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细节辐射全篇的教学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教版六下《半截蜡烛》主要讲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保护情报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的故事。但由于时代背景与当下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学生内在体验未必深刻,而教学中若能围绕着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敌人周旋的“借口”作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出要读懂教材,在“借口”中理解意蕴;读透教材,在“借口”中体悟技法;读活文本,在“借口”中洞察历练,从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妙用。
  [关键词]理解意蕴;体悟技法;洞察历练;细节辐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4-0078-01
  苏教版六下《半截蜡烛》主要讲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保护情报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的故事。全文围绕着“半截蜡烛”层层推进,展现一家三口人临危不乱的高贵品质。但由于时代背景与当下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学生内在体验未必深刻,笔者在细读文本、删繁就简之下,围绕着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敌人周旋的“借口”作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读懂教材,在“借口”中理解意蕴
  当下,阅读教学盛行语用训练和言语实践,而深入理解是基础。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仔细阅读,圈画出三人试图转移“蜡烛”时的借口,并要求学生相机思考:他们三人究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在交流中明确:伯诺德夫人主要以电灯作对比,旨在表达蜡烛光线较弱,以便顺势转移蜡烛;杰克以天气寒冷,需要用蜡烛借光摆柴火为借口,试图转移蜡烛;而杰奎琳则是巧妙地运用小女孩的优势,借蜡烛照明为理由上楼睡觉。由此可见,三个借口理由不同,但都贴近人物身份,显得自然顺畅,但其核心目标绝对统一,即转移蜡烛。由此,教师引领学生由“言”及“人”,顺势体悟人物镇定自若的品质。
  第二步,教师引领学生关注对人物的这些细节描写,将其与人物的“借口”紧密联系起来。紧扣伯诺夫人“苍白、急忙、轻轻”感受其内心紧张但表现冷静的特点;紧扣杰克“慢慢地、伸手端起烛台”等体验人物内心的镇定;通过杰奎琳“娇声细语”,更是鲜明地感受到其年龄最小,但机智聪明的特性。
  如此一來,教师以“借口”为线索,从人物的“对话”入手,综合性地联系了文本中对人物多维度、立体化的细节描写,感受到人物既相同又有所区别的个性特征,实现了对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性体验。
  二、读透教材,在“借口”中体悟技法
  同样都是水到渠成,滴水不漏,但为什么只有杰奎琳的“借口”成功了呢?教师引领学生探究性思考:还是三个人原本的对话,究竟要怎样说才能真正打动德国军官,达成自己转移蜡烛的目的呢?很显然,伯诺德夫人用蜡烛与电灯对比,使用的是“常规牌”,顺理成章,不易引发怀疑;杰克要摆柴生火,使用的是“讨好牌”,需敌人之所需;而杰奎琳则使用了“矫情牌”,博取了德国军官的爱心,契合了德国人长久外出作战思念亲人的心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细读文本就会发现三人的“借口”中,只有杰奎琳的“借口”使用了问号,教师则引领学生将课文中杰奎琳的问话改为陈述性语句:天晚了,楼上黑,我拿一盏灯上楼睡觉。教师组织学生在深入品读中对比,认识到杰奎琳原本运用了商量的口吻,是对德国军官的一种尊重,同时也将自己迫切希望转移蜡烛的心情隐藏起来,不显山不露水,体现了人物的机智与镇静。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发现中对比,在对比中发现,不仅借助语言读透了文本,更洞察了作者的写作策略。
  三、读活文本,在“借口”中洞察历练
  作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理应从文本整体性视角感知作者谋篇布局的独特构思。
  既然杰奎琳的借口最终取得成功,为什么作者不紧扣重点,还要多费笔墨描写伯诺德夫人和杰克的语段呢?学生结合当时的语境进行了深入思考:有的认为一家三口中杰奎琳年龄最小,一开始就出场,不符合情理,让人难以信服;有的认为一开始就想直接端走蜡烛,就显得极为冒失,容易让人产生怀疑;还有的认为如果一下子就让杰奎琳成功,故事就显得过于简单,难以营造出“紧张、更紧张、最紧张、松一口气”的阅读感受。随后,教师整合学生的认知结论,感受作者一波三折的情节所呈现出来的既合情合理,又扣人心弦的表达效果。
  教学至此,似乎就可以完美收官了。但围绕着“借口”,很多学生似乎还显得意犹未尽,那他们一家三口究竟还可以编制出哪些“借口”呢?教师则引领学生自由大胆地发挥想象,并在合适的地方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绘出来。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一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正是紧扣看似细微的“借口”,取得了管中见豹的教学效果,不仅实现了对文本内容和人物的感知与理解,更洞察了作者创作的智慧,促进了学生言语能力和表达水平的高效发展。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要]神话故事历史悠久,情节生动有趣并蕴含着许多的哲理,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在以往开展神话故事阅读的教学中,讲授法的课堂,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气氛沉闷。因此,新课标下的教学,教师应在以读悟情、以情带读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体验式的学习,在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的同时,使其习得阅读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神话故事;阅读教学;《普罗米修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情境的优化设计,能够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思维环境,有效激活课堂学习气氛,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促进作用。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入美感因素、优化活动形式、强化角色演绎,无疑是创新实践的最好尝试。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级 教学情境 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050  低年级语文
[摘 要]以往的阅读教学,注重“教课文”,导致教学效率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为此,统编教材设置阅读策略单元,引导阅读教学从“教课文”向“教阅读”转变。预测阅读策略单元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阅读策略的学习,同时也是“教阅读”的一个尝试。教学预测阅读策略单元时,教师应读懂编者意图,理解这一单元的作用及特点,在课堂上采取元认知、技术性、整体性、沉浸式教学策略,并引导学生实践运用预测的阅读策略,使学生在阅读中掌
[摘 要]教师如何正确地解读课后习题,有效落实语文要素,从而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要义是现今语文教学中必须攻克的一大难题。利用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发掘语文要素,让语文知识更加突出,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思想感悟,发展复述能力,拓宽学習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后习题;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梯度阅读是一个有效的阅读策略,分为浅阅读阶段、深阅读阶段和泛阅读阶段。这三个阶段,使学生的阅读经历经验唤醒、经验建构和能力提升的过程。  [关键词]梯度阅读;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38-02  阅读教学是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作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教给学生观察表达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关键词]观察;心理;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4-0090-01  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观察能力。
[摘要]读写结合是新课标极力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的基础。统编语文三年级教材在編排上,在语文要素以及人文主题方面都为学生的读写结合提供了必要的支架。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能够依托教材,认真揣摩编者意图,并关注文本的前后勾连,确立读写训练目标,引领学生进行读写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实现阅读与习作的双赢。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结合;依托文本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
[摘 要]问题教学不应仅停留于教师提问这个层面,而要更加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提问。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自读文本后,在文本的重难点处,在全文讲解结束时,通过提示法、鼓励法、竞争法、示例法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提升教学实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学生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
[摘 要]为了更加体系化、序列化地展开习作教学,统编版教材除了在每个单元紧扣语文要素设置了相应的习作练习之外,还在每册设置了专门的习作单元,以独特的编排用意、聚焦的目标定位和丰富的价值资源,为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助力。教师需要在准确把握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整体解读、板块落实、科学实施。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整体视角,在架构设置中板块推进;凸显范例价值,在揣摩解读中学习观察;推进读写结合,在迁移运用中优化表
[摘 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一部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的含义是古诗教学一直研讨的话题。将古诗教学与写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提取古诗的要素,合理想象,挖掘古诗的内涵,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古诗教学 写作 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84  每一首古诗都是作者在当时的背景下记录的事。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