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终总结终于写完了,崔小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最令她兴奋的是,接下来就是春节的七天长假了,崔小萌发誓,这七天她要尽情玩个够!
平时工作太紧张,许多老同学、老朋友都疏于联系。借着拜年,崔小萌把久未联系的同学朋友拜访个遍。接下来,便是一个又一个的聚会了。老友相聚,开怀畅饮,非常痛快。崔小萌的精神也一直处在高度兴奋的状态。
长假还是看碟的最佳时机,崔小萌租了一摞平时最喜欢看的碟,把自己扔在松软的沙发上,一看就是半夜,然后美美地睡到第二天中午,再也不用担心因为迟到而被扣薪了。
当然,在网上畅游也是崔小萌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只要没有别的事情,崔小萌总是粘在网上,不到凌晨三四点不肯下来……七天长假,让崔小萌过足了瘾。
转眼间令人兴奋的一周过去了。崔小萌又恢复了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她人是回到了办公室,可心却怎么也收不回来。对着电脑屏幕,崔小萌满脑子都是过节时的欢乐激动片断。面对枯燥、乏味的工作,怎么也无法投入。想着第二天就要交的报告,崔小萌直感到头疼。
实际上,长假之后,和崔小萌“同病相怜”的人不在少数,许多人会感觉无精打采、浑身乏力、嗜睡、精力不集中、烦躁、焦虑等症状。心理学将这种状况称为“假期综合征”。
“假期综合征”与“心理摆规律”
按照往年的惯例,约有50%的人在假期过后,会出现“假期假期综合征”。这些症状在假期结束后的最初几天最为明显,通常一周左右逐渐缓解,也有人持续长达一周以上。症状持续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一般来讲,个性懒散、适应能力差的人,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调整。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感情在受外界强烈刺激的影响下,具有多度性和两极性的特点。每一种情感都有着不同的等级,并且有着与之对立的情感状态,比如与欢乐对立的情感是忧愁,与充实对立的则是空虚。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那么一旦环境有所改变,出现的心理反差也就越大,越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进行转化,我们称之为“心里摆规律”。比如,你在假期中感觉兴奋无比,那么相反的心理状态也很容易在另一时刻出现。另外,平时的工作环境和假日的环境差别越大,心理状态的变化也会越大。
与“假期综合征”说拜拜
长假过后,如何尽快摆脱“假期综合征”,克服“心理摆规律”呢?下面教您几招长假过后的“收心”秘诀。
秘诀一:首先要消除一些思想上的偏差 。人生不能总是高潮,生活也不可能总是处于随心所欲的状态。如果总是期待着生活在激情、浪漫、刺激等理想的状态下,那么对于日常平静平凡的生活就会心存排斥,心理状态自然就会因生活场景的变化而大起大落。
秘诀二:上班前一天不要再安排让自己过于兴奋的活动,尽量让生活恢复平静。也可以适当地准备一下工作,以免第二天上班手忙脚乱。
秘诀三:长假过后初上班的前几天,不要马上投入高难度的工作,尽量安排耗费体力和脑力较少、压力也较轻的工作,给自己慢慢上发条。上班后先处理自己比较拿手的、容易把自己带入工作情境的事物。
秘诀四:有意识地体验不同生活状态下的不同乐趣。能够在自由随意的状态下体验生活的放松与浪漫,也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寻找情趣。比如,在午饭后小憩15分钟,闭目养神;或午休时间听一段轻柔的音乐、与同事闲聊几句等等。只有这样,在生活场景发生较大转换时,心理上才不至于产生巨大的失落感而诱发消极的情绪。
秘诀五:平时就要加强理智对情绪的调控作用。人在让自己快乐兴奋的生活中,应该保持适度的冷静和清醒,以免内心的激情狂潮过于汹涌,为日后的乐极生悲留下“伏笔”。而当自己转入情绪的低谷时,要尽量避免不停地对比和回顾自己情绪高潮时的“激动画面”,隔绝有关刺激源,把注意力转入到一些能平和自己心境或振奋自己精神的事情和活动当中去。
平时工作太紧张,许多老同学、老朋友都疏于联系。借着拜年,崔小萌把久未联系的同学朋友拜访个遍。接下来,便是一个又一个的聚会了。老友相聚,开怀畅饮,非常痛快。崔小萌的精神也一直处在高度兴奋的状态。
长假还是看碟的最佳时机,崔小萌租了一摞平时最喜欢看的碟,把自己扔在松软的沙发上,一看就是半夜,然后美美地睡到第二天中午,再也不用担心因为迟到而被扣薪了。
当然,在网上畅游也是崔小萌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只要没有别的事情,崔小萌总是粘在网上,不到凌晨三四点不肯下来……七天长假,让崔小萌过足了瘾。
转眼间令人兴奋的一周过去了。崔小萌又恢复了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她人是回到了办公室,可心却怎么也收不回来。对着电脑屏幕,崔小萌满脑子都是过节时的欢乐激动片断。面对枯燥、乏味的工作,怎么也无法投入。想着第二天就要交的报告,崔小萌直感到头疼。
实际上,长假之后,和崔小萌“同病相怜”的人不在少数,许多人会感觉无精打采、浑身乏力、嗜睡、精力不集中、烦躁、焦虑等症状。心理学将这种状况称为“假期综合征”。
“假期综合征”与“心理摆规律”
按照往年的惯例,约有50%的人在假期过后,会出现“假期假期综合征”。这些症状在假期结束后的最初几天最为明显,通常一周左右逐渐缓解,也有人持续长达一周以上。症状持续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一般来讲,个性懒散、适应能力差的人,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调整。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感情在受外界强烈刺激的影响下,具有多度性和两极性的特点。每一种情感都有着不同的等级,并且有着与之对立的情感状态,比如与欢乐对立的情感是忧愁,与充实对立的则是空虚。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那么一旦环境有所改变,出现的心理反差也就越大,越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进行转化,我们称之为“心里摆规律”。比如,你在假期中感觉兴奋无比,那么相反的心理状态也很容易在另一时刻出现。另外,平时的工作环境和假日的环境差别越大,心理状态的变化也会越大。
与“假期综合征”说拜拜
长假过后,如何尽快摆脱“假期综合征”,克服“心理摆规律”呢?下面教您几招长假过后的“收心”秘诀。
秘诀一:首先要消除一些思想上的偏差 。人生不能总是高潮,生活也不可能总是处于随心所欲的状态。如果总是期待着生活在激情、浪漫、刺激等理想的状态下,那么对于日常平静平凡的生活就会心存排斥,心理状态自然就会因生活场景的变化而大起大落。
秘诀二:上班前一天不要再安排让自己过于兴奋的活动,尽量让生活恢复平静。也可以适当地准备一下工作,以免第二天上班手忙脚乱。
秘诀三:长假过后初上班的前几天,不要马上投入高难度的工作,尽量安排耗费体力和脑力较少、压力也较轻的工作,给自己慢慢上发条。上班后先处理自己比较拿手的、容易把自己带入工作情境的事物。
秘诀四:有意识地体验不同生活状态下的不同乐趣。能够在自由随意的状态下体验生活的放松与浪漫,也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寻找情趣。比如,在午饭后小憩15分钟,闭目养神;或午休时间听一段轻柔的音乐、与同事闲聊几句等等。只有这样,在生活场景发生较大转换时,心理上才不至于产生巨大的失落感而诱发消极的情绪。
秘诀五:平时就要加强理智对情绪的调控作用。人在让自己快乐兴奋的生活中,应该保持适度的冷静和清醒,以免内心的激情狂潮过于汹涌,为日后的乐极生悲留下“伏笔”。而当自己转入情绪的低谷时,要尽量避免不停地对比和回顾自己情绪高潮时的“激动画面”,隔绝有关刺激源,把注意力转入到一些能平和自己心境或振奋自己精神的事情和活动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