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切除干骺端骨膜促进长骨纵向生长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y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在兔股骨及胫骨干骺端施行了宽约0.5cm的骨膜环形切除,通过大体骨标本长度测量、X线摄片、四环素标记荧光带间距测量、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等方法检测,证实术后2~8周,实验侧股骨骺端荧光带间距较对照侧明显增宽(P<0.05),组织化学染色示骺软骨碱性磷酸酶含量也较对照侧增多;术后4~16周,实验侧股骨及胫骨纵长明显增加,与对照侧间差异均极为显著(P<0.01),术后16周,实验侧股骨及胫骨过度增长值分别为3.48mm及2.98mm(均数);术后24周,实验侧股骨及胫骨纵长分别较对照侧增长3.66mm及3.02mm(均数;P<0.01),但此时,骨骺已闭合。本组实验术后无一动物并发病理性骨折、骨骺滑脱、骨干成角畸形等症。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作者对14例经组织学证实的四肢原发性骨肿瘤的MRI和X线平片检查结果做了比较。结果表明MRI对骨肿瘤范围的确定优于X线平片,特别在软组织内。9例恶性骨肿瘤中8例MRI显示的病变范围大于平片所见;6例根据MRI表现做出组织学诊断,7例经X线平片做出诊断。5例良性骨肿瘤4例分别经MRI和X线平片做出诊断。MRI对肿瘤的范围能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肿瘤的分期,但平片不仅最为经济,对组织学确定也最为可靠。有
期刊
期刊
骨基质明胶(BMG)具有较强的诱导成骨作用已被实验研究证实,但临床应用报道不多。我院临床应用BMG治疗肿瘤性骨缺损9例,治疗效果表明BMG植入后4周,腔洞内已出现新骨生成,8周以后成骨作用显著,密度均匀,相互连成一片,密度接近正常骨组织。术后观察植入BMG后组织相容性良好,具有使用方便,病人无痛苦,成骨作用快的优点,是治疗肿瘤性骨缺损理想的植入材料。
192例脊柱手术应用酒精储骨移植行脊柱融合取得满意效果。酒精储骨方法简单,不需特殊设备,灭菌效果可靠,本组无一例切口感染及排液现象,异物免疫排斥反应小。脊柱外科应用储骨移植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中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保证足够的植骨量,可减少假关节的形成。
本研究采用羊胫骨上干骺端截骨延长动物模型以确定羊干骺端截骨延长术后外固定的最佳时间。X线片、组织学、骨矿含量测定及生物力学技术被用来评定延长区骨组织的修复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治疗后期,外固定架将产生不利于新生骨组织改建和再塑的应力保护作用。在本模型中,当延长率为15%时,去除外固定的最佳时间是停止延长后第8~10周,即当延长区骨强度和刚度分别达到对照组的50%和100%时。
对12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时取下的骨关节炎股骨头,进行关节软骨脱落部位及象牙骨部位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1)关节软骨脱落部位。软骨下骨板的排列杂乱,大小不一的片状骨小梁向层状骨组织演变。(2)象牙骨部位。层状骨组织向哈氏系统以及向间骨板演变。因之具有皮质骨的特征,而变得特别坚硬。(3)在象牙骨的表面,尚有纤维软骨小岛,代表来自骨髓的修复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