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探究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对活动中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对研究的问题有一结果.初中物理“探究活动”不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亲身体验并从中感悟为主,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等,得出结果.
一、探究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探究教学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二、探究活动不束缚学生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的负面影响.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
三、探究活动中应加强多学科知识的渗透
随着初中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现象的解释和判断会有不同的方法和结论.
例如,课堂上我提出过“剧烈晃动过的香槟酒瓶,瓶塞为什么会猛得窜出很高?”的问题,本意是希望学生用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知识来回答,而一位同学却说:“晃动香槟瓶,瓶内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物理引来了化學,我们可以用先肯定、再告之课后探讨或作为新课题再研究来搪塞,但下次呢?还好,课前我请教了资深化学教师,知道香槟酒、碳酸饮料在封装前要加入一些酸类物质和碱.但是化学变化是加入以后就已开始,等我们开瓶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已经产生,只不过在密封的瓶(或罐)内,压强较大,它们部分溶解在饮料中,达到了动态的溶解平衡.剧烈晃动后,随着我们对它们做功,内能增大,很多二氧化碳气体从液体里逃逸出来,瓶内气体压强增大,气体对瓶塞做功,将瓶塞顶出,而气体的内能则减少.
又如,在讲“平面镜成像”时,当我引导同学们分析、归纳实验结论后,一位同学突然提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属于轴对称的关系.当时我一愣,随后意识到八年级数学中已学过轴对称的知识,如果用数学语言,平面镜成像中的四个特点只需“平面镜所成虚像和物体相对镜面轴对称”一句话就够了.我在感到后生可畏的同时,也意识到物理教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各学科的发展进程,保持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学习物理时尽可能把其他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和工具,同时也因其应用而深化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认识,更通过相互渗透的过程开拓学生综合思考、分析的视角.跨学科研究在学术界已司空见惯,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把传统自然科学中各学科划归到科学技术课程之中,这其实已经预示了未来课堂的走向.
四、探究活动应成为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
作为教师,就是将学科知识的内容与人类文化的长链联结起来,使学科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使文化富有历史感,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动力.
例如,在讲“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有一个学生作出了“入射角与反射角之和等于90°”的猜想.有的同学掩口而笑,我马上意识到这有损该同学的自尊心.于是表扬他热情高,敢于猜想,并鼓励他用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很多科学家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这位同学一扫脸上的阴云,特别投入地思考、实验.当我希望他第一个交流时,他略显歉意,但又兴奋地告诉大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和只有在入射角为45°时才等于90°,在实验时我发现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相等.”猜想本不言对错,可贵的是怎样在实践中检验,在实验中体验过程、感知方法.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设探究性课程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物理教学中实现态度、价值、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的最好载体.
一、探究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探究教学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二、探究活动不束缚学生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的负面影响.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
三、探究活动中应加强多学科知识的渗透
随着初中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现象的解释和判断会有不同的方法和结论.
例如,课堂上我提出过“剧烈晃动过的香槟酒瓶,瓶塞为什么会猛得窜出很高?”的问题,本意是希望学生用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知识来回答,而一位同学却说:“晃动香槟瓶,瓶内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物理引来了化學,我们可以用先肯定、再告之课后探讨或作为新课题再研究来搪塞,但下次呢?还好,课前我请教了资深化学教师,知道香槟酒、碳酸饮料在封装前要加入一些酸类物质和碱.但是化学变化是加入以后就已开始,等我们开瓶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已经产生,只不过在密封的瓶(或罐)内,压强较大,它们部分溶解在饮料中,达到了动态的溶解平衡.剧烈晃动后,随着我们对它们做功,内能增大,很多二氧化碳气体从液体里逃逸出来,瓶内气体压强增大,气体对瓶塞做功,将瓶塞顶出,而气体的内能则减少.
又如,在讲“平面镜成像”时,当我引导同学们分析、归纳实验结论后,一位同学突然提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属于轴对称的关系.当时我一愣,随后意识到八年级数学中已学过轴对称的知识,如果用数学语言,平面镜成像中的四个特点只需“平面镜所成虚像和物体相对镜面轴对称”一句话就够了.我在感到后生可畏的同时,也意识到物理教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各学科的发展进程,保持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学习物理时尽可能把其他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和工具,同时也因其应用而深化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认识,更通过相互渗透的过程开拓学生综合思考、分析的视角.跨学科研究在学术界已司空见惯,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把传统自然科学中各学科划归到科学技术课程之中,这其实已经预示了未来课堂的走向.
四、探究活动应成为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
作为教师,就是将学科知识的内容与人类文化的长链联结起来,使学科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使文化富有历史感,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动力.
例如,在讲“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有一个学生作出了“入射角与反射角之和等于90°”的猜想.有的同学掩口而笑,我马上意识到这有损该同学的自尊心.于是表扬他热情高,敢于猜想,并鼓励他用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很多科学家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这位同学一扫脸上的阴云,特别投入地思考、实验.当我希望他第一个交流时,他略显歉意,但又兴奋地告诉大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和只有在入射角为45°时才等于90°,在实验时我发现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相等.”猜想本不言对错,可贵的是怎样在实践中检验,在实验中体验过程、感知方法.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设探究性课程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物理教学中实现态度、价值、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的最好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