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课题具体到学校工作中,就是全面构建和谐校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它的实施需要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引领,需要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全面参与,不懈努力。
一、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富有时代性、前瞻性和鲜明个性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有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引领。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我校提出了新的办学理念:人文至善,和谐发展。我们的理解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人”,首先要有人性,要有人格。人格是人性的度量,是做“人”的基本规格,即要有基本的道德规范。新时期,建设和谐校园尤其要对师生进行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并尽可能达到“至善”的境界,这是和谐校园的基石;学校要通过具有整体性、均衡性的课程结构,使学生在身体、智慧、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呈现出一种相互支持和促进的协调式发展,实现生命整体的和谐性,这是和谐校园的价值趋向;学校要创造能包容个性、感受心灵自由、促进思维活跃的生活空间,要有帮助每一个成员获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的发展平台,有相互之间交流、沟通、理解、接纳的人际关系,有宽松、民主、友善、融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使教师、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并获得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这是和谐校园的价值所在。因此,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
二、富有人文特色的校园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校园的自然环境应是和谐优美的。唐人有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环境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我校新校区的建设,从规划布局到园林绿化,从内部装修到教室、走廊布置等等都始终围绕“人文”两字做文章,力求彰显“人文”特色。
易地重建的新校区,校园优雅、美观、大方,四周环境幽静,为莘莘学子提供了理想的求学场所。校舍布局合理,以禇红色为建筑主色调,象征着横中人追求事业的红火与热情奔放的博大胸怀,也昭示着横中人积极向上,追求教育理想,建设和谐校园的坚定信念。各室装修素雅、亮丽,为全体师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发展的空间。轻松愉快的上、下课音乐,美妙舒缓的课间乐曲,奏出学校“人文至善、和谐发展”的优美旋律。
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人文”、“和谐”主题。镌刻在巨石上的“朴”字校训,时刻引导全体师生要“为人质朴,做事勤朴,生活俭朴”;进入校门就映入眼帘的办学目标“把横林中学办成高品位、高质量、有特色的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提醒着每个横中人要为实现共同的愿景而负重奋进;校史室历届优秀校友的成长历程及辉煌成就时刻激励全体学生立志成才;走廊旁、道路边、花丛中的“世界百科”、“中外文学”、“诗词流派”、“中国文字演变”、“诗词林”、“足球文化”等构成了浓厚的育人氛围,无声地熏陶着师生的情操;精心规划和设计的新槐园、密林广场、青翠园、叠翠园、科技苑、修身广场、博学广场、心晴空间等许多人文景点,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休憩、读书的理想空间。
绿草如茵,鲜花不断,优雅叠翠的人文景观与雄伟庄严的校舍浑然一体,构成了我校人文特色浓厚的校园环境。“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在这个优化、净化、美化的校园环境里,激情与梦想在荡漾,智慧与情操在升华。这是横中人的精神家园、成长乐园、和谐校园。
三、建设人文课程和人文课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抓手
根据“人文至善,和諧发展”的办学理念,我们确立了我校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即“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学校、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快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以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为支撑,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积极开展能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课程改革实验。锐意改革、不断进取,把学校办成有示范意义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据此确立我校人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形成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富有本校特色的人文课程体系;通过人文课程的实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这一目标引领下,一方面,大力开发和实施具有我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校本人文课程。近两年来,我们开发和实施了《文学与人生》、《现代生活方式》、《中国古典名著阅读》、《中国旅游景观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与旅游》、《中外著名历史人物评述》等30多门人文校本课程,其中《文学与人生》、《现代生活方式》已建设成精品课程,即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时,积极探索校本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方案和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评价细则和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这些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体意识淡泊和主体性缺失”、“重结果轻过程”以及“人文关怀的冷漠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有可无”等现象,我们开展了“构建人文课堂”的研究实践。通过对如何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以提高构建人文课堂的能力;如何合理挖掘、有效拓展、科学整合学科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以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浸染和熏陶等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高度的人文关怀,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安全、愉悦的状态下乐学、好学,师生情感交流融洽、畅通,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四、建设“数字化校园”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现代手段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思路是:以学校的发展来引领信息技术应用,以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推进学校的发展。为此,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先考虑的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以学校的发展为本,在服务学校发展的前提下,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而不把工作焦点定位在装备水平和规模上。其次才是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量身定做的应用系统在师生中被接受和熟悉,进而提出一些期望应用系统更加完美的需求;使应用系统在应用中不断改进、完善和发展,从而推进学校的发展。
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共分五个层次:包括网络层、应用层、分析决策层、个性化门户等。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规划是:(1)完成新校区的网络结构模型,加强网络中心的数据存储能力建设,形成覆盖全校的网络系统。(2)加强教室、学生宿舍、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的终端配置,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3)基本服务层,除升级、完善现有的服务系统外,全面建设基于winduws2003下的系统服务支持。(4)实施真正的一卡通系统服务,建设集门禁、考勤、图书、售饭、洗澡等于一体的管理系统,真正做到“一卡在手,走遍全校”。(5)建设视频点播系统(即教学评估系统),促进教师之间便捷开展教学观摩评估和教师课堂教学自评,及时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在具体操作策略上,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以“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指导思想。在教师发展方面,重点做好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具体做法是:(1)学校制订资源的分类体系与归类标准,资源建设的流程、权限等,形成清晰的教学资源结构图,便于教师、学生按分类组织相关数据。(2)网络中心提供相关网络服务,满足资源的存储、交流、共享与发布,形成“存贮用共享文件夹,交流用邮件、发布用校内网站”的行为习惯。(3)教务部门、教研组、备课组作为资源建设的主体,要按照教学要求,对所属资源分门别类地进行集中管理,形成完整的学科资源库体系。(4)形成一系列相关的激励机制与政策,对优秀资源与成果进行奖励,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共享与健康发展。另外,我们还为教师个人网站、主页建设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在学生发展方面,重点建设“空中课堂”栏目,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不同学业层次的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差异化教育得到较好体现,个性化培养受到认真重视。另外,开辟“校长信箱”、“教师留言簿”、“学生空间”等栏目,为师生平等交流提供平台。学生在这些栏目里可以毫无保留地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能毫无拘束地与教师交流思想,倾吐心声;能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青春的风采。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充分彰显了“人文至善,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五、深切的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最高境界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际关系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建设的成败。普遍而深切的人文关怀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校园充满温馨与友爱、协调与和谐,是和谐校园的最高境界。
1.确立“人文至善”的管理理念
建立现代学校管理体系,追求学校管理的“规范、科学、高效、创新”,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我们不能丢掉重感情、讲伦理的中国教育传统。在强化制度管理的同时,我们重视以感情来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使广大教师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归宿感、责任感,并由此产生对教育事业和学校的强烈的热爱之情,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这是学校制度管理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的各项管理制度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体现对师生的人文关怀。追求“人文至善”的境界,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营造一个以“平等、尊重、和谐、宽松”为人文精神内核的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环境,为建设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2.领导给予教师深切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教学工作是良心的事业。只有在平常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给老师们提供各种方便,努力构建和谐宽松的氛围,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才能“唤醒老师沉睡在心中的理想和激情,让他们重新拥有教育的智慧。让教师的成长带动学生的成长,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感受到教育的幸福。”因此,学校领导要全面了解教师的家庭状况和教师自身的需求,对于生活困难的老师,给予力所能及的照顾;对于勤奋敬业,成绩突出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的评聘方面,给予倾斜。多年来,我校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青年教师结婚,无论工作有多忙,也要抽时间表示祝贺;教职工生日,送上一份礼物略表心意;教职工的直系亲属去世,及时送去安慰等。对于青年教师,经常主动、细心地去捕捉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情况,在他们遇到挫折或思想出现波动时帮助他们排解内心的焦虑,表达对他们由衷的信任与企盼。总之,只有把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才能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调动教师的一切积极因素。广大教师才能增强主人翁意识,真正做到以校为家,爱校如家,校荣我荣。
3.教师给予学生深切的人文关怀,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爱与责任是校园师生和谐的基础,师生和谐才能为校园和谐提供保证。第一,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表现为对学生高度的关爱。一是树立亲情道德比知识更重要的观念。如果说和谐校园是一个金字塔结构,那么基础层是对孩子的关爱,最核心层是教孩子做人,最外围层才是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关爱学生,关注和理解他们的感受;其次是教会学生做人,为他们解答人生疑惑;最后才是传授知識,教授学业。二是关注学困生,追求校园幸福感。建设和谐校园要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到自己是快乐的、幸福的,我们的教育应该给学生带来成功感、自信感,而不是为了让他们感到痛苦。所以,教师一定要多关注学困生,不能在课堂上遗忘他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和鼓励,要用教师的宽容、耐心、爱心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第二,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首先是对自己有责任感。我们不能期望一个对自己不负责的人,会对学生和学校负责,会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未来联系起来。对自己有责任感,就要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并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去实现这些规划。给自己一个目标,给自己一个达成目标的时间,对自己的责任感由此开始。其次,发展自己是对学生最好的负责。没有能力,即便有爱心,那“爱”也只能是“爱莫能助”之“爱”。所以,对学生最大的责任感,就是尽快发展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具有专业本领的教师。有了强烈爱心和责任感,才能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把整个身心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满腔热情地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唤起师生情感的共鸣,使师生关系奏响和谐的乐章。
教育之道在于厚德载物,育才之道在于上善若水,办学之道在于构建和谐。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人文求和谐,把学校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富有时代性、前瞻性和鲜明个性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有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引领。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我校提出了新的办学理念:人文至善,和谐发展。我们的理解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人”,首先要有人性,要有人格。人格是人性的度量,是做“人”的基本规格,即要有基本的道德规范。新时期,建设和谐校园尤其要对师生进行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并尽可能达到“至善”的境界,这是和谐校园的基石;学校要通过具有整体性、均衡性的课程结构,使学生在身体、智慧、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呈现出一种相互支持和促进的协调式发展,实现生命整体的和谐性,这是和谐校园的价值趋向;学校要创造能包容个性、感受心灵自由、促进思维活跃的生活空间,要有帮助每一个成员获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的发展平台,有相互之间交流、沟通、理解、接纳的人际关系,有宽松、民主、友善、融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使教师、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并获得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这是和谐校园的价值所在。因此,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
二、富有人文特色的校园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校园的自然环境应是和谐优美的。唐人有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环境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我校新校区的建设,从规划布局到园林绿化,从内部装修到教室、走廊布置等等都始终围绕“人文”两字做文章,力求彰显“人文”特色。
易地重建的新校区,校园优雅、美观、大方,四周环境幽静,为莘莘学子提供了理想的求学场所。校舍布局合理,以禇红色为建筑主色调,象征着横中人追求事业的红火与热情奔放的博大胸怀,也昭示着横中人积极向上,追求教育理想,建设和谐校园的坚定信念。各室装修素雅、亮丽,为全体师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发展的空间。轻松愉快的上、下课音乐,美妙舒缓的课间乐曲,奏出学校“人文至善、和谐发展”的优美旋律。
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人文”、“和谐”主题。镌刻在巨石上的“朴”字校训,时刻引导全体师生要“为人质朴,做事勤朴,生活俭朴”;进入校门就映入眼帘的办学目标“把横林中学办成高品位、高质量、有特色的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提醒着每个横中人要为实现共同的愿景而负重奋进;校史室历届优秀校友的成长历程及辉煌成就时刻激励全体学生立志成才;走廊旁、道路边、花丛中的“世界百科”、“中外文学”、“诗词流派”、“中国文字演变”、“诗词林”、“足球文化”等构成了浓厚的育人氛围,无声地熏陶着师生的情操;精心规划和设计的新槐园、密林广场、青翠园、叠翠园、科技苑、修身广场、博学广场、心晴空间等许多人文景点,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休憩、读书的理想空间。
绿草如茵,鲜花不断,优雅叠翠的人文景观与雄伟庄严的校舍浑然一体,构成了我校人文特色浓厚的校园环境。“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在这个优化、净化、美化的校园环境里,激情与梦想在荡漾,智慧与情操在升华。这是横中人的精神家园、成长乐园、和谐校园。
三、建设人文课程和人文课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抓手
根据“人文至善,和諧发展”的办学理念,我们确立了我校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即“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学校、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快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以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为支撑,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积极开展能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课程改革实验。锐意改革、不断进取,把学校办成有示范意义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据此确立我校人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形成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富有本校特色的人文课程体系;通过人文课程的实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这一目标引领下,一方面,大力开发和实施具有我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校本人文课程。近两年来,我们开发和实施了《文学与人生》、《现代生活方式》、《中国古典名著阅读》、《中国旅游景观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与旅游》、《中外著名历史人物评述》等30多门人文校本课程,其中《文学与人生》、《现代生活方式》已建设成精品课程,即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时,积极探索校本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方案和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评价细则和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这些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体意识淡泊和主体性缺失”、“重结果轻过程”以及“人文关怀的冷漠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有可无”等现象,我们开展了“构建人文课堂”的研究实践。通过对如何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以提高构建人文课堂的能力;如何合理挖掘、有效拓展、科学整合学科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以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浸染和熏陶等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高度的人文关怀,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安全、愉悦的状态下乐学、好学,师生情感交流融洽、畅通,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四、建设“数字化校园”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现代手段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思路是:以学校的发展来引领信息技术应用,以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推进学校的发展。为此,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先考虑的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以学校的发展为本,在服务学校发展的前提下,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而不把工作焦点定位在装备水平和规模上。其次才是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量身定做的应用系统在师生中被接受和熟悉,进而提出一些期望应用系统更加完美的需求;使应用系统在应用中不断改进、完善和发展,从而推进学校的发展。
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共分五个层次:包括网络层、应用层、分析决策层、个性化门户等。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规划是:(1)完成新校区的网络结构模型,加强网络中心的数据存储能力建设,形成覆盖全校的网络系统。(2)加强教室、学生宿舍、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的终端配置,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3)基本服务层,除升级、完善现有的服务系统外,全面建设基于winduws2003下的系统服务支持。(4)实施真正的一卡通系统服务,建设集门禁、考勤、图书、售饭、洗澡等于一体的管理系统,真正做到“一卡在手,走遍全校”。(5)建设视频点播系统(即教学评估系统),促进教师之间便捷开展教学观摩评估和教师课堂教学自评,及时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在具体操作策略上,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以“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指导思想。在教师发展方面,重点做好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具体做法是:(1)学校制订资源的分类体系与归类标准,资源建设的流程、权限等,形成清晰的教学资源结构图,便于教师、学生按分类组织相关数据。(2)网络中心提供相关网络服务,满足资源的存储、交流、共享与发布,形成“存贮用共享文件夹,交流用邮件、发布用校内网站”的行为习惯。(3)教务部门、教研组、备课组作为资源建设的主体,要按照教学要求,对所属资源分门别类地进行集中管理,形成完整的学科资源库体系。(4)形成一系列相关的激励机制与政策,对优秀资源与成果进行奖励,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共享与健康发展。另外,我们还为教师个人网站、主页建设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在学生发展方面,重点建设“空中课堂”栏目,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不同学业层次的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差异化教育得到较好体现,个性化培养受到认真重视。另外,开辟“校长信箱”、“教师留言簿”、“学生空间”等栏目,为师生平等交流提供平台。学生在这些栏目里可以毫无保留地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能毫无拘束地与教师交流思想,倾吐心声;能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青春的风采。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充分彰显了“人文至善,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五、深切的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最高境界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际关系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建设的成败。普遍而深切的人文关怀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校园充满温馨与友爱、协调与和谐,是和谐校园的最高境界。
1.确立“人文至善”的管理理念
建立现代学校管理体系,追求学校管理的“规范、科学、高效、创新”,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我们不能丢掉重感情、讲伦理的中国教育传统。在强化制度管理的同时,我们重视以感情来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使广大教师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归宿感、责任感,并由此产生对教育事业和学校的强烈的热爱之情,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这是学校制度管理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的各项管理制度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体现对师生的人文关怀。追求“人文至善”的境界,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营造一个以“平等、尊重、和谐、宽松”为人文精神内核的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环境,为建设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2.领导给予教师深切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教学工作是良心的事业。只有在平常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给老师们提供各种方便,努力构建和谐宽松的氛围,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才能“唤醒老师沉睡在心中的理想和激情,让他们重新拥有教育的智慧。让教师的成长带动学生的成长,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感受到教育的幸福。”因此,学校领导要全面了解教师的家庭状况和教师自身的需求,对于生活困难的老师,给予力所能及的照顾;对于勤奋敬业,成绩突出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的评聘方面,给予倾斜。多年来,我校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青年教师结婚,无论工作有多忙,也要抽时间表示祝贺;教职工生日,送上一份礼物略表心意;教职工的直系亲属去世,及时送去安慰等。对于青年教师,经常主动、细心地去捕捉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情况,在他们遇到挫折或思想出现波动时帮助他们排解内心的焦虑,表达对他们由衷的信任与企盼。总之,只有把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才能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调动教师的一切积极因素。广大教师才能增强主人翁意识,真正做到以校为家,爱校如家,校荣我荣。
3.教师给予学生深切的人文关怀,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爱与责任是校园师生和谐的基础,师生和谐才能为校园和谐提供保证。第一,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表现为对学生高度的关爱。一是树立亲情道德比知识更重要的观念。如果说和谐校园是一个金字塔结构,那么基础层是对孩子的关爱,最核心层是教孩子做人,最外围层才是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关爱学生,关注和理解他们的感受;其次是教会学生做人,为他们解答人生疑惑;最后才是传授知識,教授学业。二是关注学困生,追求校园幸福感。建设和谐校园要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到自己是快乐的、幸福的,我们的教育应该给学生带来成功感、自信感,而不是为了让他们感到痛苦。所以,教师一定要多关注学困生,不能在课堂上遗忘他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和鼓励,要用教师的宽容、耐心、爱心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第二,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首先是对自己有责任感。我们不能期望一个对自己不负责的人,会对学生和学校负责,会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未来联系起来。对自己有责任感,就要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并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去实现这些规划。给自己一个目标,给自己一个达成目标的时间,对自己的责任感由此开始。其次,发展自己是对学生最好的负责。没有能力,即便有爱心,那“爱”也只能是“爱莫能助”之“爱”。所以,对学生最大的责任感,就是尽快发展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具有专业本领的教师。有了强烈爱心和责任感,才能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把整个身心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满腔热情地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唤起师生情感的共鸣,使师生关系奏响和谐的乐章。
教育之道在于厚德载物,育才之道在于上善若水,办学之道在于构建和谐。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人文求和谐,把学校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