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刚下课,红领巾管理员李涛(化名)就跑来向我汇报:“王伟(化名)又不戴红领巾了。”
我一听顿时感到头都大了,怎么又是他?说起王伟,他可谓是班级中的一位重量级人物了,天资聪颖,好胜心强;有着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在学习上、工作上绝对是优秀学生。但他又很自傲,常常不把同学放在眼里,甚至以强欺弱,为此每次班干部选举、民主推选等活动,他的支持率总是很低。
就拿戴红领巾这件事来说,他经常不戴,红领巾常常成为他的兜中物、手中玩具。我为此找他谈了好几次话,但没什么效果。
我心里嘀咕着,这点小事怎么那么难?我让李涛把王伟叫到办公室来。不一会儿,只见他满头大汗地进来,微笑地看着我——他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一张笑脸,好事坏事都笑着面对,这为处理事情增加了难度!我也不说话,两眼足足盯了他十秒钟。他被我看得很不自在,故意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以掩饰心里的不安。
“上体育课了?”我冲着他淡淡一笑。
“嗯!”他点点头。
“知道为什么来吗?”
“没戴红领巾。”他回答得很干脆。
“没事,待会儿你去吃点心,如果被小干事扣分,我负责!”
“真的?”他有点不敢相信。
“姚老师什么时候说话不算话了?”我故意拉长了声音说。看得出他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因为这一次谈话完全出乎意料——他可以轻松地走出办公室了。其实,当我看到他满头大汗的样子时,就已经决定不再多说了。试想,这时让他把红领巾戴在脖子上,不是会弄脏红领巾吗?
第二天早晨,班级收到了一张《扣分通知单》。上面写着:“六C班学生王伟因没戴红领巾被扣1分,请配合教育。”我的心从来没有像这次收到扣分通知单那样平静过——这是预料中的事。为了红领巾、为了孩子、为了我的承诺,我甘愿收到这张令每一个班主任都心痛的扣分通知单。
把他叫到办公室,我扬了扬手中的扣分单笑笑说:“王伟,如愿以偿了!班级扣分了。”
这次他没了笑脸,搔了搔头,有些不好意思,低下头嘟哝着:“后来我戴了,怎么他们还是给我扣分了!”
“没事,我们不是说好这次我负责吗?”我说。
这一周平静地过去了。尽管余下的几天里我们班再也没有被扣过分,但却因为这1分使我们失去了优胜中队的资格。
新的一周开始了。周一的晨会后,我来到教室讲起上周优胜中队的评比情况时,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多好的一次机会啊!然而它却在我们那么多双期盼的眼睛中失去了,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做好每一个细节。”说话的时候,我用余光注意着王伟,只见他一脸愧疚,慢慢低下了头。
之后,我没有再找他谈话,因为我知道他是个聪明的学生,一定能领悟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用意。我也相信,他一定会因为这事而感到愧疚。果然,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因为没戴红领巾而让班级扣分了。
【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并不是教师单方面地往学生的大脑中灌注“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他旗帜鲜明地提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给学生留一份愧疚之心,能激励学生自省,从而在心灵的震撼中找到人性之美,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荀子曰:“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对于案例中王伟的转变,主要源自于他心中有愧!他有愧于老师对他的宽容;有愧于班级,使班级扣了分;有愧于同学,给同学带来失望。感到愧疚后,他必定会用实际行动来弥补。通过这件事,我也终于明白:留一份愧疚给学生,教育效果也许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嵊州市育英小学 浙江绍兴312400)
责任编辑毛伟娜
刚下课,红领巾管理员李涛(化名)就跑来向我汇报:“王伟(化名)又不戴红领巾了。”
我一听顿时感到头都大了,怎么又是他?说起王伟,他可谓是班级中的一位重量级人物了,天资聪颖,好胜心强;有着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在学习上、工作上绝对是优秀学生。但他又很自傲,常常不把同学放在眼里,甚至以强欺弱,为此每次班干部选举、民主推选等活动,他的支持率总是很低。
就拿戴红领巾这件事来说,他经常不戴,红领巾常常成为他的兜中物、手中玩具。我为此找他谈了好几次话,但没什么效果。
我心里嘀咕着,这点小事怎么那么难?我让李涛把王伟叫到办公室来。不一会儿,只见他满头大汗地进来,微笑地看着我——他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一张笑脸,好事坏事都笑着面对,这为处理事情增加了难度!我也不说话,两眼足足盯了他十秒钟。他被我看得很不自在,故意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以掩饰心里的不安。
“上体育课了?”我冲着他淡淡一笑。
“嗯!”他点点头。
“知道为什么来吗?”
“没戴红领巾。”他回答得很干脆。
“没事,待会儿你去吃点心,如果被小干事扣分,我负责!”
“真的?”他有点不敢相信。
“姚老师什么时候说话不算话了?”我故意拉长了声音说。看得出他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因为这一次谈话完全出乎意料——他可以轻松地走出办公室了。其实,当我看到他满头大汗的样子时,就已经决定不再多说了。试想,这时让他把红领巾戴在脖子上,不是会弄脏红领巾吗?
第二天早晨,班级收到了一张《扣分通知单》。上面写着:“六C班学生王伟因没戴红领巾被扣1分,请配合教育。”我的心从来没有像这次收到扣分通知单那样平静过——这是预料中的事。为了红领巾、为了孩子、为了我的承诺,我甘愿收到这张令每一个班主任都心痛的扣分通知单。
把他叫到办公室,我扬了扬手中的扣分单笑笑说:“王伟,如愿以偿了!班级扣分了。”
这次他没了笑脸,搔了搔头,有些不好意思,低下头嘟哝着:“后来我戴了,怎么他们还是给我扣分了!”
“没事,我们不是说好这次我负责吗?”我说。
这一周平静地过去了。尽管余下的几天里我们班再也没有被扣过分,但却因为这1分使我们失去了优胜中队的资格。
新的一周开始了。周一的晨会后,我来到教室讲起上周优胜中队的评比情况时,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多好的一次机会啊!然而它却在我们那么多双期盼的眼睛中失去了,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做好每一个细节。”说话的时候,我用余光注意着王伟,只见他一脸愧疚,慢慢低下了头。
之后,我没有再找他谈话,因为我知道他是个聪明的学生,一定能领悟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用意。我也相信,他一定会因为这事而感到愧疚。果然,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因为没戴红领巾而让班级扣分了。
【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并不是教师单方面地往学生的大脑中灌注“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他旗帜鲜明地提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给学生留一份愧疚之心,能激励学生自省,从而在心灵的震撼中找到人性之美,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荀子曰:“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对于案例中王伟的转变,主要源自于他心中有愧!他有愧于老师对他的宽容;有愧于班级,使班级扣了分;有愧于同学,给同学带来失望。感到愧疚后,他必定会用实际行动来弥补。通过这件事,我也终于明白:留一份愧疚给学生,教育效果也许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嵊州市育英小学 浙江绍兴312400)
责任编辑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