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遗嘱(外一篇)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a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祥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9个多月了,但他慈眉善目的音容笑貌仍然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回想父亲生前的许多往事,像电影蒙太奇画面一样依然历历在目。
  父亲出生在抗日烽火遍燃的1937年,在他年幼时一直跟随父母在桐柏山中过着颠沛流离的艰难生活。7歲那年,给地主种地的爷爷才送他到东家的私塾里上学,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等启蒙读物。稍长,《诗经》刚读了一半转为上新学,又读了国文、算术、美术等课文,练得一手好毛笔字,却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在家,很小就跟随爷爷下地干活,学会耕田打耙、摇耧撒种,春种秋收,不避寒暑。他除了是当地少有的识文断字的人,还练成了侍弄庄稼的行家里手。靠着勤劳的双手,为一大家子人挣得一日三餐,使得我们姊妹兄弟在生活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能够活下来。
  父亲一生勤俭持家。记得早些年,生产队实行大集体劳动,家家户户靠挣工分吃饭,干得多、挣工分多就分得粮食多。所以父亲除了每天跟大伙下地劳动之外,还利用一早一晚扛着扁担,带着镰刀、绳子到山上割草,为生产队的牛群提供草料,为队里每割100斤青草可挣10分,父亲几乎每担青草都是一百四五十斤,这样可多挣15分,半年结算或是年终决算时因为挣得工分多,就能多分得一些粮食,为全家多挣份口粮。就是这样,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还是每年缺两三个月的口粮,不得已东挪西借,七拼八凑地勉强度日。到了分田到户的1983年,各家各户分得责任田,农民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父亲也是没日没夜地侍弄自家的田地,当年打下的粮食就吃不完,从那以后家人有吃有穿,衣食冷暖有了保障,也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正像父亲时常训导我们的话:“人勤是个宝,黄金遍地跑”、“衣食忙中求,勤劳啥都有”,也使得我们姊妹兄弟长大后都走上勤劳致富之路。
  父亲的私塾底子与传统文化根基影响他一生。父亲重孝道、爱子女,在当地是出了名的。爷爷、奶奶、舅爷年迈体弱,失去劳动能力,父亲他们老弟兄三人,一人分管一个老人,包养老送终。舅爷是奶奶的堂弟,一生没成家,跟了奶奶到我们李家,从血缘上讲并不算至亲,但父亲也像尊重他的父母一样尊重舅爷,在极其困难的年代供应舅爷吃喝,夏穿单衣冬穿棉,舅爷老年多病,父亲还为他请医看病,抓药熬汤,侍奉榻前,治疗维持两年多,舅爷还是因病去世,父亲给舅爷打了副楸木棺材,为他披麻戴孝送终。父亲为老人尽孝心的举动,一直影响着我们后来学会尊老爱幼。如今想起父亲说的“百善孝为先”的话,至今言犹在耳!父亲最值得骄傲的是他一生为这个家、为儿子们成家建造过6座房子,在偏僻的农村每建造一座房屋所付出的精力、物力、财力都能累弯腰,何况是建成6座房屋呢。在他55岁之前,生养过11个子女,其中4女7男(有1子早殇),10个长大成人,又相继打发4个闺女出嫁、为6个儿子娶妻成家,父亲为儿孙的幸福生活付出了一生的心血汗水,完成一桩桩嫁女娶媳的大事,父亲真的累弯了腰,从此再也没有直起来,就是这样父亲坚持每天劳作不辍,在儿女眼里父亲算是农村中很有本事的人!
  父亲在庄上算是德高望重的老人。早年间,庄上识字的人很少,能写好毛笔字的人更少,父亲凭着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得到乡亲们的称许。每年春节来临之前,上门找父亲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不仅为本庄的邻居家写,还为四外庄找来的乡亲们写春联,他乐于助人,有求必应,每年年根儿能写半月甚至一个月的对联,父亲也不嫌耽误自己的活儿,总是耐心地为乡邻们勤恳服务。这样的书写磨练使得父亲的毛笔字越写越好,越好找的人越多。本庄上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愿意请父亲去当知客,写对联,记礼单,帮助东家把喜事办的有条有理,头头是道,父亲从不厌烦,甘心效劳,也从不求任何回报。因为父亲一向处事公平,有公心、讲公理,还被群众推选为生产队的领导班子成员,队里有大小事都请父亲会商,听取父亲的意见,分田分地时父亲最忙,算账、记账是父亲的强项,算得准、算得快,庄上的老少爷们都很宾服,也很信任。谁家子侄闹矛盾,多请父亲去说和调解,摆事实、讲道理,很有说服力,庄上人都服理儿,矛盾就迎刃而解。所以,庄上人还为父亲送上一个雅号叫“和事佬”。
  步入70岁以后,父亲受族人之邀参与收集、整理、编修《李氏家谱》工作。农闲时,他就拄着拐棍走村入户调查登记,他以老迈之躯跑遍了大山庄、小山庄、上肖沟、下肖沟、楼房趴、老坟坡、碾盘庄等二十几个村庄,每户必到,见人就问,了解各家各户的来龙去脉,长幼传承,逐一登记造册,为厚厚的《李氏家谱》提供半本资料,感动着参与修谱的每一个人。历时7年,终于完成这部《李氏家谱》的修编工作。最后,审定了李氏家风家训:谨守孝道,尊老爱幼;耕读传家,明辨事理;和睦相邻,与人为善;爱国爱家,乐于奉献……《李氏家谱》出版后,父亲专程进城给我带来3本,一本送给县方志办参考,一本送给档案馆留存,一本留给自己保存。在这本《家谱》里有着父亲宝贵的心血啊!
  年届80岁的老父亲,健康状况每况愈下。2015年4月,重病缠身的父亲住进县医院,之后每隔一两个月都要接他来住院治病,到2016年12月累计住院14次共180天,花掉住院医疗费10余万元,最终也没能挽留住他的生命,父亲在输液中停止了呼吸,再也没有抢救过来。之前,父亲突然从半昏迷中醒来,看我在读《李氏家谱》,示意我递给他,我不知父亲这是何意?忙顺手递过去,他刚翻到前面的一页,突然不省人事……父亲临终,右手压在《李氏家谱》的家训一页上……我双膝扎跪在父亲病榻前,止不住放声大哭……
  患难夫妻情意长
  爱有多深,情有多长。年迈多病双目失明的丈夫吃力地拉着板车,瘫痪的妻子坐在车上一遍遍叮嘱丈夫前进的方向,一对苦命的夫妻,践行着你做我的双腿、我做你的眼睛的诺言,行进在崎岖的乡村小道上,留下一行弯曲而又执着的辙印。
  眼睛失明的拉车老人名叫詹家林,1959年10月出生,瘫痪的妻子名叫郭清云,1961年7月出生,夫妻俩住在桐柏县朱庄镇响潭村。20年前体弱多病的妻子因患内风湿关节炎逐渐丧失劳动能力,詹家林因眼疾造成视力严重下降,起初夫妻俩还吃药治病,也总不见好转,时间一长,贫困的家庭无力负担起昂贵的医疗费,半年后妻子病情不断恶化,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詹家林也因急火攻心,很快双目失明。一个苦难的家庭、一对苦命的夫妻精神快要崩溃了,绝望的妻子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几次要寻短见,都被丈夫及时抢救下来。坚强的丈夫拭去眼泪拉着妻子的双手坚定地说:“你别想不开,家里还有我呢。以后,我做你的双腿,你做我的眼睛,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我在,你的头顶都会有一片天。”丈夫一番苦口婆心的暖心话打开了妻子的心结。20年来,詹家林坚守并兑现了他给妻子的承诺:20年,他用无微不至的悉心照顾诠释着“丈夫”二字的内涵;20年,他用不离不弃的守候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这位58岁的男人,用责任与担当书写了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用坚持和执着演绎着人间最美的情真意长。   上帝关了詹家林的一扇门,却为他打开了一扇窗。虽然詹家林双目失明了,但他的身子骨很算硬朗。患病当初,为了妻子、为了两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詹家林耐心地学会了在黑暗中摸索生活的能力,他一遍又一遍地回忆家庭的摆设、厨房的灶台、村子的道路、田地的方位……全家的生活要靠一个盲人来支撑,这副千斤重担几乎压弯了他的腰,他要迅速适应命运的安排,在不幸中为家人争得生存的环境。从此,当别人早已进入梦乡的时候,詹家林还在忙活着收拾家务;当别人睡眼朦胧的醒来,詹家林早已给一家人准备好了热腾腾的饭菜。多少次做饭的菜刀割破了他的手指,多少次田边的荆棘刺伤了他的双手与脚踝,生活上的艰辛,黑暗中的摸索,除了经历过这一切的自己别人很难体会得到。
  为了让妻子好受点,詹家林每天坚持为妻子擦洗身子,每次擦洗后都会摸索着为她换上干净衣服。妻子每一次大小便之后都及时清洗,每隔半个小时就为她翻一次身。20年来他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他担心妻子因长期的瘫痪会造成肌肉僵硬和萎缩,詹家林就向医生学习按摩,一有空就陪着妻子聊天,帮她按摩,为的是活络妻子病态的肌肉,减少她的疼痛,让妻子多一些舒心和快乐。
  熬不住的时候,七尺男儿詹家林也会暗暗流泪。5亩责任田春种秋收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居住的3间瓦房已陈旧不堪、摇摇欲坠,记不清全家人已几年没添过新衣,可怜的孩子直到上中学也没上街吃过一碗米线。生活的重压、经济的拮据压得詹家林几乎喘不过气来。詹家林忍不住落泪了,他只能背着妻儿哭,哭完了他就想,哭有什么用呢,哭是软弱的表现,日子还得一天天地过。他擦干眼泪,换上笑容,继续田间劳作,忙完地里忙家里,脚手不识闲,打点全家人的一日三餐。每天除了要照顾好妻子,还要操心两个孩子的吃饭、穿衣和上学,为这个家他几乎倾尽汗水、耗干心血,人也变成瘦骨嶙峋的样子,但他依然用坚强的毅力支撑着这个不幸的家庭。
  妻子因长期瘫卧在床,丈夫的苦处她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无能为力,帮不了他。她的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跟丈夫发脾气,詹家林都耐心跟她解释,慢慢地感化着妻子,而妻子早已被丈夫的善良和安慰所感动:“不知道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分,遇到了这样一位好丈夫,要没有他的细心照顾与体贴,自己恐怕也活不到今天了。”
  20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的真爱相守,让詹家林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额角爬满了皱纹,头发过早地变得花白,干瘪的双眼写满了人生的沧桑,但他仍坦然淡定地面对这一切。每天为妻子做饭、煎药,端屎端尿,擦身换洗。詹家林多年不厌其烦地照顾瘫痪妻子的事迹,感動着庄里庄外的乡亲们。提起詹家林,大家都交口称赞:“老詹真是难得的大好人啊!”
  患难与共见真情。詹家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大男人就应该有责任担当,持久付出才见人间真情!他用瘦弱的双肩扛起了一个苦难家庭的重担,用自己的坚毅为苦命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撑起一片祥和的蓝天。
其他文献
那天是月亮圆,月亮似圆非圆,非圆又圆,月光洒在路上,明晃晃的,把路面的坑坑洼洼都铺平了。看完电影,我俩一前一后往回走,刚走没多远,疙瘩突然说,我要当英雄!我被吓了一跳。当时,我一定是把眼瞪得跟牛蛋一样地看着他,这么多年我一直是这样想的。  疙瘩是邻居柴叔的儿子,长我七岁,说这话的时候,他已经十八岁,皂角树跟他一样大的男娃都能挣工分了,他还跟我差不多高,挣不了工分。疙瘩挣不了工分的另一個原因,是疙瘩
期刊
目的:探讨陈旧性肛裂的简便有效疗法.方法:回顾性总结采用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治疗陈旧性肛裂89例,结果全部治愈.获得随访45例,术后9年复发1例,再次行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治愈.结论
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在园林空间中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还是植物与其它园林要素共同构成的主景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数量的确定位置的安排和方式上都应做到主次分明来体现园林空间景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春日的风,软软地抚过山巅河流,在大地上柔情地奔泻,催开一束束桃花,映红了佳人的脸庞,催开了情事万万千。衣袂飘飘,长发如云,人们走出家门,踏青寻芳,谱写了万千佳话。“一枝红艳露凝香”,桃花,这大自然美丽的信使,在中国古典诗词里竞相绽放,争相媲美,艳如绯云。  公元815年(唐玄宗元十年),西安郊外的道路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在人群中
期刊
1  走进一个地方,必然就走进了那个地方的人文和自然。因为脚所至之处和眼所望之处,必然会对游人的心灵有所感悟或震憾。  眼晴的扫描,双脚的行走,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心灵对某个地方的探望、追寻、把玩或感知。  徐霞客的游走,所到之处,都给那个地方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沉淀的历史印痕。譬如大理的鸡足山,就有他四百年前的夜宿。这使得鸡足山更有厚重的历史感。  鄙人虽一介草民,远不及徐霞客,但所到略略无几的
期刊
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争论比较多的话题,有人认为翻译理论较翻译实践重要,但有人则认为实践出真知,只有翻译实践才能得出真知有利于指导行为活动的理论.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呕心沥血的结晶,是几千年积淀的文明成果,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璀璨明珠.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
随着机械零件的工作环境向高速,高压、高温等方面发展,疲劳破坏事件日益增多,设法提高零件的抗疲劳强度就变得非常重要.本文从材料的选择、降荷(降温)设计、振动设计等几个方
本文从农产品国际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的角度,分析了农产品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和农产品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与农产品竞争优势的关系,提出了克服农产品技术壁垒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巨大的满足,同时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日益增大.群众文化实际上是具有社会性的一种文化,其具备自发性、娱乐性以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