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处理芯片设计的新动向和新设计方式(上)(再论软件硬件化)

来源 :电子产品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l1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国内已有多家公司或科研单位研制出了一些自主版权的嵌入式微处理器,但是存在着性能、功耗、软件兼容性、价格等问题,与国际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根本原因是我们还是采用了传统、过时的嵌入式微处理器的设计方式和体系结构,没有自己创新的设计技术和体系结构。
其他文献
引言    在便携电子设备等空限受到高度约束的应用中,其中一个主要的集成电路(IC)选择标准是封装尺寸。大多数模拟IC制造商能够提供空间效率极高的封装,如uDFN或uCSP。然而,在横拟功率分配方面,这类超小型封装IC的主要限制就是功率耗散。因此,DC-DC转换器最大电流能力在1.5A至2 A范围。虽然这电流对绝大多数应用都足够。但某些应用可能需要超过1.5A至2A的电流。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对于
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的仪器仪表、工业控制等领域已经越来越智能化。而这也给人机交互技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32位MCU的发展趋势是要求产品所需的更高的计算性能、大容量存储、低功耗、集成的复杂性和更多的软件支持,使DSP和MCU走向功能融合(记者注:成为DSC),并有大而全的趋势。"苏
期刊
在微处理器或芯片组之上进行二次开发后的板卡,使系统工程师能够轻松实现嵌入式设备创新。目前板卡的趋势主要是小型化、多功能、绿色化等方面,应用市场体现在少量、多样化,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