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再有十二年就是人生的一个轮回了。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我时常不计寒暑,不问晨昏,在公务之余信笔聚墨、随书布局,以书法为精神寄托,贵在自得、自娱和颐养心性。
我是以“自己的方式”进入书法领地的,是一种“入趣”的心态和“玩墨”的情结。因为有兴趣才能长期坚持,有快乐才能心手畅适,在时而高雅、时而平俗;时而丰富、时而单调;时而内守、时而创意;时而孤寂、时而逸趣之中享受书写的过程。虽然在一笔破空、游走蛇龙之时,由于功力不济,很难“求工于一笔之内”,但却也会“寄情于点画之间”,体悟其微妙所在。近代书法家林散之在“论书”中有诗曰:“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
我尊崇宋人书法的“尚意”。苏东坡大师说作书:“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这是多么天真烂漫之艺术意味,是多么痛达性情之“玩墨”情操!诚然,古人学书,强调循序渐进、沿流讨源,“要笔笔有来历”,但是“尚意”和“玩墨”并不是没有“来历”和不需要“功底”,不然就会像没有舞蹈基本功的人跳芭蕾,而是意在笔端,笔随意发,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张扬中国书法艺术线的美,力的美和个性的美的创新。
“玩墨”要有清正纯净的“气场”。人要安身立命,第一要义是做人。文若其人,字如其人。古人云:“夫书者,心迹也。”祖先特制的毛锥形软笔书写的汉字,是一个人整个人生经历、文化教养、性格内涵、道德修为的间接映射,是其性情人品以及所感所好、所爱所憎、所舍所得的朦胧表达。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书法的“气场”是有呼吸、有性情的。书法的“字外求字”必然要追求堂堂正正、磊磊落落、轻轻松松、坦坦荡荡之宽胸怀;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志气平和和虚怀若谷之大自在;追求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寄情状物之平常心、平静心、菩提心。
“玩墨”的人肚皮里要有墨水。功夫在诗外。中国书法大树的根是牢牢扎在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沃土之中的。与其并列的艺术还包括诗词、国画、戏曲、音乐、雕刻、武术、民俗学、文字学、史学以及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宇宙观、世界观等等。中华文化思想就其本质而论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同时融会儒家、佛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兼容的人文精神,其审美观念是“中和为美”。从这种深厚的积蕴上说,懂书法的人就必须兼懂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成为“文化人”,这样你才能知晓“阴阳调合”、“刚柔相济”、“中庸和谐”,才能够结合你的秉赋、学养、性格、追求、情操、时代气息以及瞬间情感的波变“挫万仞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写出风格即人的神来之笔。
“玩墨”要学会用好的作品“养眼”。世人公认,把应用文字的书写同时作为独立观赏艺术的,惟有我们中华民族。中国书法是无色之灿烂图画,是无声之和谐音乐。“玩墨”除了自己坚持雅操、心手遗情之外,还要培养观察欣赏之情调。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字里金生、行里玉润,犹如亭亭玉立“养眼”美女,其气清神逸、微妙莫测,无不令人目移神夺、心追手摹。书法“好的标准”又有又没有,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书者自己却要调整好意念:和谐就好、舒服就好、达己意就好,“开悟”、“顿悟”就好。有道是:“诗悟其律、文悟其法。”“观舞剑而得神机,闻江声而悟笔法。”渐有小得、终会大成。
“玩墨”误书亦妙。围棋中有句俚语:“胜固欣然败亦喜”。此语与书法作品中的“败笔”有异曲同工之妙。书法大多是兴致来时偶然欲书,有时笔墨未熟,忍俊不禁之情已跃然纸上了。从古至今,好的书法作品可遇不可求,即使千古名帖,百分之百的好作品也凤毛麟角;而好作品即使有败笔之处,如补字、漏字、错字,也瑕不掩玉,仍会被后人称为“神品”、“逸品”。“玩墨”是消倦遣兴、娱乐心灵,以其形其哀乐,达其性情,养生养心。要在乎勤写,而不在乎字多;在乎过程,而不在乎结局;在乎本真和心画,而不在乎虚伪和装饰。
虽然当下我们不可能效仿古人:“日日临池把墨研”、“退笔如山未足珍。”但我们仍然要坚守内心中正安舒、松静自然的精神领地。“敢为常悟谈何易,百练工纯始自然。”事实上,有无悠游林下、意驰山水、遣兴花草以及人书笔墨合一的索闲求雅之兴,正是对比一个人生存质量高低的标尺和有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进退之勇和“复归于婴儿”的童心稚趣。在休闲的时光里雅态可掬亦是人内心最纯良的品质的自然流露的时刻,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一书中关于中国人生存境遇说:“我想中国人在玩墨寻乐的时候,比之干正经事的时候远为可爱。”
“玩墨”者,得好师、得好友、得好字、得快乐、得长寿、乐莫大焉!
(作者系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副行长)
责任编辑:范嘉
我是以“自己的方式”进入书法领地的,是一种“入趣”的心态和“玩墨”的情结。因为有兴趣才能长期坚持,有快乐才能心手畅适,在时而高雅、时而平俗;时而丰富、时而单调;时而内守、时而创意;时而孤寂、时而逸趣之中享受书写的过程。虽然在一笔破空、游走蛇龙之时,由于功力不济,很难“求工于一笔之内”,但却也会“寄情于点画之间”,体悟其微妙所在。近代书法家林散之在“论书”中有诗曰:“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
我尊崇宋人书法的“尚意”。苏东坡大师说作书:“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这是多么天真烂漫之艺术意味,是多么痛达性情之“玩墨”情操!诚然,古人学书,强调循序渐进、沿流讨源,“要笔笔有来历”,但是“尚意”和“玩墨”并不是没有“来历”和不需要“功底”,不然就会像没有舞蹈基本功的人跳芭蕾,而是意在笔端,笔随意发,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张扬中国书法艺术线的美,力的美和个性的美的创新。
“玩墨”要有清正纯净的“气场”。人要安身立命,第一要义是做人。文若其人,字如其人。古人云:“夫书者,心迹也。”祖先特制的毛锥形软笔书写的汉字,是一个人整个人生经历、文化教养、性格内涵、道德修为的间接映射,是其性情人品以及所感所好、所爱所憎、所舍所得的朦胧表达。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书法的“气场”是有呼吸、有性情的。书法的“字外求字”必然要追求堂堂正正、磊磊落落、轻轻松松、坦坦荡荡之宽胸怀;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志气平和和虚怀若谷之大自在;追求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寄情状物之平常心、平静心、菩提心。
“玩墨”的人肚皮里要有墨水。功夫在诗外。中国书法大树的根是牢牢扎在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沃土之中的。与其并列的艺术还包括诗词、国画、戏曲、音乐、雕刻、武术、民俗学、文字学、史学以及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宇宙观、世界观等等。中华文化思想就其本质而论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同时融会儒家、佛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兼容的人文精神,其审美观念是“中和为美”。从这种深厚的积蕴上说,懂书法的人就必须兼懂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成为“文化人”,这样你才能知晓“阴阳调合”、“刚柔相济”、“中庸和谐”,才能够结合你的秉赋、学养、性格、追求、情操、时代气息以及瞬间情感的波变“挫万仞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写出风格即人的神来之笔。
“玩墨”要学会用好的作品“养眼”。世人公认,把应用文字的书写同时作为独立观赏艺术的,惟有我们中华民族。中国书法是无色之灿烂图画,是无声之和谐音乐。“玩墨”除了自己坚持雅操、心手遗情之外,还要培养观察欣赏之情调。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字里金生、行里玉润,犹如亭亭玉立“养眼”美女,其气清神逸、微妙莫测,无不令人目移神夺、心追手摹。书法“好的标准”又有又没有,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书者自己却要调整好意念:和谐就好、舒服就好、达己意就好,“开悟”、“顿悟”就好。有道是:“诗悟其律、文悟其法。”“观舞剑而得神机,闻江声而悟笔法。”渐有小得、终会大成。
“玩墨”误书亦妙。围棋中有句俚语:“胜固欣然败亦喜”。此语与书法作品中的“败笔”有异曲同工之妙。书法大多是兴致来时偶然欲书,有时笔墨未熟,忍俊不禁之情已跃然纸上了。从古至今,好的书法作品可遇不可求,即使千古名帖,百分之百的好作品也凤毛麟角;而好作品即使有败笔之处,如补字、漏字、错字,也瑕不掩玉,仍会被后人称为“神品”、“逸品”。“玩墨”是消倦遣兴、娱乐心灵,以其形其哀乐,达其性情,养生养心。要在乎勤写,而不在乎字多;在乎过程,而不在乎结局;在乎本真和心画,而不在乎虚伪和装饰。
虽然当下我们不可能效仿古人:“日日临池把墨研”、“退笔如山未足珍。”但我们仍然要坚守内心中正安舒、松静自然的精神领地。“敢为常悟谈何易,百练工纯始自然。”事实上,有无悠游林下、意驰山水、遣兴花草以及人书笔墨合一的索闲求雅之兴,正是对比一个人生存质量高低的标尺和有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进退之勇和“复归于婴儿”的童心稚趣。在休闲的时光里雅态可掬亦是人内心最纯良的品质的自然流露的时刻,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一书中关于中国人生存境遇说:“我想中国人在玩墨寻乐的时候,比之干正经事的时候远为可爱。”
“玩墨”者,得好师、得好友、得好字、得快乐、得长寿、乐莫大焉!
(作者系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副行长)
责任编辑:范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