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急,我很赶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leardu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情和友谊总是经过磨合,才会了解彼此习惯,时间是很难磨合的因素之一。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虚拟的时钟,分针秒针快慢都走得不一样,也许“时间用词”相同,“时间概念”却不大相同。
  一位大公司的高级主管把她的经验告诉我。她刚任主管时,负责带一群出校门不久的下属,有一天她跟一名下属说:“这份企划书很急,请赶快完成。”
  那人满口答应,没想到,再三催促,暗示加明示,過了三天,才把企划书交上来。
  “不是说很赶吗?为什么现在才交?”“是啊,很赶哪,所以我三天就交出来了。”原来那人来自纯朴的乡下,“很赶”对他来说就是三天。
  “我本人以为自己的性子已经够急了,没想到在时间观念上,和我的老板也出现过沟通的误差。”她说,“有一天早上,老板把我叫到办公室。拿了一沓报告给我,对我说,这不赶,请你处理一下,没想到,下午不到两点,他就很着急地打电话来问我,‘请问你处理好了没有?’”
  她才知道,原来老板“不赶”,就是三个小时内要做好,不用说,如果老板吩咐这件事“很赶”,半个小时内非办好不可。
  同样的名词,在每个人脑海里出现的定义不同。这让我想到,有次要出差旅行时,我那好心的爸爸帮我买皮箱,问我:“女儿,要小皮箱、中皮箱还是大皮箱?”我说要中型的。没想到我爸买回来的中皮箱,比我想像中大上两倍,简直是移民时才用得到的,可对他来说“中型就这么大啊”。
  后来,我那主管朋友每次交待事情,从老板到客户,受理、承接案例,都会要求明确地时间指令:“几小时还是几天,要把这件事完成!”不再按照自己的时钟估量“不急”和“很赶”。
  感情和友谊总是经过磨合,才会了解彼此习惯,时间是很难磨合的因素之一。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朋友:有些人总说他“快要到了”,结果,等了一小时还等不到。有些人只要迟到五分钟,一定打电话来道歉,如果他迟到超过三十分钟,手机又打不通的话,朋友一定歇斯底里地怀疑,他是出了车祸,还是被谋杀了?
  前者总是在求人原谅,后者才能得到信任。
其他文献
期刊
检查:①外部检查。检查是否有“三漏”现象,即“漏水”、“漏油”、“漏气”;轮胎气压的大小;外部紧固螺栓、螺母是否有松动的情况;变速杆是否置于空挡位置。②液体检查。注意检查
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晚年不仅儿孙满堂,她还成为"幸福母亲"工程的义务打工者。在她的精神感召下,许多人为此工程慷慨解囊——
北京电视台的《真情互动》栏目曾经邀请过两个遭遇几乎完全一样的家庭一起到电视台做节目。这两个家庭都很不幸,罪魁祸首都是病魔。  这两个家庭中的女人都瘫痪了,生活不能自理。第一个家庭中的丈夫和妻子原本在街上摆摊卖小吃,生意很不错。他们唯一的孩子在读初中,成绩也很优异,原本一家人是幸福的,可是,无情的病魔将幸福从他们家中赶走了。妻子患病后,他们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不少外债。为了不拖累这个家,妻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