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语言文化比较之爱意表达

来源 :校园英语·月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gui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花样年华》和《廊桥遗梦》,各自作为中西方描写陌生男女爱情故事的代表作,在引人入胜的情节叙事中,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青年人们表达爱意的不同方式。本文旨在探究两者台词比对中体现出的不同中西方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高语境;爱情观;审美视角
  【作者简介】张星瑶(1996- ),女,汉族,河北蔚县人,商务英语本科在读,西南财经大学。
  《花样年华》和《廊桥遗梦》两部电影,各自作为中西方描写陌生男女爱情故事的代表作,因其成熟的叙事手法,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技巧运用,值得我们在进行语言文化比较时作为例子来剖析。下文将以部分台词及人物表现为例,剖析中外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一、初次表达自我
  在《花样年华》的主角苏丽珍和周慕云第一次真正互表心迹时,巧妙又含义颇深的对话引人会心一笑:
  “你的皮包款式很特别,不知道哪里能买的到?我想买一个送给我太太。”
  “那个皮包是我先生在外地工作时买给我的,他说香港买不到的。对了,你的领带哪里买的?”
  “我也不知道,全是我太太给我买的。”
  “是吗?其实我先生也有一条领带和你的一模一样,是他老板买给他的。”
  “我太太也有个皮包和你的一模一样。”
  “我知道,我见过。你想说什么?”
  “我还以为只有我一个人知道。”
  虽然两人都早已相生爱意,但即使在私下约见的咖啡店里,也没有直白的说出“我喜欢你很久了”之类的话语。相反,二人的对话用皮包和领带这两样具有强烈性别特征又有一定私人性的物品开头。佯装是为自己的家人买,却实际表明了对对方的关注和赞美。正有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妙处。在了解了对方的心意过后,一句“我还以为只有我知道”透露出了惺惺相惜的感动和依恋。而若将这样的对话放在普通的同事谈天间,简单地理解为拉近关系,似乎也并无不当。这正从侧面体现除了中国高语境的文化特点。当一名女性与你并非很熟,却愿意单独赴约时,至少能说明她对你的一定好感。
  相比之下,《廊桥》的倾诉就开门见山了很多。
  “But?”
  “Well,it is not what I dreamed of as a girl.”
  “Yea. I scribbled something down the other day. I often do that when l am on the road. It goes like this,the old dreams or good dreams, they didn’t work out, but l had them. I don’t know what all that means, just thought it might be used someday. Well, anyway I think I kind of know how you feel.”
  佛朗西斯卡和罗伯特相识没多久,在将短短的赞美和不得已的安贫乐道表露出来之后,女主继而很快表露了自己的心声。面对一个陌生人,女主用了“clean”一词描述自己的丈夫,发觉不妥后又急忙用“hard worker”“honest”这样看似褒义却略显枯燥的词去补充,最后还是用“but”引出了自己不愿少女时代的梦想陨落的真实想法。作为旁观者,我们不难从言辞中看出女主的不甘寂寞。相对于苏丽珍从来都是的那一句“我先生出差去了”,佛朗西斯卡显然更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
  二、交流中的反馈
  在苏丽珍和周慕云的感情逐渐升温时,发生了一件暖心的小事情。女主得知男主想吃芝麻糊,便特地为他煮了。男主得知后,说了一句“说起来真巧”,女主也只是淡淡的回应“是吗?真巧”。从举案齐眉到相敬如宾,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感谢和感动更多的是记在心里,再给予实质性的报答。能记得对方的生日并给予祝贺,似乎要比在自己生日收到祝贺时大加溢美之词更实在的多。而在《廊桥》中,直白炽热的倾诉,却不胜枚举。“I’m coming to you as you coming to me for so long. Although we haven’t know each other before the date.”,“This kind of certainty comes once in a lifetime.”,“Seems right now, that all I have done in my life was making my way here to you.”...
  中西在接收到对方情绪后反馈方式的不同,在其它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以我们常引用来表达爱意的林徽因先生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为例。诗中的意象正符合我们一向的审美: 用轻柔,美好的物品去比喻心上人,用委婉,隐约的形式去告白。而雪莱在他的诗《给玛丽》中,赞美了玛丽明朗的眼睛,甜美的歌喉,并发出感叹”你对于我,亲爱的,就像黄昏对于西方的星辰,就像日落对于圆满的月亮”,浩瀚的景色与炽热的情感交织相融。在这反馈方式的背后,其实正隐含着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刘莉在她的文章《浅论中美文化差异》中写到,西方人崇尚爱情,除了宗教中将“性欲”作为需要抑制的东西去约束外,人们对爱情通常是带着崇敬的心理去接受的。而在中国,大多数的人对爱情是一种复杂心理因素,需要又排斥,接受又逃避。这种矛盾的心态恰恰来自于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
  此外,仔细对比两部影片的语言并結合生活实际,你会发现,为了礼貌卑谦,我们总是习惯于将谈话的对方作为中心,以对方的需求作为切入。发表言论时,也常爱用“我们”以期望拉近与对方的距离。而在英语中,许多的句子都是以“I”开头,以个人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为中心。甚至当你并不确定对方的意见却用了“We”来阐述意见,会被看做自大和不礼貌的象征。同样的,我们看到《花样》这部设定在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的片子中,多次使用了“您”一词,尤其是在房东管家对丽珍,丽珍为老板转达消息等等情况下。但对于英语来说,“You”却足以表达两种意思。   三、留白艺术
  我们再来看看《花样》的最经典的台词: “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 这是男主和女主在已经互谙心事后,男主在离开前的最后的邀请。男主其实想表达的是,如果你愿意和我一起走,我一定会为你多买一张船票。只要你邁出一步,我就愿意抛弃一切。一个长情的邀请,虽然被分割成短短的句子,夹着假设,夹着猜测,夹着不敢有更大期望的语调,但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可以清晰地读懂这样的告白,女主也一样。这段爱情从开始到结束,看似没有过热烈的交融,却又是句句的长情。这句邀请,只有前提加问句,看似简单,却表达着周先生愿不顾流言蜚语与女主远走他乡的决心。影片的这一部分到此结束,我们甚至不知道女主说了什么,却已通过几秒的寂静和压抑的氛围猜出了结果。这也正符合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留白的手法。
  与之相比,《廊桥》中的分别时刻:
  “Who is us? Don’t throw us away. Maybe you feel in this way, maybe you don’t. Maybe it’s because you are in this house. Maybe tomorrow when they come back, you will feel in different way. Don’t you think it’s possible?”
  “I don’t know.”
  “Well, look, I’m gonna be here a few more days. We can talk it later. We don’t have to decide it right now. Maybe we will see each other and you will change your mind.”
  男女主对于是不顾一切地离开还是留下,进行了直截明了的沟通。罗伯特也不断用自己的努力尝试去说服佛朗西斯卡。虽然我们已经大致猜到了结局,但主人翁抉择家庭伦理与自由的矛盾心理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故事的情感渲染更上了一层楼。两部影片都有自己的可取之处,但若以我国传统审美视角来看,似乎语言简明凝练的《花样》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手法更夺人眼球。
  究其所以,语言的背后是文化。除去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固有习俗,我们几乎可以为各类表达找到它们的文化根源所在。几句台词的对比就去评价文化的不同难免有失偏颇,但希望能从这一点开始,我们能更注重从语言这一现象,探究其背后的文化不同。
  参考文献:
  [1]刘莉.浅论中美文化观的差异——以《花样年华和廊桥遗梦》为例[J].艺术广角,2011(23):175-176.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成为独立学院办校的必由之路。要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已有經验,又要考虑需求理论下的学生诉求、企业需求和校方要求于一体。这些需求究竟在英语专业口语课程中如何具体体现出来,涉及道对传统教学理念的颠覆和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需求分析;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史云林,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2018年湖北
一、引言  学科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全面推进教学的平台,也是学科教师汲取经验最亲密的专业团队。学科组建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目前不少学科组停留在上传下达、布置任务的浅层次工作状态,教研活动局限于听评课模式,教师专业成长缓慢,学科组功能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学科心育能力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创造潜能、增进心理健康的能力。在英语
【摘要】各国有着特定的民族群体,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日积月累形成了独特的行为模式和语言习惯。英语习语的形成和使用折射了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区域思维模式。习语是文化的载体和语言的精华,人们常借用长期以来提炼出的习语表达观点和情感,因为习语结构简单,生动形象且短小精悍,带有浓厚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语习语需挖掘学习方式和习得手段。本文笔者旨在借助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构架对英语习语进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由中低年级注重听说能力慢慢过渡到中高年级注重阅读与写作能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英语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难发现,一个孩子的英语阅读量多,而且能“阅”之得法,她的英语成绩肯定不差,甚至可以通过“阅”之得法,不断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同时,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这四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理解方法与策略;英语学科
【摘要】 当今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不仅要注重语言技能的磨炼,还要注重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将“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在多模态的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教育的协同效应。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的主动性,对知识和价值观进行多方位思考、辨识,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德育观。  【关键词】多模态;课程思政;批判性思维  【作者简介】方校军(1991.10
【摘要】文章以英语教学为例,从生涯目标的确立、生涯素养的提升、生涯管理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提出高中学生生涯教育与英语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生涯规划教育;融合实践  【作者简介】周萍(1967.12-),女,汉族,四川宜宾珙县人,四川省珙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高级教师,大学英语,本科,高中英语教育教学。  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培养出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
【摘要】当下随着我国教育新政策的不断推进,目前对各高校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希望能够培养出英语能力过硬的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当前国家发展的大环境。各个高校应该牢牢抓住当下的机会,对大学英语的教学进行改革,力求为国家培养出英语人才,本文基于新时期背景下,对目前高校英语的教学进行简单的讨论。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英語;教学;新思考  【作者简介】徐铭悦,长春财经学院。  【基金项目
一、 研究背景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沃土。如今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活动层出不穷。但透过热闹的课堂表象,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学生课内的产出往往是浮于表面的理解,缺乏系统化深入性的指导。  通过笔者在北大附中多年实施原著阅读教学的经验发现,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困难集中在两类,阅读知识能力问题和阅读条件问题。一是学生缺乏阅读语言知识技能,对阅读题目停留在浅层的理解层面;又或是缺乏合适的阅读策略和
【摘要】翻转课堂其实就是将传统的学生课上被动学习知识、课下完成作业的模式转变为学生课下学习、课上练习巩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就是重新调整课内外的时间和学习重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院校;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李泽宇(1995.12-),女,汉族,河南许昌人,郑州理工职业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院校英语教学。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于人才的
【摘要】在初中英语课堂创设高效的互动教学氛围,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积极的思考,同时还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在建立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良好关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有利于沟通交流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教师要积极对学生问题进行解答,肯定学生的不同想法。同时,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利用英语进行互动,能够提高学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