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语音修辞举隅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音修辞是汉语修辞的重要内容。汉语人名作为一种袖珍型的语言文字作品和具有人物个体指称功能的专有名词,其语音修辞灵活多样。本文仅就双声、叠韵、复叠,衬字、摹声,谐音、切脚辞格,从三方面论述人名的语音修辞:一是人名语音的叠用,即声韵的叠用与音节的叠用,是以声母、韵母或音节的叠用来美饰人名的语音;二是人名语音的衬拟,即音节的衬饰与声音的仿拟,是以语助、拟声的词音来美饰人名的语音;三是人名语音的谐趣,即音义的离合与字音的拆并,是以字音造成人名暗寓的谐趣。并列举人名,说明以上各辞格的修辞功能、历史演变和使用情况,重点分析应用极其广泛的复叠、谐音两种辞格的各自类型。据以展示汉语语音修辞在汉语人名这一特定语境中的一些应用方式和变异特征。
  
  一、人名语音的叠用
  
  (一)声韵的叠用
  指人名中声音和韵母的复叠,即双声、叠韵。如果说名字的音节之间,不同声母、不同韵母的搭配具有变化的参差美,双声、叠韵则具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和谐美。
  古代很早就有双声、叠韵人名。“古人的名字,颇多双声叠韵,如宋殇公,齐管仲名夷吾,晋公子奚齐,秦二世胡亥,都为双声,周乐官有伶州鸠,孔子适卫时的居停主人为颜仇由,晋大夫有知徐吾、陈须无,鲁有叔孙州仇,秦有太子扶苏,都为叠韵。这不是偶然暗合,而为古人命名为求音节响亮,不期然而双声,而叠韵,创造了这种名字美读的成绩。”[1]随着魏晋以来音韵学的发达,人们更自觉地用双声、叠韵来美饰人名。
  古代有音对的双声、叠韵,即字、名所用之字的声母或韵母相同、相近,如汉有范滂字孟博,博和滂是双声音对,同时二字又是义对,均有大义;汉有张良字子房,良与房是叠韵音对。
  以双声命名:单姓单名双声,如春秋有齐国大夫晏婴、离娄,吴国有刺杀吴王僚的壮士专诸,西汉有李陵、东汉有耿恭,现代有彭湃、程潜、杨勇(现代人名据现代语音,下同);双名双声,春秋有师黎来、提弥明、士弥牟、寿于姚、澹台灭明,现代有孔祥熙、许寿裳、王树声;单姓与双名上字双声,现代有瞿秋白、于右任、冼星海。以叠韵命名:单姓单名韵叠,如传说中的皋陶,战国齐将匡章,西汉的苏武,新莽时的王匡,东汉的廉范、袁安,三国时的曹操,南朝宋诗人鲍照,清代学者阮元,现代有丁玲、崔嵬、张强;双名叠韵,现代有陈延年、闻家骅、戴传贤;单姓与双名上字叠韵,现代有沈恩孚、关山月、赵超构。又有三字双声、三字叠韵,如现代有张治中、潘汉年。还有双声兼叠韵,如汉代有田千秋,千秋双声,田千叠韵;今有《汉语大辞典》工作委员会委员谭天,既是双声又是韵母相近的叠韵。又如原上海作协副主席罗洛、钢琴演奏家郎朗、重庆师范学院研究员史式、女歌唱家韦唯、女作曲家雷蕾、北京电视台女主持人卢璐等姓名,作曲家李黎夫、中央电视台女主持人肖晓琳等姓名的前两字,原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阎红彦、学者余秋雨、电影编剧颜一烟等姓名的前后两字,均为双声兼声调不同的音近叠韵。
  
  (二)音节的叠用
  从字形上,可分为同字复叠和异字复叠。还可从结构上,分为名或单姓单名复叠;从语音上,分为音同或音近复叠;从位置上,分为连接或间隔复叠;等等。同字复叠有多种形式。
  其一,名同字复叠,即修辞学、训诂学所称的“叠字”“重言”。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复叠,也是复叠命名的最重要方式。其主要特点:叠字的形、义相同,后一字在普通话中一般读轻声;意义单纯,只是同一单音节语素或词的重叠,其主要作用就是突出人名的节奏感、音韵美;可以是名词、动词等,但以形容词居多,形容词的重叠,属摹状辞格,均以音节的叠用描摹事物的状态,不仅呈现节奏美,而且使内涵隽永、语义深化,如“聪聪”是特别聪明,“皎皎”是十分皎洁,“莹莹”是极为光亮透明;给人以生动活泼、亲切可爱的语感,能寄托一种亲昵爱怜的情感,是父母传递对孩子爱心的最直接方式,因此为人们所喜欢。
  叠字名能产性极高,人名中的用字大都能重叠,且方法简便,因此应用极为广泛。叠字主要用于小名,而且可能最初就用于小名。年代较早的,如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小名奴奴。如今普遍地用于小名。其方法:一是重叠单名作小名,如刘少奇之子刘涛、刘源,小名涛涛、源源;或重叠双名的后一个字为小名,如陶铸之女陶斯亮,小名亮亮;也有重叠双名第一个字的。二是在大名之外另起小名,如刘少奇之子刘允真,小名丁丁。不过,上声字一般不重叠,如“陈雨”“张礼”,通常不说“雨雨”“礼礼”,而说成“小雨”“小礼”。
  其次用于女性人名。最初多为艺名,主要在歌伎、舞伎、妾侍中使用。如唐代有天宝年间贵妾盈盈,大历年间金吾将军韦青之歌妓张红红,诗人元稹妾莺莺,才人薛琼琼,燕燕、翰翰、盼盼、好好、妁妁、爱爱、惜惜、赛赛;宋代有名妓苏小小、李师师;明末清初有吴三桂妾陈圆圆。这种命名方法也深入民间,以至女性叠字名比比皆是。
  叠字名还用于男性人名。如唐代有优人罗黑黑、纪孩孩,元末红巾军刘福通的将领李善善;现在男性起叠字名的也常见,如电影导演田壮壮,作家任溶溶,诗人艾青之子、自由艺术家艾未未。
  叠字名具有俚俗性,但也不乏雅名。如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泱泱,泱泱,形容水深广貌,语出《诗·小雅·瞻彼洛矣》“赡彼洛矣,维水泱泱”,又有广阔无际、气势宏大等义;北京一位女中学生何田田,语出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又如杨霏霏,其名既有语出《诗·邶风·北风》的“北风其喈,雨雪其霏”之意,又连姓成文而有春日杨花纷飞之意。田葱葱,取田野草木苍翠茂盛之意。
  其二,单姓单名同字复叠。与前一种复叠区别不大,但能产性低,作为正名,后一字读本音,但在非正式场合可变读轻声。用于正名,如知名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女教授陈陈,2007年在法国引发司法纠纷的中国留学生李李。多用于笔名,如(左为原名,右为笔名,下同):叶宗源—叶叶,安琦—安安,管运龙—管管,穆中南—穆穆,钟望阳—苏苏。[2]又如女作家赵赵、《中国大学生》杂志编辑陶陶。此类笔名有的还成为正式用名,如原全国侨联副主席方方,原名方思琼;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林林,原名林仰山。
  其三,间隔同字复叠。这种命名方法颇具艺术特色:在语音上,起伏变化,隔字押韵,节奏鲜明,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在语序上,正读、倒读完全一样,构成回文的意趣;在语义上,以姓生名,可以丰富感情,强化语意。此类复叠可以在叠字之间自由地加字,因此具有广阔的使用天地。例如,原广西艺术学院院长、被誉为“古有石涛,今有太阳”的画家阳太阳,以姓加辞为名,同一字形、同一音节、同一语义间隔反复,形、音、义兼美,短短三字,犹如一首气势磅礴、蕴意无穷的太阳颂歌,平中见奇而富有诗意。又如章士钊笔名黄中黄,语言学家石安石,原张家口市委书记田震田,作家刘灿波、李浅野均有笔名鸥外鸥。
  其四,单姓与双名同字复叠。如清代学者杭世骏,归隐杭州,特制一游舫,于是自名为杭杭杭,三个“杭”分别代表杭州、其本人和方舟(《诗》有“一苇杭之”),合言之,即杭州杭某之杭(船)。旧时代北京天桥一位著名杂技艺人取艺名飞飞飞。《中国儿童报》某编辑署名方方方。《中国人名的研究》一书的作者介绍,他的一位女友的父亲、母亲,姓名分别为俞俞俞、苏苏苏。[1]224他把这类人名归入“怪名”一类。三字复叠不合乎汉语以双音节为基本节奏的规律,近乎文字游戏,念起来颇为拗口,听起来像打
  磕巴,一般没有做正式人名的。
  与同字复叠不同,异字复叠具有音同而形、义不同的情趣。汉字中音同的字很多,因此这种命名方法的产能性也相当高。异字复叠也有多种形式。
  其一,双名异字复叠,如女作家张辛欣、女演员傅莉丽、球星王治郅。
  其二,单姓与单名异字复叠,如中共早期革命家熊雄、物理学家戈革、雷锋文献资料收藏家石矢、“羽坛王子”杨阳、又如以下笔名:刘其庚、刘铁华—刘流,刘新民—辛心,周桂笙—辛欣。[2]这类人名又常有字形相近的,如作家刘心武笔名刘浏、女子速滑运动员杨扬、台湾影星方芳。
  其三,间隔异字复叠,如原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中国文学史专家严家炎、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前会长袁晓园。
  
  二、人名语音的衬拟
  
  (一)音节的衬饰
  指衬字,即以古代汉语的语助衬饰人名,主要起调整音节、美饰语音的作用。语助,主要是语气词,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语气助词、语气副词,另有古代汉语盛行而现代汉语所没有的发声词。语助虽无实义,却可增强节奏感,使人名在语音上更活泼、优美,在结构上富于变化,并由于用的是书面语中承传至今的古代汉语之词,还可增添人名的典雅色彩。这就从总体上提高了名字的语言表现力和区别功能。例如,明代人马之骏、马之骥,现代作家林之夏、江之水,衬一“之”字,就使这些人名大为增色,给人以跌宕的美感和隽永的情味。
  古代颇多姓名中间加一“不”字。春秋战国时鲁有宓不齐、晋有韩不信、魏有乘不仁、秦有吕不韦,汉代有直不疑、程不识、文不识;现代有书画家赵不仁字不忍。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二十二《春秋名字解沽》:“鲁宓不齐,不,语词,不齐,齐也。”其中的“不”为发声,只作衬饰,无义,今人多误为否定副词。
  自古至今,“之”是人名中最常用衬字。如春秋有孟之反、烛之武、佚之狐,唐代有王之涣、北齐有颜之推、清代有张之洞,东晋有王羲之、南朝有祖冲之、唐代有杜牧字牧之;现代有李之龙、宋之光、卞之琳,胡愈之、刘复之、朱穆之。
  此类衬字还有斯、惟、其、乃、也、亦、乎等。如宋代有李夔字斯和,明代王铎字觉斯、马骑字宛斯,现代有文化名人傅斯年、作家谷斯范、翻译家董秋斯;明代有胡惟庸、冯惟讷、冯惟敏,民国时期有内务总长胡惟德,今有《资本论》专家王惟中;民主革命家陈其美、原外交部长钱其琛、红学家冯其庸;“七君子”之一章乃器、作家冯乃超、表演艺术家金乃千;电影导演顾也鲁,作家胡也频、萧也牧;革命家罗亦农、作家冯亦代、国学家郑亦同;原农业部长林乎加。
  还有单以衬饰之辞取名取字的。如宋有林亦之,清有黄宗会字之者;今有电影演员程之,作家邢国柱笔名邢也,女歌唱家张也。
  
  (二)声音的仿拟
  即摹状辞格中的摹声。摹声命名所用的拟声词,既模仿物体的发声,又读音洪亮或清亮而音色优美,绝无哑仄的音节,给人真切生动、如闻其声、悦耳动听的语感。
  东汉文学家蔡邕字伯喈,名、字本《诗·大雅·卷阿》“雝雝喈喈”之语。邕同雝,为众鸟和鸣声。南朝陈文学家阴铿字子坚,“铿”形容金属、玉石等发出的洪亮声。明代有南镗字彦声、汪镗字振宗、万镗字仕鸣、孙镗字振远,“镗”形容击鼓声,均取自《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句。鲁迅有笔名康郁,谐“杭育”,是“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时”呼喊的“杭育杭育”声。[3]作家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丁玲”是其笔名,形容玉石、金属碰击的清脆悦耳之声。其另一笔名“珰瑯”,也是拟声,正好与“丁玲”合成“丁玲(零)珰瑯”一语,为金属等物的连续撞击声。人文学者丁东,其义同“丁冬”“叮咚”,形容金属、玉石等撞击或水滴落下之声。语言学家徐通锵,其名使人如闻响亮有力而富有节奏的通锵之声。
  摹声命名大都传达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并具有历史承传性的特定意义,如经济学家汪丁丁,丁丁为伐木之声,语出《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嚶嘤。”《毛诗序》:“《伐木》,燕朋友旧故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该诗是一首贵族宴会亲友的乐歌,充满快乐和睦之情。“丁丁”二字,虽只为伐木之声,却蕴涵《伐木》全篇的诗意。又如翻译家查良铮、中央电视台女主持人王铮,以及徐树铮、刘铁铮、李鸣铮、李铁铮等人名,铮为金属、玉石等物撞击所发出的响亮声,既形容声音之美,也比喻声名显赫、才华出众或言词刚劲有力,且多比喻坚贞、坚强,如今语仍有铮铮铁骨、铮铮铁汉等,因此常用于人名。有些摹声命名的寓意,则具有新时代的气息,如一对年轻夫妇,以影片《音乐之声》中的歌曲《铃儿响叮当》,为自己的双胞胎儿子分别取小名叮叮、当当,希望他们像清脆动听的银铃儿和这首活泼欢乐的歌曲一般快活可爱。
  
  三、人名语音的谐趣
  
  (一)音义的离合
  即谐音,是利用汉字之间音同、音近而义异的关系,用甲字表达乙字的语义。谐音是一种历史悠久、应用广泛且极富民俗特色的语用手段。先秦散文中的同音假借虽然还不是修辞意义的谐音,却已见谐音的端倪,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的诗句、俗称俏皮话的歇后语、灯谜等制艺游戏、五光十色的广告用语等,都是谐音的用武之地。谐音作为命名方法的主要特点:一是暗寓功能的趣味性,即兼有显露于字面的表层义和寄寓于字音的隐含义,而要明了作为语义重心的后者,则须经过谐音的联想,这就造成一语双关、意在言外的含蓄性和趣味性;二是极其广泛的适用性,由于汉字表单音节语素的特点,且一音多字,所以汉字中有大量音同、音近的字,现代汉语有通用字6763个,而普通话只有417个音节(不计声调),字多音节少,平均每个音节就有16.22个同音的通用字,另有远远多于同音字的近音字,谐音可用之字俯拾皆是,而且使用简便,只要稍加点化,就能左右逢源,妙笔生花。
  人名中一字谐音最多,二字谐音较少,三字谐音很少用于正式人名。其中单姓谐音不仅用得较多,而且大都连姓成文,如革命家彭湃、革命家滕代远之子滕飞、《裸体艺术论》作者陈醉、亚洲(香港)小姐竞赛冠军利智(立志)、历史学家胡如雷、电影导演吴子牛、歌唱家佟铁鑫。
  人名谐音,多为取字谐音,如唐代有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飞是“非”的谐音,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周文王“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果然于渭水得姜太公,遂立为师而兴周室的典故;元代有于文传字寿道,字取韩愈《师说》“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文意,而以“寿”代“授”。也有取名谐音,如北魏宋弁字义和,弁为“卞”的同音假借,名、字取意于卞和献玉而楚王不知宝的典故;还有连姓成文的以姓谐音,如南明大臣何腾蛟,被康熙褒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
  明末清初人名谐音盛行,一般用于取字、号而不用于取名,这是因为当时的人把人名看得很重,认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思想的禁锢不会使他们把带有游戏色彩的谐音用于人名。其谐音方式:一是音对谐音,如清代有危龙光字二为,危、为系音对;陈凤翔字竹香,香、翔系音对;郑译字正义,郑译、正义系音对兼义对。二是取字、取号谐音,如清代著名棋手周嘉锡字懒予,取《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之意,将“览”“余”谐音作“懒予”;明末黄州杜退之,号蜕斯。三是改字、改号谐音,如清代有赵翼字云菘,改字耘松;李必恒字北岳,改字百药;陈梓,号古民,又号古铭、菰缗。
  谐音命名具有以新代旧、另有寄托的变义功能,即有些人名与原名有谐音的关联,而单看本身则无谐音的迹象,如上面三位人物的改字、改号谐音,又如清代符涵光字符孟、张彪字越千、王瑛字紫诠,当其年壮,名字都有超达飞腾的气概,但后来符孟不乐仕进,改字凫盟,表示乐与鸥、凫结为盟友了。越千也灰心考试上进,改字月阡,在月下的阡陌散散心也自足了。王瑛罢职闲游,改名婴,磋叹为世网所缠绕。皆音同体别,又是另一种寄托了。[1]112—113现代有革命家董必武,名是其原号“壁伍”的谐音;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名是原名“象谦”的谐音;张太雷,原名张曾让,是取小名“泰来”的谐音:均谐音改名而另有寄托。
  谐音命名具有雅化功能。如作家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以谐音改今名。广东人的名字,常用“亚”字,粤语阿、亚同音,小名叫“阿某”,长大后就改为“亚某”,这与我国许多地区将人名中的“小”为“晓”的情况类似,也是一种雅化。被称为词坛女杰的吕碧珠,原名贤锡。她5岁时,一日随父亲散步园中,父亲信口说出“春风吹杨柳”,她随口应以“秋雨打梧桐”,父亲连连称奇,即兴给她取字“圣因(婴)”。“杨弋”一名,以弋谐一,意指唯一、起始、第一。这两例都是为避免直白浅露而谐音,是一种更广泛意义的雅化。
  谐音笔名,大都具有一般笔名追求艺术性的美化功能,如:何孝达—陶最,张继高—吴心柳,李健吾—石习之。[2]不少谐音笔名另有其他功能。具有变义功能,如:童天鉴—田间,赵文节—闻捷,陈光美一陈荒煤,赵树礼—赵树理。[2]具有不暴露身份的隐匿功能,如鲁迅笔名旅隼,意为“行旅之隼”,又谐音而暗藏“鲁迅”一名。具有与文章内容相应的配合功能,如鲁迅的一些笔名:杜斐谐“土匪”,葛何德、董季何借谐音自称“堂·吉诃德”,封余、唐丰瑜、丰瑜、丰之余借谐音自称“封建余孽”,洛文、隋洛文、洛、乐贲(fén)、乐雯、乐文借谐音自称“堕落文人”,都是鲁迅将对方对他的攻击之辞,化为他对对方的回敬;士繇、韦士繇,抨击当政者标榜的“自由”实为压迫言论的“伪自由”;史贲(bì),讽刺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胡适。这些笔名多用于内容与之相关的杂文。[3]274
  谐音艺名,特别注重适应大众审美心理的美化功能。如上世纪30年代女影星胡瑞华,以“胡”姓的谐音,取艺名胡蝶;同时期被誉为“金嗓子”的女影星周璇, 原名周小红,以其所唱爱国歌曲《民族之光》“与敌人周旋于沙场”一句中“周旋”之“旋”谐“美玉”之“璇”,取艺名“周璇”,而不直接以“周旋”取名。这两位影星的艺名,都是典型的合乎大众审美情趣和具有影艺特色的佳名。
  谐音化名,如毛泽东转战陕北时化名李德胜,即“离得胜”的谐音;毛泽东次女李讷在“文革”中化名萧力,即“小李”的谐音。
  作品人物的谐音取名,主要根据作品内容需要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思想、爱憎感情以及作品的社会环境,人物的命运、性格、德行。文学家曹雪芹是为作品人物谐音取名的高手。在《红楼梦》中,甄士隐谐“真事隐”;贾化,字时飞,号雨村,胡州人,依次谐“假话”“实非”“假语存”“胡诌”,贾雨村,又谐“假语村(言)”;贾政谐“假正(经)”,贾赦谐“贾色”(好色);贾宝玉谐“假宝玉”,甄宝玉谐“真宝玉”;宝钗姓薛,谐“雪”而会“冷”意;甄英莲谐“真应怜”,后改名香菱,谐“相怜”;霍启谐“祸起”,娇杏谐“侥幸”;王仁、傅试、詹光、单聘仁、卜固修、卜世仁,分别谐“忘仁”“附势”“沾光”“善骗人”“不顾羞”“不是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名的上字,既是对四人命运的惋伤,也寄寓了作者认为生活“原应叹息”的无奈。又如电视剧《新星》中仗势欺人的村干部潘苟世谐“潘狗势”;《女大学生宿舍》中有在箩筐里长大的匡筐,在糖水中泡大的辛甘(心肝),抛弃旧家攀高枝的裘莉(求利)。
  
  (二)字音的拆并
  根据汉语音节分为声母、韵母的结构特点,将一个字拆读为两个字,而这两个字拼读即原字的读音或接近原来的读音。这种修辞方法,以字音为媒介,用两个字来隐含一个字,是民间隐语的一种形式,叫做切口;陈望道先生称之为切脚语或切脚字。[4]153它运用的是反切原理,但对音韵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切脚命名,与谐音命名类似,也具有暗寓功能的含蓄性和趣味性。
  古人用这种方法起名的,如三国蜀汉有周舒字叔布,叔与舒双声,布与舒叠韵(“叔”为平声,“布”为去声),叔布即舒的切脚。现代用这一方法取字的,如唐兰字立厂(ān),“立厂”是“兰”的切脚,“立”的声母与“厂”的韵母、声调(“厂”为阴平,“兰”为阳平,同属平声)相拼,即合为“兰”的读音。王力字了一,将“力”拆读后,分别用“了”“一”(“一”“力”均为入声)表示,“了”“一”相拼,又可还原为“力”。这两位语言学家均以名之切脚取字。作家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瑞轩。他从事翻译工作时取笔名沈端先,在发表剧本《赛金花》时,又将其中“先”的字音离析成“夏衍”(取“衍”的音节;“衍”有上声、平声两读,“先”为平声)这一笔名。这是借原笔名字音的拆读另取笔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其名为刘伯承将军所起,是将其小名“胖子”的“胖”字拆读后,起名“朴方”(“方”取“胖”的韵母,未取声调),寓“朴实方正”之意。这是以小名音节的拆读取正名。民国时期与叶浅予合作连续漫画《王先生外传》的画家孙之儁,在抗战胜利后取笔名付基,取音于“反蒋”的声母。这是拆读两字的音节而只
  取其半以寓影射之意而取笔名。
  
  参考文献
  [1]萧遥天《中国人名的研究》,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1987
  [2]苗士心《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
  [3]李允经《鲁迅笔名索解》,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通讯地址:100081人民教育出版社审读室)
其他文献
贪财、骄傲、愤怒、妒忌、饕餮、懒散、情欲,这是基督教教义中有关人类原始恶性的七大类型,俗称“七宗罪”。对于球迷而言,足球就是生活的一面镜子,那些在绿茵场上奔走的各式人物,同样会有属于他们独特的“七宗罪”。从这期开始,“射门”将为大家翻译来自英国《卫报》的文章——《足球七宗罪》。因为篇幅所限,文章将分为上下两期,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贪财”、“骄傲”、“愤怒”和“懒散”的内容,“饕餮”、“懒散”和“情
可以这么说,刚和丈夫离婚,娜就后悔了。  娜是个美丽而又要强的女人,在公司里也是个精明能干的部门主管,为了本部门的业绩能评上第一,她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加点,自然是冷落了丈夫。开始丈夫还没什么,时间久了,丈夫似乎变得不大乐意了。以前娜回家晚了,他还会嘘寒问暖、端茶热饭的,但如今,娜晚上一回到家,丈夫往往自己先睡了。夫妻之间的感情交流,就这么慢慢地冷了下来。  不到两年,丈夫提出离婚。娜一直恼怒他不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