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对儿童的意义不仅在于物质供养,更在于对其思想的塑造和人格的养成。在性别认同方面,家庭对儿童的教育与影响更是不言而喻,是儿童身体和心灵成长的重要环境。与晚清以来学校教育在性别关系调整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相比,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依旧与传统的性别制度、观念及权力关系纠结在一起。重男轻女的性别偏见不仅损害了女孩的诸多权益,也让男孩背负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长辈对男女儿童之亲疏有别,在言传身教中,莫不对儿童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尽管20世纪以来,家庭教育理念在性教育等方面有所进展,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多流于知识分子的空谈、想象。因此,近代中国儿童自孕育至成婚这一时期所经历的性别社会化过程,在学校和家庭是不同步、不均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