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重庆地区小麦是主要小春粮食作物,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因受比较效益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小麦面积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从 1997年的55.4万hm2下降到2016年底的不足6.7万hm2。分析现状及主要问题,提出有必要改革小麦传统的栽培模式,并且还需创新小麦产业链条,建议“推行轻简化农机具栽培技术模式,解除劳动力制约;推行耕作制度创新模式,获得更好经济效益;创新小麦产业链条,走特色之路”。
关键词 小麦产业;现状及问题;新模式;对策建议;重庆地区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3.012
知网出版网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508.2143.013.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7-5-8 21:43:00
中国小麦的种植面积属全世界最大,产量也是全世界最多(约占世界产量的29%)。中国因人口众多,小麦消费量也是世界第一,小麦在当前我国的口粮消费总量中,占到了43%左右。米、面是当前重庆地区人们的主食,小麦常年消费量在160万t以上[1]。
1 现状及主要问题
西南麦区(云、贵、川、渝,总人口2.01亿)是我国小麦生产五大优势区之一,优质中筋和弱筋小麦生产优势生态区,小麦曾为主要作物。随着种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资价格上涨,种植小麦的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使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下降,近些年来种植面积越来越小,种植技术越来越粗放。
1.1 小麦种植面积严重减少
我国小麦面积比20年前减少了近667万hm2,近7年稳定在2 400万hm2左右。
小麦是重庆地区主要小春粮食作物,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面积和总产量在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四大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居第二位。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因受比较效益的影响,自80年代末以来,小麦面积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从 1997年的55.4万hm2下降到2016年底的不足6.7万hm2。
1.2 小麦种植基本没有经济效益
目前种植小麦的最低生产成本约为680元(按667 m2计算),包括:种子费35 元;化肥与农家肥60元;农药25 元;投入劳动力需7个左右,平均以80元/工计达560元。
小麦的丰收产量按235 kg·667 m-2计,销售价格以3元/kg计,产值只有705 元。
通过以上计算大致得出,农民劳苦一季后,每667 m2的收益仅为25元。如果遭遇自然灾害,甚至可能入不敷出,从而形成了“种粮不如打工,种麦不如撂荒”的局面[2]。
1.3 小麦产品的供需矛盾较突出
面粉是人们主要口粮之一,在消费结构中面食占比20%以上,据重庆市消费年报统计,全市常年人均面粉消费量约50 kg。重庆的大量粮食企业每年必须到省外或国外进口大量的优质面粉,仅酉阳县的一個粮油集团每年外调的面粉就超过5 000 t,每年3—5月重庆粮油批发市场外调的面粉达2万t。若重庆市缩减的小麦面积恢复1/3,全市粮食总量将增加50万t,这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4 本地小麦品种优势不明显,表现出品质不优、抗病性差
现在重庆地区种小麦的农民都在偏远乡镇,交通和信息相对落后,从事农业的群体大多在50~75岁,农民的科技意识薄。据我们在小麦高产创建县核心示范片调查,农户种几年才有换种的习惯,一直要到种性退化、抗逆能力减弱、产量低才换。品种选择上,部分品种品质差、抗病弱,不利于增产增效。加上重庆独特的高湿、寡日等气候,小麦为中筋或弱筋,品质不如北方,加工出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1.5 小麦生长期间自然灾害较多
重庆地区是特殊生态区,易形成特殊气候影响农作物生产。如2013年持续的秋季连绵阴雨造成土壤湿度过大,整地质量差而推迟播种;2014和2016年在抽穗、扬花时出现低温、阴雨、寡日照天气影响正常灌浆结实,同时锈病、赤霉病、蚜虫、红蜘蛛等病虫为害偏重,造成籽粒不饱满,小麦产量低。
1.6 鸟害严重,挫伤种植小麦积极性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强,各种鸟的数量比过去增长很多,鸟害对农作物种植影响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对小麦种植影响尤其突出。严重的鸟害会致小面积小麦颗粒无收,农民不愿意独户种植小麦,如果不能进行大面积种植,共同防止鸟害,就会放弃种植小麦。
1.7 产业链延伸不够,商品化程度低
小麦作为传统农产品,农村曾有较多的小作坊加工面粉及本地面条。随着农村小麦种植面积锐减,现小作坊越来越少,少量小麦较难用于加工本地面粉或面条,农民收获小麦后,多用于来喂家畜。种粮大户种植小麦后因没有加工链,只有低价处理,不愿意再种。如永川区大安镇大户李刚、秀山县清溪场镇大户杨国种植2年小麦后,苦于没有小麦加工链,放弃种小麦而改种其他。
2 传统小麦栽培模式需待改革
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新形势表现在:农业资源约束,供给面临挑战;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居民收入上升,消费需求升级;对外开放,产品竞争压力加大。
重庆地区小麦种植面积严重下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传统的栽培模式因用工太多导致效益差。有必要改革小麦传统的栽培模式。
3 重庆地区小麦产业新模式思考
重庆地区小麦生产要有较大的发展,在政策扶持的基础上,需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并且还需创新小麦产业链条,才能扭转困局。
3.1 推行轻简化农机具栽培技术模式,解除劳动力制约
重庆多为丘陵山区,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农田管理缺乏劳力,故应推行适合丘陵山区轻便社会化服务模式的小麦机播(或撒播)、机收;推广农机具和简易高效的栽培技术,推行轻简化栽培,并配套科学配方施肥、综合病害防控技术指导服务,从而节约劳动力,有利于解决劳动力从事农业与务工的矛盾,实现节本增效。 3.2 推行耕作制度创新模式,获得更好经济效益
传统小麦都种植在坡台旱地,与玉米、红苕、大豆等间套作,为获得全年糧经效益,给玉米让路,小麦种植预留行大,播幅窄,影响产量的提高。建议推行新的耕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3.2.1 实行“菜-麦-玉-薯”周年模式
前期种菜,套作小麦,菜收获后种玉米,小麦收获后种甘薯。菜(榨菜或儿菜)、小麦实行订单模式,玉米、甘薯可用来喂畜禽。这种周年模式已在梁平区(县)柏家镇推广多年,既可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2.2 实行“麦-菜玉米-夏大豆”周年模式
前期种小麦,套作菜玉米,小麦收获后种大豆。小麦实行订单模式,菜玉米上市销售,经济效益好,夏大豆实行订单,能给农户或种植大户增收。
3.2.3 实行“麦-夏高粱”轮作模式
采用轻简化栽培模式,小麦或高粱在机耕后实行拌种撒播,成熟后机收,产品通过产业链延伸,加工成特色面条或酒,提高附加值。这种模式适合大户或家庭农场,已在潼南区米心镇、群力镇推广。
以上几种模式,其中的作物种类可以根据情况加以调整,实现有效组合,充分利用资源,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3.3 创新小麦产业链条,走特色之路
小麦加工难的问题成为当前小麦产业发展的另一瓶颈。为了提高小麦加工转化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建议进行小麦专用品种的研发和推广,拓展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延长产业链条,实现特色小麦产业化经营。引入成型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条件成熟的地方,种粮户可以成立小麦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便于集中成片种植优质、特色专用小麦,面条加工企业收购当地小麦,做成地方特色的面粉、面条,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这有利于统一种植、集中技术服务,可加强管理,提升产品品质,达到真正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如巫山县福田镇永华面业,通过带领当地农民种植地方小麦,收购后加工成有特色的石磨绿色面条,畅销重庆,致富了一方百姓。
参考文献:
[1] 卢建文,李伯群. 重庆小麦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4,8(8):49-51.
[2] 徐发明,黄川.浅谈达川区小麦生产现状问题与高产栽培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5(11):30-31.
(责任编辑:丁志祥)
关键词 小麦产业;现状及问题;新模式;对策建议;重庆地区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3.012
知网出版网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508.2143.013.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7-5-8 21:43:00
中国小麦的种植面积属全世界最大,产量也是全世界最多(约占世界产量的29%)。中国因人口众多,小麦消费量也是世界第一,小麦在当前我国的口粮消费总量中,占到了43%左右。米、面是当前重庆地区人们的主食,小麦常年消费量在160万t以上[1]。
1 现状及主要问题
西南麦区(云、贵、川、渝,总人口2.01亿)是我国小麦生产五大优势区之一,优质中筋和弱筋小麦生产优势生态区,小麦曾为主要作物。随着种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资价格上涨,种植小麦的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使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下降,近些年来种植面积越来越小,种植技术越来越粗放。
1.1 小麦种植面积严重减少
我国小麦面积比20年前减少了近667万hm2,近7年稳定在2 400万hm2左右。
小麦是重庆地区主要小春粮食作物,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面积和总产量在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四大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居第二位。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因受比较效益的影响,自80年代末以来,小麦面积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从 1997年的55.4万hm2下降到2016年底的不足6.7万hm2。
1.2 小麦种植基本没有经济效益
目前种植小麦的最低生产成本约为680元(按667 m2计算),包括:种子费35 元;化肥与农家肥60元;农药25 元;投入劳动力需7个左右,平均以80元/工计达560元。
小麦的丰收产量按235 kg·667 m-2计,销售价格以3元/kg计,产值只有705 元。
通过以上计算大致得出,农民劳苦一季后,每667 m2的收益仅为25元。如果遭遇自然灾害,甚至可能入不敷出,从而形成了“种粮不如打工,种麦不如撂荒”的局面[2]。
1.3 小麦产品的供需矛盾较突出
面粉是人们主要口粮之一,在消费结构中面食占比20%以上,据重庆市消费年报统计,全市常年人均面粉消费量约50 kg。重庆的大量粮食企业每年必须到省外或国外进口大量的优质面粉,仅酉阳县的一個粮油集团每年外调的面粉就超过5 000 t,每年3—5月重庆粮油批发市场外调的面粉达2万t。若重庆市缩减的小麦面积恢复1/3,全市粮食总量将增加50万t,这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4 本地小麦品种优势不明显,表现出品质不优、抗病性差
现在重庆地区种小麦的农民都在偏远乡镇,交通和信息相对落后,从事农业的群体大多在50~75岁,农民的科技意识薄。据我们在小麦高产创建县核心示范片调查,农户种几年才有换种的习惯,一直要到种性退化、抗逆能力减弱、产量低才换。品种选择上,部分品种品质差、抗病弱,不利于增产增效。加上重庆独特的高湿、寡日等气候,小麦为中筋或弱筋,品质不如北方,加工出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1.5 小麦生长期间自然灾害较多
重庆地区是特殊生态区,易形成特殊气候影响农作物生产。如2013年持续的秋季连绵阴雨造成土壤湿度过大,整地质量差而推迟播种;2014和2016年在抽穗、扬花时出现低温、阴雨、寡日照天气影响正常灌浆结实,同时锈病、赤霉病、蚜虫、红蜘蛛等病虫为害偏重,造成籽粒不饱满,小麦产量低。
1.6 鸟害严重,挫伤种植小麦积极性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强,各种鸟的数量比过去增长很多,鸟害对农作物种植影响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对小麦种植影响尤其突出。严重的鸟害会致小面积小麦颗粒无收,农民不愿意独户种植小麦,如果不能进行大面积种植,共同防止鸟害,就会放弃种植小麦。
1.7 产业链延伸不够,商品化程度低
小麦作为传统农产品,农村曾有较多的小作坊加工面粉及本地面条。随着农村小麦种植面积锐减,现小作坊越来越少,少量小麦较难用于加工本地面粉或面条,农民收获小麦后,多用于来喂家畜。种粮大户种植小麦后因没有加工链,只有低价处理,不愿意再种。如永川区大安镇大户李刚、秀山县清溪场镇大户杨国种植2年小麦后,苦于没有小麦加工链,放弃种小麦而改种其他。
2 传统小麦栽培模式需待改革
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新形势表现在:农业资源约束,供给面临挑战;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居民收入上升,消费需求升级;对外开放,产品竞争压力加大。
重庆地区小麦种植面积严重下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传统的栽培模式因用工太多导致效益差。有必要改革小麦传统的栽培模式。
3 重庆地区小麦产业新模式思考
重庆地区小麦生产要有较大的发展,在政策扶持的基础上,需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并且还需创新小麦产业链条,才能扭转困局。
3.1 推行轻简化农机具栽培技术模式,解除劳动力制约
重庆多为丘陵山区,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农田管理缺乏劳力,故应推行适合丘陵山区轻便社会化服务模式的小麦机播(或撒播)、机收;推广农机具和简易高效的栽培技术,推行轻简化栽培,并配套科学配方施肥、综合病害防控技术指导服务,从而节约劳动力,有利于解决劳动力从事农业与务工的矛盾,实现节本增效。 3.2 推行耕作制度创新模式,获得更好经济效益
传统小麦都种植在坡台旱地,与玉米、红苕、大豆等间套作,为获得全年糧经效益,给玉米让路,小麦种植预留行大,播幅窄,影响产量的提高。建议推行新的耕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3.2.1 实行“菜-麦-玉-薯”周年模式
前期种菜,套作小麦,菜收获后种玉米,小麦收获后种甘薯。菜(榨菜或儿菜)、小麦实行订单模式,玉米、甘薯可用来喂畜禽。这种周年模式已在梁平区(县)柏家镇推广多年,既可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2.2 实行“麦-菜玉米-夏大豆”周年模式
前期种小麦,套作菜玉米,小麦收获后种大豆。小麦实行订单模式,菜玉米上市销售,经济效益好,夏大豆实行订单,能给农户或种植大户增收。
3.2.3 实行“麦-夏高粱”轮作模式
采用轻简化栽培模式,小麦或高粱在机耕后实行拌种撒播,成熟后机收,产品通过产业链延伸,加工成特色面条或酒,提高附加值。这种模式适合大户或家庭农场,已在潼南区米心镇、群力镇推广。
以上几种模式,其中的作物种类可以根据情况加以调整,实现有效组合,充分利用资源,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3.3 创新小麦产业链条,走特色之路
小麦加工难的问题成为当前小麦产业发展的另一瓶颈。为了提高小麦加工转化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建议进行小麦专用品种的研发和推广,拓展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延长产业链条,实现特色小麦产业化经营。引入成型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条件成熟的地方,种粮户可以成立小麦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便于集中成片种植优质、特色专用小麦,面条加工企业收购当地小麦,做成地方特色的面粉、面条,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这有利于统一种植、集中技术服务,可加强管理,提升产品品质,达到真正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如巫山县福田镇永华面业,通过带领当地农民种植地方小麦,收购后加工成有特色的石磨绿色面条,畅销重庆,致富了一方百姓。
参考文献:
[1] 卢建文,李伯群. 重庆小麦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4,8(8):49-51.
[2] 徐发明,黄川.浅谈达川区小麦生产现状问题与高产栽培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5(11):30-31.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