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农村中学学生学习语文,主要障碍恰恰是学生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兴趣。
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1、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
课改要求学生多读书,读整本的书,扩大课外阅读量。教材中每学期介绍三部名著,另外还有其他的推荐阅读书目。农村中学的孩子们,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限制,连学费都要国家减免,哪还有钱来买这么多的中外名著;就是学校的图书室,又有几所学校有多少有价值的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绝大多数本就是摆设,根本就没有开放过);上网阅读更是免谈。读得少了,甚至根本就没有读过一部真正的课外书,语感从何而来,兴趣从何而来,视野何能开阔。更由于家长们的观念相对滞后,学生自己见识的局限,跟城里的孩子比,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大打折扣。所以就要求语文老师先多读书,读整本的书,还要做一个杂家,把涉及古今中外语言、文学、历史,包括现当代科技发展信息,几乎无所不包的书都要读个遍,只有这样,我们语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做绘声绘色的演讲,激起学生读书的热情,唤醒他们沉睡的欲望,让他们千方百计地去自己找书来读,这就可以部分解决学生课外学语文无事可干的问题,使学生名正言顺地把读名著当作“正业”,“占领”学生部分课外时间,占领被数、理、化夺去的部分失地,扩大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其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遂渐培养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让学生在社会的这个广阔天地里学习语文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这次语文课改倡导大语文教育,强调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交易市场上人们的讨价还价,小贩们的一声声吆喝,店前的一块块招牌,教室的一则则名人名言……这些无不是语文。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大胆延伸,不断扩展,不囿于教科书所规定的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識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引进生活这个语文的源头活水,教会学生把阅读生活这本大书和课堂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大力开展课外语文学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问题,增强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意识,从而培养起兴趣和能力。
3、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标强调师生平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切实扭转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我们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只有相信学生才能放开手脚,同时也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要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遵循一个原则,即“求同存异”。求“同”是主要的,因为它体现了对文本共同规律、共同特征的尊重;存“异”是必要的,因为它突出了阅读者的个性差异和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只要言之成理,我们都要充分肯定,让他们体会到动脑的快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4、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农村学生的个性、社会实践的差异还是较明显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对不同梯度的问题要选择不同的学生来回答,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可能,都能得到成功的愉悦,要最大限度地强化所有学生的参与意识。
5、学要会用、会考
由于考试选拔的功能并没有淡化,广大师生、家长不可能不重视考试分数。理论上说考试不等于评价,但考试也不失为选拔人才的有效而公正的办法,学生考不好,成绩上不去,把课改搞得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轰轰烈烈,那只不过是花拳绣腿,是绝不会有吸引力,更不会有说服力的。况且,现在的考试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考察。只要我们真正领会课改的本质,把课改落到实处,学生们的考试成绩自然不会差,他们有了成功的体验,学习的动力会更增。
总之,我们农村中学的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农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社会阅历等,采用合适的措施、方式、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学科具有内在的兴趣。同学们有了学习的动力,课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兴趣,成功的起点;兴趣,成功的真正秘诀。
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1、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
课改要求学生多读书,读整本的书,扩大课外阅读量。教材中每学期介绍三部名著,另外还有其他的推荐阅读书目。农村中学的孩子们,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限制,连学费都要国家减免,哪还有钱来买这么多的中外名著;就是学校的图书室,又有几所学校有多少有价值的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绝大多数本就是摆设,根本就没有开放过);上网阅读更是免谈。读得少了,甚至根本就没有读过一部真正的课外书,语感从何而来,兴趣从何而来,视野何能开阔。更由于家长们的观念相对滞后,学生自己见识的局限,跟城里的孩子比,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大打折扣。所以就要求语文老师先多读书,读整本的书,还要做一个杂家,把涉及古今中外语言、文学、历史,包括现当代科技发展信息,几乎无所不包的书都要读个遍,只有这样,我们语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做绘声绘色的演讲,激起学生读书的热情,唤醒他们沉睡的欲望,让他们千方百计地去自己找书来读,这就可以部分解决学生课外学语文无事可干的问题,使学生名正言顺地把读名著当作“正业”,“占领”学生部分课外时间,占领被数、理、化夺去的部分失地,扩大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其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遂渐培养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让学生在社会的这个广阔天地里学习语文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这次语文课改倡导大语文教育,强调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交易市场上人们的讨价还价,小贩们的一声声吆喝,店前的一块块招牌,教室的一则则名人名言……这些无不是语文。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大胆延伸,不断扩展,不囿于教科书所规定的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識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引进生活这个语文的源头活水,教会学生把阅读生活这本大书和课堂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大力开展课外语文学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问题,增强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意识,从而培养起兴趣和能力。
3、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标强调师生平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切实扭转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我们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只有相信学生才能放开手脚,同时也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要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遵循一个原则,即“求同存异”。求“同”是主要的,因为它体现了对文本共同规律、共同特征的尊重;存“异”是必要的,因为它突出了阅读者的个性差异和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只要言之成理,我们都要充分肯定,让他们体会到动脑的快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4、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农村学生的个性、社会实践的差异还是较明显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对不同梯度的问题要选择不同的学生来回答,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可能,都能得到成功的愉悦,要最大限度地强化所有学生的参与意识。
5、学要会用、会考
由于考试选拔的功能并没有淡化,广大师生、家长不可能不重视考试分数。理论上说考试不等于评价,但考试也不失为选拔人才的有效而公正的办法,学生考不好,成绩上不去,把课改搞得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轰轰烈烈,那只不过是花拳绣腿,是绝不会有吸引力,更不会有说服力的。况且,现在的考试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考察。只要我们真正领会课改的本质,把课改落到实处,学生们的考试成绩自然不会差,他们有了成功的体验,学习的动力会更增。
总之,我们农村中学的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农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社会阅历等,采用合适的措施、方式、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学科具有内在的兴趣。同学们有了学习的动力,课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兴趣,成功的起点;兴趣,成功的真正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