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与应对现代作战体系的超级复杂性

来源 :军事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920997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空基、海基、天基平台以及先进网络、光电、红外、雷达侦察技术的迅猛发展,克劳塞维茨所说的“战争迷雾”被极大地消除,人类仿佛进入“透明化”时代,战争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了。但现实绝非如此,人们更明显的感受是:随着国防科技的迅猛发展、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和战争形态的快速嬗变,现代作战体系本身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呈指数式、爆炸式发展。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必须予以严肃对待。

现代作战体系呈现超级复杂性


  当前,尽管各国军队普遍意识到从“体系”的高度研究作战问题的重要性,而且做出不同程度的努力,但却很难廓清现代作战体系本身自带的种种“迷雾”,因而也就很难对其有清醒、客观、正确的认知。从根本上讲,主要是由于在先进科技迅猛发展的刺激下,现代作战体系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复杂性。
  现代作战体系要素众多,不同要素组合造成作战体系超级复杂。某种程度讲,作战体系就是不同作战功能要素的有机结合。按照“OODA循环”理论,只要观察(O)、判断(O)、决策(D)、行动(A)4类作战要素形成闭环,就可以完成一次作战行动。而在现代作战体系中,先进的现代通信网络可以轻易在任何两个人(物)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使作战体系在总体上呈现出无数可能的组合。不同层次(如战略、战役、战术)、不同维度(如陆、海、空、天、网、电磁、认知等)作战要素之间交叉关联与组合,客观上又带来无数种人们很难预料的突袭效果。人工智能算法则可以以某种程式化或深度学习的迅捷方法,将大量人(物)构建到一个复杂的逻辑中,并以人类思维所不及的速度与遍历优选能力使上述要素之间的组合、重组过程空前加快。而高度发达的机械化水平所造就的前所未有的机动性、火力、渗透破坏力,又能够将现代作战体系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效应快速呈现出来。用美国马赛克战理论解释,在这个机械化信息化高度发达、无人化智能化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在无人自主技术使得高价值武器平台功能疏解成为可能的情况下,现代作战体系的运作方式正在由以前的杀伤链向更为复杂、敏捷、杀伤力更强的杀伤网转变。这种大量的、不同种类的作战要素在战场上快速组合、聚合、疏散与重组,就像变色龙一样,观察它的人们很难抓住其“尾巴”。


列裝的先进武器要具备强大的实战能力,必须在编制、条令、训练、管理、人才等方面同步深化转型

  先进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给现代作战体系带来很大变数。现代国防科技发展迅猛,武器更新换代周期明显缩短。例如,大量无人机、巡飞弹构成的“蜂群”可以轻易突破目前最先进的防空反导系统;而一旦高功率微波武器或高能激光武器投入实战,便可有效清除无人机、巡飞弹之患。攻防技术如此快速地交替突破,以至于许多研制与建造多年的武器装备刚一列装,就可能面临淘汰局面。在此背景下,现代军队的作战体系注定永远无法完全定型,而始终处于相对变动之中,再加上各种不断涌现的颠覆性技术(武器)必然地带来诸多不确定性,这就给人们认识现代作战体系增添了相当大的难度:一是很容易将构想中、预研、在研、尚未列装、尚未形成实战能力的先进技术(装备)视为既成事实,而得到的只是关于未来作战能力的“幻影”,从而造成现实与未来之间的错位;二是先进武器形成实战能力本质上要求在编制、条令、训练、管理、人才等方面同步深化转型,并且需要形成必要的规模效应,但现实中很容易将某些刚刚成熟或列装的先进武器的实战能力理想化,从而造成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错位。正如法国哲学家兼科学家让·拉特利尔所指出的,“科学技术对文化既有破坏效应,也有诱导效应。在这两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下,人类很难保持对技术的清醒判断。”
  现代作战体系构建在软性要素基础之上,表面上很难窥见其实质。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通过坦克、战机、舰艇等主战平台的代次和数量衡量一支军队的强弱。而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数据、信息、网络、算法、程序代码、电磁频谱等软性要素在作战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基础性地位越来越突出了,现代作战体系能力强弱越来越维系于这些软性要素。然而,这些软性要素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种凝结大量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辛劳、智慧的软性技术空间就像是一片“暗海”,人们通过可见的战技术指标、报表数据、研究报告和武器装备,是无法理解“海面以下的世界”的。简言之,很难评估一支军队软性要素真正的建设质效如何,信息流转与指挥控制逻辑如何,到底有哪些堵点、阻点或漏洞,对整个作战体系的支撑或阻滞作用如何等重要问题,从而也就很难掌握现代作战体系的正确打开方式。

现代作战体系超级

复杂性带来的严峻挑战


  上述三种事实交叉叠加,共同驱动现代作战体系的复杂性呈指数式、爆炸式增长,这势必会带来一些严重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潜在的,有的则已经不同程度地显现了出来。
  装备体系认知易出现偏差。随着现代作战体系固有的复杂性日益增大,人们认识和理解现代作战体系的困难程度也在同步增加,集中体现为三种典型现象:盲人摸象式。由于现代军事专业划分很细,每个专业又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与认知履历,久而久之,便在不同专业领域之间树起一道道无形的壁垒,每个人都从自身专业背景与认知框架出发观察现代作战体系,结果便很容易出现“盲人摸象,各管一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很难清楚地认识、把握现代作战体系的全貌。浮光掠影式。许多人(或单位)长期跟踪研究外国诸强国国防科技领域的发展动态,但并不理解其军事学意义,不理解其可能对现代战争产生的潜在影响,也就不能够理解其在现代作战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不利于形成对现代装备体系的深刻、整体、正确的认识。不明就里式。有人讲起先进作战概念(特别是外军作战概念)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但不清楚部队实际状况,不清楚底层技术及居于中心、基础性地位的软性要素的具体状态,缺乏对现代作战体系组织指挥的技术性理解,因而也就不能精准地对己方作战体系进行把脉。


现代军事专业的细化,造成不同领域、军种之间的壁垒

  作战决策易被迷乱或误导。《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然而,鉴于现代作战体系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超级复杂性,知己知彼似乎越来越难了。试想,无论在战略层面,还是战役、战术层面,如果对敌我双方作战体系认识有偏差,那么就很容易做出错误而危险的决策。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强国军队已经在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点。例如,美军提出的决策中心战、多域战、马赛克战理论,都暗含了这样的思想——决策中心战,就是要设法干扰、迷乱敌决策,为己方抓住与利用有利战机创造条件;多域战,就是要通过多域快速配合的方式,打时间差、空间差、频谱差,胜敌于无形;马赛克战,就是要基于先进通信、网络、无人自主与智能化指挥控制技术,生成强大、敏捷、快速的杀伤网(即多路杀伤链),使敌决策瘫痪、防不胜防。可见,在未来战争中,除了复杂的作战体系本身难以被认知外,还不得不面对战场双方认知对抗、决策对抗的问题。


基于先进通信、网络、无人自主与智能化指挥控制技术的马赛克战

  作战行动易遭挫折、遭失败。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态势感知和作战决策,就不可能有高效、有力的作战行动,甚至可能遭受挫折或失败。这个浅显的道理并不难理解。如果对敌我双方作战体系研究不透,在战场上便会出现犹豫、迟疑或冒进的情况,要么错失宝贵战机,要么步入陷阱或险境。

如何应对现代作战体系超级复杂性带来的挑战?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与认识论的视角看,复杂性讲的是一种主观认识,本质上属于一个认识论问题。放在本文语境中,也就是说,这种复杂性本质上是由于现代作战体系本身的复杂性,超出了人的认知能力才表现出来的。那么,既然正处于深刻变革中的客观世界是无法改变的,那么要解决现代作战体系复杂性帶来的严峻挑战,就只有从主观上努力了。
  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现代作战体系。时代在变,世界在变,国防科技迅猛发展及其对现代作战体系转型强力推动的事实和趋势不会变,因而必须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现代作战体系。纵向上,要重点关注各种创新技术对作战体系的影响,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带来的突变效应。横向上,要重点关注不同作战要素的组合特性及可能的组合形式,同时要关注底层软性要素建设质效以及存在的堵点、阻点或漏洞问题。另一方面,要认识到的是,在国防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作战体系是很难定型的。就像一个“被不断演化的新技术之鞭抽打的陀螺一样”,变化才是它的常态。因而,需要紧跟时代步伐,采取“小步快跑”方式,在脚踏实地的同时,注意适当前瞻。


国防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现代作战体系很难被准确定型

  以清晰的作战概念观察现代作战体系。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装备体系就是作战概念在技术、物质层面的映射。理想情况下,有了清晰的作战概念,就能够理清装备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在理解装备体系时就能够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同时也就能够更好地指导现代装备体系发展建设。例如,通过OODA循环杀伤链、马赛克战杀伤网的概念去观察现代作战体系,便可很快梳理出现代作战体系的大体经络,达到庖丁解牛之功效。换言之,作战体系是一个大系统工程,而作战概念(或军事理论)是这个大系统工程的“纲”;从作战概念的视角观察现代作战体系,就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平时多为广大官兵普及现代军事理论与作战概念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以化繁就简的智慧使作战体系极尽简约。俗话说,“加法靠能力,减法靠智慧。”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来源的数据、信息、情报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以至于如何将有用的数据、信息、情报提取出来并加以有效利用反而成为问题本身。这就要求各级以“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作综合考量,分清主次,集中精力攻关那些影响指挥控制与决策、对作战能力提升有显著质效的项目。很显然,那些不必要的数据信息与软件插件并不会提高、反而会有损指挥中枢运转和作战指挥质效。因此,应当旗帜鲜明地反对运动式、海水漫灌式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做到重点突出、化繁就简。只有“清爽简约”的作战体系,才有利于人们观察、认识和利用。
  以高效的管理去除作战体系的“灰区”。现代作战体系就像一座宏大的建筑,要求地基扎实、结构科学、各层级受力达到基本要求。如果某一层级偷工减料,不仅会迷惑上级领导或指挥员的判断,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整个作战体系。因此,现代作战体系客观上要求各级都要履好职、尽好责,一级负起一级的责任,一级干好一级的事情,不让战略管理人才操心战术问题,不让战术专家操心技术问题,不让系统架构师操心具体技术实现方法。唯有如此,作战体系才能做到层次清楚、脉络清晰,各级指挥员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谋、手中有策。
  责任编辑:陈晓芳
其他文献
當今时代,科学技术表现为越来越庞大的复杂体系,各领域科技高度关联、互相交叉、跨界融合、系统集成。诸如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量子科学、人工智能、自主武器技术、生物技术等高精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里的广泛应用,极为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作战理念和作战方式。随着国防科技的迅猛发展、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和战争形态的快速嬗变,现代作战体系本身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如何认识现代作战体系的超级复杂性?
期刊
威慑是自冷战时期以来美国战略思想的基石,而慑止对美国本土的核攻击、阻止对欧洲和东北亚的美国盟友的核攻击或常规攻击,以及打消自身不具备核力量的同盟国对美国安全保障可信度的疑虑,是美国长期以来国防政策和战略的核心。虽然跨域威慑概念可能是新的,但与之相关的挑战和实践并非如此。纵观美国历史,可以发现当下的跨域威慑中有许多先前就出现过的难题,例如新手段、多种手段、模棱两可的手段以及计划之外的行为体。  美国
期刊
基辛格在对传统威慑理论的研究中指出,威慑的三要素包括实力、决心和让对手知道。跨域威慑概念同样参考和适用这个威慑原则,不同之处在于跨域威慑概念会涉及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政治背景。传统威慑理论通常假设威慑手段为核武器,在研究威慑效果时不需要过多考虑威慑手段的选择,对于跨域威慑概念而言,领域的选择和技术的运用则对威慑效果极为重要。因此,新兴技术的发展虽然不能简单地决定政治走向,但它们往往会产生引导政治互动
期刊
随着国防科技的迅猛发展、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与战争形态的快速嬗变,特别是数据、网络、算法等软性要素发挥着特殊而极为重要的非线性铰链、融合、级联作用,现代作战体系呈现出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呈指数式、爆炸式发展。这决定着,战争正进入“制序权”时代——在未来战争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维护与驾驭作战体系内在秩序的一方将获胜,反之则败。由此,笔者提出“失序战”理论。“失序战”的内涵要义  
期刊
现代条件下的战争动员,是一个多领域、多部门、多要素的社会系统工程。健全的动员体制是战争动员的组织基础。美国把战争动员体制的完善程度,作为衡量其国防能力的重要标志。纵观美国丰富的战争动员实践,不难发现日趋完善的战争动员体制为美国赢得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组织机构健全  受“三权分立”政治体制和联邦制国家结构影响,美国没有专设负责动员的组织机构,而是建立了决策、协调、执行机构各司其职、合力运转的战争动
期刊
2021年6月14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峰会上,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表示希望就“袭击北约成员国卫星行为将被视为攻击北约”达成共识,以便将集体防御原则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太空。在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内,斯托尔滕贝格的此番言论,显然是替美国构建太空军事同盟体系进行表态。构建太空军事同盟是近来美国加速推进太空军事化的重点内容,美国打着与盟友共同应对太空威胁的幌子,明为太空防御,实则为追求太空霸权,遏制中国崛
期刊
随着新一代信息网络、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战争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由信息化赋能向信息化、智能化双重赋能转变;由网络中心战向算法中心战转变;由单一杀伤链向敏捷杀伤网转变;由兵力集中、火力集中向战斗要素大范围散布、分布式杀伤转变;由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向无人化智能化技术支持下的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甚至是完全无人的蜂群、雁群、狼群作战)转变。这就对新时代作战体系建
期刊
美智库兰德公司空军项目组近日发布《在大国竞争和战争中利用复杂性》系列研究报告,就复杂自适应系统思维塑造机遇和挑战的方式展开了初步探索。报告着眼现代战争所面临的跨域复杂作战环境,按照提出假设、选定方法、展开研究、得出结论、给出建议的逻辑脉络,重点研究了如何在空军环境下定义复杂性、如何在作战环境中运用复杂性,以及如何在战争复杂性方面发挥科技作用等具体问题,深入分析了如何将复杂自适应系统思维应用于大国竞
期刊
威慑作为古老的政治手段,一直普遍运用于美国各种政治和军事互动中。由于国际战略环境愈发复杂,新兴技术手段逐渐多样,美国分析人士开始寻求新的方法和手段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挑战,并最终形成了跨域威慑概念。通过深入理解跨域威慑概念的理论内涵,对分析跨域威慑概念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作用。  修昔底德曾说,在相互忌惮的时候,人们会三思而后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政治领导人往往通过威慑的方式来阻止他人损害自
期刊
美陆军认为,近等能力与同等能力的竞争对手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电子战和网络空间作战能力。在武装冲突中,近战区域和支援区域的敌人将试图通过有力的电子作战和网络空间活动,攻击美军的关键基础设施、军事和民用网络、运输车、船只和飞行器等,这些活动威胁了美陆军部队的生存,限制了其作战能力,对美军在网络空间和电磁频谱空间的制权与行动自由造成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7年,美陆军参谋长马克·米利上將提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