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题开始实行全开卷考试,这使学生心理负担和学习负担都减轻了。在复习中应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教学相长,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下文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防止两个极端
开卷考试尽管已进行了三年,但有些老师和学生的观念还未转变,依旧是老师“读读、画画”,学生死记硬背,结果丰富的历史知识变成枯燥的历史包袱,学生的学习激情仅靠一个“考”字来维持;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天真地认为开卷考试简单得很,平时不用学,到考试时翻书抄答案就可以了。因此,要让学生对开卷考试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认真复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二、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指课本,纵然习题千变万化,但唯一不变的是课本与课标,其命题必然是“以本据本”,不能背离课标。因此复习最重要的就是看课本,用心读教材,反复读教材。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才不至于在面对扑朔迷离的选择题、材料题时感到茫然失措。
例1 1942年某位记者不可能做出的战地报道是(
)
A 中国百团大战如火如荼
B 美、日在太平洋地区激烈争夺
C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D 斯大林格勒战役激战犹酣
例2 云南省昆明近郊某农民分得田地三亩六分,这一史实应发生于(
)
A 土地革命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D 建国初期
像以上两道选择题,如果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要想做对不容易。例l涉及四个知识点,分布在两本书、三课内容之中,如果单凭查书,就费时费力。而例2给出的是一则材料,简直就不知道从哪本书、哪一课中能查得到。因此,好成绩的取得,靠投机取巧是不行的,要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抓住时代特征。构建纵向知识网络
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中写道:“初中历史课程体系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学习主题反映了该时段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时代特征;主题下包括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这些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这既是对教学的要求,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在复习阶段,更要重视历史阶段特征的教学,以此构建纵向知识网络。
例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该阶段的历史特征是:在世界潮流的刺激下,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过程。由器物而制度而文化心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其知识线索为:
四、横向联想。构建横向知识网络
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按照某一历史特征,构建横向知识网络。
把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分别从改革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或意义等多个角度进行横向比较。这样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才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分析理解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五、关注热点,学以致用
开放性试题的命题之一,就是以当前国内外重大问题为突破口,考查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关注前一年4月至当年3月间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历史上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和分析,以发挥史鉴功能和社会教育的功能。例如,2006年10月是长征胜利结束60周年,应指导学生了解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大致过程、胜利的意义以及长征的艰苦,以凸显“长征精神”,并启发学生思考现在应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六、适当做题,强化解题能力
好成绩的取得固然需要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也需要有较好的解题技巧和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练习的。开卷考试中的题目大都以具体事实或资料作为答题情境,根据情境提出新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认真审题,读懂材料,从中筛选出对作答有用的信息。作答时要一问一答,条理清楚,观点正确,词句流畅,简明扼要,中心突出,尤其要注意的是要书写规范,卷面整洁,这样既便于阅卷又给阅卷老师以良好印象,从而大大减少意外失分。
一、转变观念.防止两个极端
开卷考试尽管已进行了三年,但有些老师和学生的观念还未转变,依旧是老师“读读、画画”,学生死记硬背,结果丰富的历史知识变成枯燥的历史包袱,学生的学习激情仅靠一个“考”字来维持;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天真地认为开卷考试简单得很,平时不用学,到考试时翻书抄答案就可以了。因此,要让学生对开卷考试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认真复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二、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指课本,纵然习题千变万化,但唯一不变的是课本与课标,其命题必然是“以本据本”,不能背离课标。因此复习最重要的就是看课本,用心读教材,反复读教材。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才不至于在面对扑朔迷离的选择题、材料题时感到茫然失措。
例1 1942年某位记者不可能做出的战地报道是(
)
A 中国百团大战如火如荼
B 美、日在太平洋地区激烈争夺
C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D 斯大林格勒战役激战犹酣
例2 云南省昆明近郊某农民分得田地三亩六分,这一史实应发生于(
)
A 土地革命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D 建国初期
像以上两道选择题,如果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要想做对不容易。例l涉及四个知识点,分布在两本书、三课内容之中,如果单凭查书,就费时费力。而例2给出的是一则材料,简直就不知道从哪本书、哪一课中能查得到。因此,好成绩的取得,靠投机取巧是不行的,要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抓住时代特征。构建纵向知识网络

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中写道:“初中历史课程体系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学习主题反映了该时段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时代特征;主题下包括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这些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这既是对教学的要求,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在复习阶段,更要重视历史阶段特征的教学,以此构建纵向知识网络。
例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该阶段的历史特征是:在世界潮流的刺激下,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过程。由器物而制度而文化心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其知识线索为:
四、横向联想。构建横向知识网络
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按照某一历史特征,构建横向知识网络。
把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分别从改革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或意义等多个角度进行横向比较。这样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才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分析理解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五、关注热点,学以致用
开放性试题的命题之一,就是以当前国内外重大问题为突破口,考查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关注前一年4月至当年3月间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历史上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和分析,以发挥史鉴功能和社会教育的功能。例如,2006年10月是长征胜利结束60周年,应指导学生了解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大致过程、胜利的意义以及长征的艰苦,以凸显“长征精神”,并启发学生思考现在应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六、适当做题,强化解题能力
好成绩的取得固然需要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也需要有较好的解题技巧和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练习的。开卷考试中的题目大都以具体事实或资料作为答题情境,根据情境提出新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认真审题,读懂材料,从中筛选出对作答有用的信息。作答时要一问一答,条理清楚,观点正确,词句流畅,简明扼要,中心突出,尤其要注意的是要书写规范,卷面整洁,这样既便于阅卷又给阅卷老师以良好印象,从而大大减少意外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