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PICC导管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行PICC导管的新生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机 构】
:
214000,江苏省无锡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PICC导管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行PICC导管的新生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临床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对患儿PICC置管前、中、后采用舒适护理干预.分别对两组患儿的一次置管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和堵管率进行比较,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病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的非计划拔管率和堵塞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在置管后静脉炎、穿刺点感染和水肿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新生儿PICC置管前、中、后采取全面的舒适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同时降低患儿的非计划拔管率、堵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高效的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其他文献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生发展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真菌可促进Th2炎症反应,是哮喘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加重哮喘的具体机制目前尚未明确.iNKT细胞已被证实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且最新研究发现,某些真菌的脂质抗原能够以CD1d分子限制性地激活iNKT细胞.因此,iNKT细胞作为免疫调节细胞,在真菌加重哮喘的免疫机制中是否起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本文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机械通气下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院新生儿科转运小组的8名护理人员进行随机抽号分组,单号为研究组进行预见性护理,双号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
COPD在人群中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它的发生和进展与全身系统性炎症、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氧化/抗氧化失衡有关,急性加重则与感染关系密切.近年来,研究者在COPD患者中筛选出分子标记物,为控制COPD患者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和感染提供早期监测和诊疗的手段,从而对控制COPD的进展,降低病死率意义重大。
目的探讨肝胆手术后发生胆漏的相关因素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肝胆手术后胆漏患者16例,将其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9例和非手术治疗组7例,探讨发生胆漏的相关因素和治疗方法。结果手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非手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7.14%,手术治疗组高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肝胆手术后出现胆漏与手术操作、手术方式、切口变异有关。结论肝胆手术后胆漏的出
COPD相关肺动脉高压(PH)的发生发展与肺部组织慢性炎症密切相关,在COPD相关PH的肺血管收缩及重塑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起重要作用.PAF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内源性磷脂类炎症介质,能够活化血小板及其他炎症细胞.PAF的主要降解酶是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其通过水解PAF及相关的氧化磷脂在炎症反应中发挥调节作用.本文就PAF、PAF-AH在COPD相关PH中的作用作
该文对旋毛虫病在俄罗斯及部分东欧国家(波兰、斯洛伐克等)的地理分布、流行状况与趋势、感染来源及致病虫种等进行了综述。
血管活性肠肽(VIP)是心肺系统最丰富的肽类物质之一,具有强大的抗炎、肺血管与气道舒张作用,以及免疫调节、调节气道分泌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可减缓COPD相关肺动脉高压(PH)的进展.然而,由于其血浆半衰期较短,给药途径困难,故临床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现阶段VIP对COPD相关PH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 分析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该院接受妇科肿瘤手术治疗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设为血栓组,另选
文章分析了中间站调车作业特点及中间站调车作业中惯性违章问题,指出了中间站因穿越正线调车而产生的弊端,提出了减少穿越正线调车和确保穿越正线调车作业安全的措施,最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