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08年问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回顾与思考

来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Q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推进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梳理已有研究成果,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收录在中国知网(CNKI)77.,~国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WebOPAC)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分析。从检索到的文献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孕育、创建和发展3个阶段,归纳了已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和重点内容,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其他文献
20世纪前期,官府依靠牙商来实现对贸易的税收统治,成为华北农村市场的一个时代特征,这不可避免地使牙商具有了代理官府的征税职能。牙商还在市场流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中介作用。这种作用至少表现在计量、沟通买卖双方、价格的决定和维护、交易的保障四个方面。尽管在整个20世纪前期,充斥着抨击和要求取缔牙商的呼声和文章,但牙商凭借着权力、技能、经验、社会关系等资本在某种程度上,适应并调和了官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
西方的俄国观在神圣同盟时期形成,呈现为“哥萨克威胁”之敌对形象。果戈理于1846年预言俄国将以文化力量“和平征服”欧洲,但直至19世纪70年代,随着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面世,俄国和西欧的知识分子才普遍意识到,俄国人不仅富有智慧和文化,甚至肩负某种特殊的全人类使命。然而,“西方的俄国观”和“俄国的俄国观”始终并不完全吻合。俄国的俄国观分裂为斯拉夫派和西方派,但均强调俄国历史道路的特殊性及其“非同寻常”的未来;而西方的俄国观,无论倾向如何,均在“俯就地”将俄国“接纳”为一个“正常的”欧洲国家,其着眼
美国作家凯瑟的《我的安东妮亚》涉及了进步主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传统。本文试从移民常将接受国视为“庇护所”这一事实切入,分析当时美国的国家认同,认为美国在进步主义时期被塑造成坚守“自由”和“民主”理念的“好人的庇护所”,并通过‘‘教育”机制强化了这一形象。
保罗·马尔登是在上世纪北爱尔兰政治动乱中成长起来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形成对北爱历史困境的回应和反思,体现出对政治暴力特有的敏感。本文拟引入阿甘本关于“生命政治”的论述,参照北爱尔兰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的历史语境,分析马尔登诗歌对生命政治的批判以及对例外状态中赤裸生命的诗学救赎,以阐释诗人在北爱尔兰政治动乱中所做出的诗学尝试。
盎格鲁-撒克逊英雄史诗的行间音顿在原文字手稿中并不存在。作为一种诗歌音韵修辞,它在现代文学出版物中被挖掘体现出来,但又从现代英语翻译中消失。除了诗歌韵律学上的问题,其存在和消隐所体现的是对待原作的不同学术态度,所带来的是对其身份特征的争论,争论所体现的则或许是如何继承书面文学出现以前的文学实践这一问题。这或多或少提醒我们注意,诗之所以为诗,在于其吟唱功能。
着重考察了客观过程必然性与认识结论真理性的相互关系,认为对二者关系的全面理解是科学把握"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哲学命题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提出的二者相互关系的五种模式,是在这一问题上进行的全新思考和有益探索。
一般认为,五四时期出现的新诗是受了西方诗歌的影响,但这一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却一直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按道理说,这样的影响一定是通过翻译而发生的,但从翻译学和诗学的角度看,却可以清晰地看出当时的译本基本上都被译者做了手脚,以至于最终形成的译本并没有体现西方诗歌的诗体特征,而如果西方诗歌的影响就是通过这样的译本来实现的,那么新诗是受西方诗歌影响的定论就值得怀疑了。本文从理念、语言、语体、体裁、诗律和功能六个方面对五四初期的西诗汉译进行梳理和分析,论证当时的翻译决策存在着一系列值得商榷的地方,而正是这些因素,
丽塔·达夫2009年新作《穆拉提克奏鸣曲》是当代美国诗坛难得一见的叙事诗集。该诗集聚焦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生活在欧洲的混血黑人小提琴家布林格托瓦的生活和命运,不但是贯穿达夫作品的"历史情结"的延续,其独特的选题和独具匠心的历史书写策略更是帮助达夫完成了对黑人"世界主义"身份起源问题的探寻。
高句丽瑁璃王的《黄鸟歌》被誉为韩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故又称第一诗歌。此诗是汉诗还是汉译诗至今没有定论。本文从《黄鸟歌》的写作时间与使用的方言词汇进行研究,认为《黄鸟歌》最初应是母语诗歌,后译为汉诗。因为黄鸟一词是东汉末期、三国时期在燕与朝鲜使用的方言词汇,如果原本就是汉诗,那么根据扬雄的《方言》来看,应使用仓庚一词,而不是使用黄鸟一词。
随着美国的西部开发,沙漠在美国文学上的表达从无到有,到了20世纪更成为美国自然写作的主题之一。在玛丽·奥斯汀与爱德华·阿比不同的沙漠写作中,奥斯汀是“不情愿的朝圣者”,阿比则主动去沙漠独居,探寻生存的本质和意义;奥斯汀笔下的沙漠是独立、权威、神秘的女性,阿比的沙漠则是被动的美人,阿比对沙漠拥有强烈的占有欲和征服欲;奥斯汀的沙漠是和谐的生态文化社区,阿比的沙漠则是孤独的阳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