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力的办公室书柜里放满了书,茶几上也都是期刊和报纸,空间显得有些窄小。瘦高的身材、花白的头发以及学者的风度,他的外形特征很容易让人记住。不久前刚刚忙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起草工作,张力笑道,要闲下来得等退休以后了。
作为瞄准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的一名政策研究人员,张力的特殊人生经历令他一生难忘。
一个建议促成国家级教育扶贫工程
1985年,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的两个月,张力从北京大学调入国家教委政策研究室工作。1988年,他开始参与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筹备,这是他首次参与国家重要文件起草工作。张力和他的同事受命对全国教育发展指标进行分析,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到2000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做准备。
记忆中,那些倚墙而立的孩子们总是勾起他的阵阵心痛。从1988年开始之后的5年里,张力前往贫困地区调研成了常态性的工作。
张力和同事们跑了宁夏、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等省区的许多贫困县。在一所破旧不堪的农村小学,张力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校长一敲破犁铧片,学生涌入教室,争相抢占靠墙根的位置。原来,教室内只有老师的一张课桌,所有学生站着上课,靠墙总比站在中间省些力气。此时已是初冬,三分之一的学生竟还穿着单薄衣裤。有的家长为了供孩子读书,把家里唯一下蛋的母鸡卖了,为的就是交杂费和书本费。张力说,不少学生每天往返十多里路,有的家长觉得念书太辛苦了,念了也没什么用,索性就不让孩子上学了。
1993年,张力和同事们把精心梳理的专题报告呈交当时的国家教委,随后,历经5年调研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出台,明确提出“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教育”。
“但这毕竟只是一份国家级的纲要,迫切需要一个专门的教育扶贫项目做依托。”张力说。
几个月之后,他就接到任务,向来华考察合作项目的世界银行高级项目官员毕和熙(Halsey Beemer)先生介绍中国政府落实《纲要》的设想。于是,张力在《关于全国义务教育扶贫工程的初步设想和建议》中提出,国家能否拿出一笔专款,用于贫困地区校舍改造和教师津贴。
张力的这个建议很快有了好消息。1994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即派人赴山西、内蒙古等地进行专题考察,确立了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具体建议构想。很快,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的1995年,为期5年的第一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正式启动,中央财政投入专款39亿元,地方配套资金87亿元,共计126亿元。此后,中央和地方又大规模追加投资,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二期和三期工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资金投入最多的教育扶贫工程,就这样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下来。
能参与其中,并且提的建议被参考采纳,最终使“千百万贫困家庭的孩子,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国家的温暖。”这成了张力一生难忘的事。
为国际组织提供中国教育经验分析报告
从事宏观教育研究多年,张力能亲身感受到中国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及变迁。
张力一直在关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教育战略政策的动向。比如日本、韩国的教育为经济起飞提供了重要支撑,美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大幅增加教育投入,再如2010年的《欧盟2020战略》确定了智能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的目标,试图以教育促创新,以创新促增长,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促和谐。国外的这些经验也为中国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他也曾多次随同中央和教育部领导赴国外考察和参会,每一次都有很大的收获。 200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在巴黎举行。190个会员国约300名部长、近30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重点是推动全民教育、消除贫困、促进不同文化间对话。张力作为中国教育代表团代表出席专题会议,在会场外经常遇到一些国外专家和朋友熟人,私下里大家交谈甚欢,但在这样的政府间专题会上,彼此之间要进行坦率的辩论。张力的表态口径不是个人意见,而是代表团集体议定的,还要根据现场代表讨论情况做出及时调整。“记得当时的发言是希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一步重视农村教育革新经验交流,呼吁加强全民教育领域的‘南南合作’,得到了发展中国家代表的积极响应。”他回忆说。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发布的到2020年的《教育规划纲要》引起了海内外广泛关注。相比前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文件,这次的十年规划更具有新起点上的跨越性。就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是对我国未来10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
张力是此次规划纲要的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和继续教育战略专题组长,他最深的体会是,未来十年的中国教育将面临更多挑战:“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教育,出台一系列重大教育战略政策。现在关键是执行力的问题,胡总书记近年来反复强调优先发展教育,要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可以说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
因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宏观教育研究经验,张力本人也得到了相关国际组织的认同。
2009年11月,张力受欧盟之邀前往布鲁赛尔开会。欧盟高等教育的博洛尼亚进程是2000年启动的,核心内容是加强在高等教育质量监督领域的合作,制定出可比较的标准和方法。在十年评估项目中,欧盟选择了不到10位的国际专家,中国专家就是张力。欧盟专家组和张力签了协议,张力为他们提供了2008-2009年的中国教育经验分析报告,并对博洛尼亚进程项目报告提出书面评议意见。布鲁赛尔会议的专家意见成为2010年3月欧洲47国高教部长在布达佩斯会议对博洛尼亚进程十年总结评估的背景材料。
教育改变人生
张力走的是一条用教育改变他人的奋斗之旅;而教育,曾经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高中毕业时,张力曾与教师这个职业沾上了一点儿边。他就读的高中是北京朝阳中学(现陈经纶中学),当时,美术老师经常患病请假,张力是学校美术组成员,既跟着老师打基本功,又要课余画全校的黑板报,所以有了一点美术功底。1973年,学校就临时指派待业在家的他当美术代课老师,“文革”期间教学不规范,一个高中生教8个初中班的美术课,每个班一星期只上一节课,就是画些宣传画,红旗、拳头、钢笔毛笔等,那时课堂秩序普遍很乱,他还是认真地把课代教了一个冬天,尽管没有报酬。
1974年春,他到京郊通县插队。张力回忆当时农村教育水平很差,村里小学算是普及了,但还有少数文盲,主要是女童,回乡初中生和插队知青都算是文化人了,所以好多人被选上当技术员、赤脚医生、代课教师、电工等。张力也先后当过技术员和电工。后来因为肯吃苦,得到群众认可,很快挣到了壮劳力满工分,入了党,当选为大队支部副书记,后调至公社知青农场当抓生产的副书记,当时张力和当地群众有了很深的感情,真想在农村干一辈子了。
国家恢复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命运的转折点,张力也不例外。“记得当时我白天带着知青干活,晚上才能复习一会儿,临睡前还要看看贴在墙上的数理化公式,最后考上了78级。”张力还回忆起当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读书时的点点滴滴:“当时校园里图书馆、自习教室占座就像打仗,运动场也少,下午锻炼时人挤人地跑步,但是教学质量上了新的台阶,教授们饱经风霜突然解放,视学生如儿女,给我们上本科专业基础课的教授许多是相当院士级的,还有早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的亲传弟子。”
自从调到教育部政策研究室后,走上了研究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之路,一干就是25年,而且带了10年教育政策分析专业的博士生,“如果从事物理研究,我可能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些许成绩,但今天,目睹成千上万的贫困学子都有了上学的机会,我为自己能在其中付出一份辛苦感到开心。”他深有感触地说。
作为瞄准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的一名政策研究人员,张力的特殊人生经历令他一生难忘。
一个建议促成国家级教育扶贫工程
1985年,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的两个月,张力从北京大学调入国家教委政策研究室工作。1988年,他开始参与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筹备,这是他首次参与国家重要文件起草工作。张力和他的同事受命对全国教育发展指标进行分析,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到2000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做准备。
记忆中,那些倚墙而立的孩子们总是勾起他的阵阵心痛。从1988年开始之后的5年里,张力前往贫困地区调研成了常态性的工作。
张力和同事们跑了宁夏、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等省区的许多贫困县。在一所破旧不堪的农村小学,张力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校长一敲破犁铧片,学生涌入教室,争相抢占靠墙根的位置。原来,教室内只有老师的一张课桌,所有学生站着上课,靠墙总比站在中间省些力气。此时已是初冬,三分之一的学生竟还穿着单薄衣裤。有的家长为了供孩子读书,把家里唯一下蛋的母鸡卖了,为的就是交杂费和书本费。张力说,不少学生每天往返十多里路,有的家长觉得念书太辛苦了,念了也没什么用,索性就不让孩子上学了。
1993年,张力和同事们把精心梳理的专题报告呈交当时的国家教委,随后,历经5年调研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出台,明确提出“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教育”。
“但这毕竟只是一份国家级的纲要,迫切需要一个专门的教育扶贫项目做依托。”张力说。
几个月之后,他就接到任务,向来华考察合作项目的世界银行高级项目官员毕和熙(Halsey Beemer)先生介绍中国政府落实《纲要》的设想。于是,张力在《关于全国义务教育扶贫工程的初步设想和建议》中提出,国家能否拿出一笔专款,用于贫困地区校舍改造和教师津贴。
张力的这个建议很快有了好消息。1994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即派人赴山西、内蒙古等地进行专题考察,确立了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具体建议构想。很快,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的1995年,为期5年的第一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正式启动,中央财政投入专款39亿元,地方配套资金87亿元,共计126亿元。此后,中央和地方又大规模追加投资,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二期和三期工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资金投入最多的教育扶贫工程,就这样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下来。
能参与其中,并且提的建议被参考采纳,最终使“千百万贫困家庭的孩子,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国家的温暖。”这成了张力一生难忘的事。
为国际组织提供中国教育经验分析报告
从事宏观教育研究多年,张力能亲身感受到中国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及变迁。
张力一直在关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教育战略政策的动向。比如日本、韩国的教育为经济起飞提供了重要支撑,美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大幅增加教育投入,再如2010年的《欧盟2020战略》确定了智能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的目标,试图以教育促创新,以创新促增长,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促和谐。国外的这些经验也为中国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他也曾多次随同中央和教育部领导赴国外考察和参会,每一次都有很大的收获。 200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在巴黎举行。190个会员国约300名部长、近30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重点是推动全民教育、消除贫困、促进不同文化间对话。张力作为中国教育代表团代表出席专题会议,在会场外经常遇到一些国外专家和朋友熟人,私下里大家交谈甚欢,但在这样的政府间专题会上,彼此之间要进行坦率的辩论。张力的表态口径不是个人意见,而是代表团集体议定的,还要根据现场代表讨论情况做出及时调整。“记得当时的发言是希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一步重视农村教育革新经验交流,呼吁加强全民教育领域的‘南南合作’,得到了发展中国家代表的积极响应。”他回忆说。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发布的到2020年的《教育规划纲要》引起了海内外广泛关注。相比前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文件,这次的十年规划更具有新起点上的跨越性。就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是对我国未来10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
张力是此次规划纲要的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和继续教育战略专题组长,他最深的体会是,未来十年的中国教育将面临更多挑战:“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教育,出台一系列重大教育战略政策。现在关键是执行力的问题,胡总书记近年来反复强调优先发展教育,要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可以说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
因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宏观教育研究经验,张力本人也得到了相关国际组织的认同。
2009年11月,张力受欧盟之邀前往布鲁赛尔开会。欧盟高等教育的博洛尼亚进程是2000年启动的,核心内容是加强在高等教育质量监督领域的合作,制定出可比较的标准和方法。在十年评估项目中,欧盟选择了不到10位的国际专家,中国专家就是张力。欧盟专家组和张力签了协议,张力为他们提供了2008-2009年的中国教育经验分析报告,并对博洛尼亚进程项目报告提出书面评议意见。布鲁赛尔会议的专家意见成为2010年3月欧洲47国高教部长在布达佩斯会议对博洛尼亚进程十年总结评估的背景材料。
教育改变人生
张力走的是一条用教育改变他人的奋斗之旅;而教育,曾经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高中毕业时,张力曾与教师这个职业沾上了一点儿边。他就读的高中是北京朝阳中学(现陈经纶中学),当时,美术老师经常患病请假,张力是学校美术组成员,既跟着老师打基本功,又要课余画全校的黑板报,所以有了一点美术功底。1973年,学校就临时指派待业在家的他当美术代课老师,“文革”期间教学不规范,一个高中生教8个初中班的美术课,每个班一星期只上一节课,就是画些宣传画,红旗、拳头、钢笔毛笔等,那时课堂秩序普遍很乱,他还是认真地把课代教了一个冬天,尽管没有报酬。
1974年春,他到京郊通县插队。张力回忆当时农村教育水平很差,村里小学算是普及了,但还有少数文盲,主要是女童,回乡初中生和插队知青都算是文化人了,所以好多人被选上当技术员、赤脚医生、代课教师、电工等。张力也先后当过技术员和电工。后来因为肯吃苦,得到群众认可,很快挣到了壮劳力满工分,入了党,当选为大队支部副书记,后调至公社知青农场当抓生产的副书记,当时张力和当地群众有了很深的感情,真想在农村干一辈子了。
国家恢复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命运的转折点,张力也不例外。“记得当时我白天带着知青干活,晚上才能复习一会儿,临睡前还要看看贴在墙上的数理化公式,最后考上了78级。”张力还回忆起当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读书时的点点滴滴:“当时校园里图书馆、自习教室占座就像打仗,运动场也少,下午锻炼时人挤人地跑步,但是教学质量上了新的台阶,教授们饱经风霜突然解放,视学生如儿女,给我们上本科专业基础课的教授许多是相当院士级的,还有早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的亲传弟子。”
自从调到教育部政策研究室后,走上了研究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之路,一干就是25年,而且带了10年教育政策分析专业的博士生,“如果从事物理研究,我可能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些许成绩,但今天,目睹成千上万的贫困学子都有了上学的机会,我为自己能在其中付出一份辛苦感到开心。”他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