娘,这叫什么事?
  走着走着,校长觉得四周的景色似曾相识。原来姑娘正朝着我们住的楼群走去。校长心里高兴:“这边也有个邮局啊!那可好了,离家近,免得丢了自己。”
  大男人正想着,姑娘已把他领到一座灰色的公寓前。姑娘看了看单子,又看了看楼的牌子,然后冲这个老外得意地扬扬手,示意叫校长跟过去。姑娘摆动了一下她那金色卷发,高兴地笑了笑,又用两个手指小心地拉校长的衣袖,一直把校长领到三栋。在门前站定,她又伸出三个手指示意:
  你在三楼。
  校长想:“咦,这不就是自己的住所吗?”
  好不容易走到了邮局,又被送回来啦!
  校长看了一下姑娘,小姑娘浑身都洋溢着得意的劲头。她摆动了一下好看的腰枝,把单子递给校长,指指上面的一行字,然后准备离去(事后,校长才知道那原是我们家的地址)。
  不管怎样,校长心里暖暖的。人家孩子从那么大老远把自己送到家,总得说点感谢的话呀!姑娘转身,准备离开。校长总算想起了刚学的“再见”。
  “都是你大爷!(谐俄语音:再见!)”
  说完又觉得不好。你说,叫人家劳累了半天,还占人家便宜?
  虽然发音不准,姑娘也听懂了。她向后甩了一下那头金色卷发,莞尔一笑,手一摆,很快地说:
  “都是你大娘!”(谐俄语音:再见!)
其他文献
“我有血肉吗  我拥有烟花吗  你想看看我的骨头吗  你的头发也是草莓味的吗  我也能天马行空在大海里不眨眼睛吗  我可以活在你的世界里吗?”  凌晨两点的夜晚,我一个人坐在冰凉的阳台地板上,将两条腿悬挂在栏杆之外。面对深邃静谧的夜空,轻声吟诵这首当初你写给我的告白情诗。  现在回想起来,你仍是那副文绉绉的样子,总是抱着一本诗集,张口闭口都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时的你每天都会在没有横线的白纸
期刊
我要讲一个故事,一个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局的故事。  极花,类似于青海的冬虫夏草,也就是一种虫子,长得和青虫一个模样,但颜色是褐色,有十六只腿。它们叫毛拉。毛拉一到冬天就钻进土里休眠,开春后,别的休眠虫子脱皮为蛹,破蛹成蛾,毛拉却身上长了草。草抽出茎四五指高,绣一个蕾苞,形状像小儿的拳头,先是紫颜色,开放后变成蓝色。它们叫拳芽花,是这个村子里最重要的物产。随着人们疯狂挖采极花的风潮不断蔓延开来,本就
期刊
茱萸,生于1987年。诗人,哲学博士,兼事批评与随笔写作。出版《花神引》《炉端谐律》《仪式的焦唇》《浆果与流转之诗》《千朵集》等作品、论著及编选约十种,发表诗学研究论文多篇。曾赴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访学。诗作被译为英、日、俄、法等多国语言,并取得美国亨利·鲁斯基金会华语诗歌创作及翻译奖金。获全国青年作家年度表现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星星》年度诗人奖等文学奖项,参加《诗刊》社第三十一届“青春诗会”
期刊
我出生在南方的一个小镇上。  小镇不大,空闲时骑上自行车,四十分钟就能绕上一圈了。我最喜欢在天边一片残阳之时,骑着自行车,漫无目的地乱窜。至于去哪儿,管它呢!迎着微醺的晚风,把沿途的旖旎风光都纳入眼里。对了,忘了说,这里是一个温柔的水乡,无论是这里的人还是景,甚至是语言,无不流露出丝丝江南特有的婉约美。  小镇上有许多小巷,我从小便在这些小巷中穿梭。众多小巷看似错综复杂,其实条条相通。小时候因为孩
期刊
历史上有四位馆陶公主,三位馆陶王, 除去刘嫖有“名气”,其他几人加在一起,在资料中不过区区几行字。所以当地人甚是引以为荣,他们用骄傲的口气说,没有馆陶公主(刘嫖),就没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此话一出,引起同行的年轻作家一阵唏嘘,唯我一人不以为然。身为古赵之子民,我不愿意提“金屋藏娇”和“纸上谈兵”,虽然没有曲周之地不唱《苏三起解》、山东不喊“大哥”那样的禁忌,可毕竟刘嫖助推刘彻坐上龙椅的手段令人
期刊
爷爷是一名老木匠,不过那是以前的事了。现在,爷爷在老街上经营一家竹伞店。  店面不大,十来平米,散着淡淡的竹香。门口总是撑着一把细骨绢布竹伞,不管晴雨。隔几天,伞面换个颜色花样,但总脱不了水墨画的影子。店里虽请了伙计帮忙,但爷爷制伞却总是亲力亲为。每次我前去拜访,总看他不是在辟竹批篾,就是在烘熏裱糊,亦或是坐在窗前,细细地扎着伞架。  去的次数多了,虽不曾刻意了解,但也渐渐熟知了竹伞制作的繁琐过程
期刊
一张户口页  眼前这个长着一张红扑扑苹果形圆脸的女孩二十岁出头,她是亲密无间地挽着她的如意郎君来找我这个户籍民警的。最近几天,她一直纏着我,央求我给她出主意,因为她要上民政部门登记结婚,而在登记之前,需要提供户口簿等资料。但那个要命的有着烫金字体封面的泥巴色户口簿却被她母亲藏了起来——这等于扼杀了这个女孩想要尽快结婚的念头——她母亲坚决反对她跟这个穷小子的这桩婚事!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居然还有
期刊
八月份在扬州举办“第七届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承蒙北师大诸先生邀请,我去讲了讲汉字阐释的问题。所见场面实实在在是“盛况空前”,讲台是扬州大学的剧场,场下坐着三四百听众,聚精会神。在中文学科中,语言文字理论性强,趣味性少,一向偏冷,怎么突然火爆了呢?经询问,其实并不突然,只是因为我少见多怪。据主办方王立军先生说,这几年学员一直很多,不断上升。清华大学文科规模太小,中文系一届就二十人上下,开课时常
期刊
讲之前先谢谢大家。谢谢同学们的朗诵。我想说一下,由于一些主持人的长期误导,《相信未来》这首诗常常被读错。第二段“化为深秋的泪水”不是“化为深秋的露水”,课本上也印错了。第三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不是“凝霜”。  朗诵这首诗的时候,前三个“相信未来”不要那么坚定。那时迷茫,看不到未来,越感觉不到未来,越对未来有忐忑不安的期盼与憧憬,是犹豫的,模糊不清的。  我讲一下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那
期刊
在中国古代,史家对于以史蓄德是颇为看中的。这最早来源于《易·大畜》,其文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孔颖达对此做疏说:“多记识前代之言,往贤之行,使多闻多见,以畜己德。”以此来“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宋神宗《〈资治通鉴〉序》。古代写史著文大都追求文重义隐,寄托遥深,就是源于文章要来蓄德的要求。既然要蓄德,那么写作文章的人就要突破小我,而上升到大我的境界,因为小我与个人的私欲有关,大我代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