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改变世人穿衣风尚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u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道婆雕像,现收藏于中国农业博物馆。

  人物简介:黄道婆,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现上海市华泾镇)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被后世称为布业的始祖。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是诸葛亮《出师表》里的名句,很多人都烂熟于胸。诸葛亮为什么称自己是“布衣”呢?实际上,他是用“布衣”来形容自己劳苦大众的身份,这里的“布”并非现在常说的棉布,而是指麻布。三国时期,上等人穿丝绸,底层民众穿麻布。棉布更是稀罕玩意,如果想穿棉做的衣服,就只有通过丝绸之路从国外或者海南、云南、新疆等边疆地区买卖而来。
  棉布真正大面积推广是在元代,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就是黄道婆。很多人知道黄道婆,是在中小学的课本里:她十二三岁被卖做童养媳,后来忍受不了公婆和丈夫的虐待,只身一人躲到船上跑到了崖州(现海南三亚),依靠黎族百姓救助生活,学习了先进的纺织技术,在海南生活近30年后,又回到故乡,传授人们纺织技术……
  事实上,真实的黄道婆史书记载较少,关于她的出生和幼年情况,以及她作为童养媳被公婆和丈夫虐待的经历,很多都是后来人的杜撰。但是,她从海南学习纺织技术,并将这种技术改良后传播到中原地区,在这其中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到了清代,黄道婆就被尊称为布业的始祖。
  流落海南
  13世纪中叶的南宋末期,天下纷乱,松江府(现上海)东部50里地一个叫乌泥泾(现上海华泾镇)的地方,一个女婴呱呱落地,她就是黄道婆。乌泥泾土地贫瘠,加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为了谋生,很多人漂泊异乡,黄道婆便是其中一个。她在少年时就坐船沦落崖州,以当时的航海技术,可以想见,经海路到海南必然经历了九死一生。
  当时的海南虽然经济也不发达,但是棉花的种植和织布技术却远胜于内地。现在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棉花是外来传入的,与佛教的传播一样,也分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传播:一路大约在公元一二世纪,从南洋传入云南、海南等地,那个时候居住在云南的“哀牢夷(古代对居住在今云南哀牢国主体族群的称呼)”,就已经织出“白叠花布”了,“白叠”也叫“吉贝”,是木棉的梵语译音;另一路则从西亚沿陆上丝绸之路传入新疆等地,公元五六世纪,在今新疆境内有一个高昌国,“白叠子”就已经是当地常用的织布用料了,并作为一种主要商品用来贸易交换。
1 三锭脚踏纺车,收藏于上海徐浦大桥附近的黄道婆纪念馆。
2 位于上海华泾镇(乌泥泾镇旧址)的黄道婆墓,占地1000多平方米。
3 位于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内的黄道婆纺纱壁画。

  黄道婆所到的海南地区,当地的黎人正是以织布为生,并拥有高超的技术。当时的文献记载海南岛,说岛上的“夷人”没有城郭,以木棉为毯。黎人妇女不事桑蚕,从小就学习织布技术,所织棉布,以花多为胜,横着数有120朵花的,就是上品了。黎人女工还会根据内地人的喜好,特地织出一些图案,深受商人欢迎。其中,“匹幅长阔而洁白细密者”叫慢吉贝,“抉幅粗疏而色暗者”叫粗吉贝,还有一种“绝细而轻软洁白,服之且耐久者”,是棉布中的上等品。由此可见,经过黎人妇女的巧手,当时海南的棉布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种类了。
  黄道婆到了海南岛后,被黎人所接纳。课文里说黄道婆在海南与人为善,求知好问,黎人都愿意帮助她。但其实,黎人的纺织技术是“传女不传男,传内不传外”的,因此,黄道婆要想学到技术,想必也是自有一番人生曲折。
  经过30年的勤学苦练,黄道婆完全掌握了先进的纺织技术,思乡的愁绪渐渐涌上心头。她向从远方回来的人打听家乡的一切,对父母乡亲的思念日甚一日,愁绪渐长,白发渐染。终于在1295年左右,黄道婆搭上了一条海船,回到了故乡乌泥泾。
  改良纺织技术
  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朝代已经从宋改成了元。当时,元朝的第一位皇帝忽必烈刚刚去世,他的孙子铁穆耳继承了皇位。忽必烈在位时,提出了“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的农本思想,并在棉花在长江流域大面积种植的情况下,于1289年设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绵十万匹”。
  黄道婆的家乡乌泥泾有8000亩贫瘠土地,乡民们正苦无出路,此时恰好对土地要求不是很高的棉花传入进来,又逢朝廷政策支持,他们意识到,棉织品必将大行于世。这不仅仅因为棉布有更好的舒适度,还因为随着人口的增加,良田都被用来种植粮食了,麻的种植势必减少,所以大量种植棉花是有利可图的事情。
  棉花虽然有了,但江南地区的纺织技术却很落后,既没有去除棉籽的踏车,也没有弹棉花的椎弓,大家只好用手剖剥去籽,效率极低。正当大家着急的时候,黄道婆“从天而降”,带回了先进的技术,解了燃眉之急。
  黄道婆在棉布纺织的三道关键工序上进行了改良,即去籽、弹松和卷筒。在去籽上,她推广改进了踏车。黄道婆的踏车由铁、木二轴组成,铁轴比木轴直径小,转动起来速度也不同。使用时,一个人向铁木二轴之间的缝隙喂籽棉,两个人摇二轴的曲柄。当籽棉经过两轴时,被两轴挤轧,棉籽落于内,而棉花落于外,这比手剥棉籽的工作效率要高好几倍。这项技术比国外的轧花机要早好几百年:1793年美国人惠特尼发明的轧花机原理其实和黄道婆的踏车一样,都是通过分离室上的窄缝清除棉籽。
乌泥泾镇的纺织女工展示黄道婆棉纺织技艺。

  弹松就是我们俗称的弹棉花,在这道工序上,黄道婆把沿用多年的小弓改为大弓,弓身由一尺半长改为四尺多长,弓弦由线弦改为绳弦,将手指拨弦变为棒椎击弦,因此又称这把弓为椎弓。椎弓上一截长而弯,下一截短而劲。弹松时,先弹击下一截弓,用以弹松棉絮,之后再用上一截弓弹击,用以弄松纤维,除去杂质。用椎弓弹松,一天可弹棉花六七斤。
  在卷筒上,黄道婆也有创新。她用一尺多长的无节细竹条,把熟花(已弹好的棉花)搓卷成八九寸的棉条,这比原来“一把抓”式的做法也高效得多。
  棉花处理到了这一步,才可以用于纺纱。但当时纺纱机械也很落后,一般用的是单锭手摇车,三四台这样的车才能供上一台织布机的需要。于是,黄道婆又实地调研,开动脑筋,发明了三锭脚踏纺车。这种纺车脚踏的劲头大,还让使用者腾出了双手握棉抽纱,同时能纺三根纱,速度快、产量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机器。
  在织造方面,黄道婆在“错纱”“配色”“综线”“挚花”等环节上加入了自己的设计。她根据当时人的喜好,制作出折枝、团凤、棋盘、书法等各种图案的棉布,仿佛画上去的一样。总之,经过黄道婆的技术纺织出来的布匹,不但快而且好,很快就供不应求,“乌泥泾被”成为当时的“驰名商标”,名扬天下,有人甚至总结说是“松郡棉布,衣被天下”。
  1330年,黄道婆去世,当地人民为纪念她的贡献,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还特意为她立祠,每年都去她的墓前祭祀。后来,松江府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黄道婆自是功不可没。
  后世的传说
  黄道婆的技术发明不但在江南一带传播开来,还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国外,如椎弓就在15世纪传入日本,被日本人称为“唐弓”。元代诗人王逢对黄道婆的功绩很感慨,写了一首诗来赞美她:“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紃云灿若草。片帆鲸海得风回,千轴乌泾夺天造。”流传在上海一带的儿歌也是对黄道婆功绩的一种记录:“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
  但几百年来,关于黄道婆的文字记载也就是这些了。一直到了民国时期,因为落后挨打,“民主”和“科学”成为知识人高举的大旗,大家要在中国历史上寻找现代性和代表性人物,于是,黄道婆又被重新发现和阐释,并成为中国具有科学贡献的先进人物代表。1937年,黄道婆的故事被编入民国小学《国语》课本:“道婆携种回江南,实行移植在田间。一人传十十传百,江南农家学种棉。道婆功劳自不休,至今人人还纪念。”到了20世纪50年代,有人又在史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创造出了后来人们熟知的黄道婆的传奇故事。
  虽然历史上的黄道婆不如民间传说般传奇,但她在棉花的加工、纺纱、织造等环节所做的创新和发明,的确为江南的经济成长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的需要促进了黄道婆的创新,而黄道婆的创新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最终掀起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黄宗智教授等人所称的“棉花革命”(黄道婆之后中国人开始大量使用棉布,并最终影响了手工业、农业的发展)。
  黄道婆的发明创造,使棉布成为物美价廉的东西,再也不是只有上层人士才穿得起的奢侈品。从此,人们的穿衣风尚为之一变,棉织物成为后世的主要穿着用品。而黄道婆,也被记在童谣和课本里,成为中国科技史上为数不多的女性代表。
其他文献
1936年,电影《乱世佳人》开始筹拍,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  克决心将其拍成经典之作。他起用了超豪华的摄制班底和演员  阵容,男主角白瑞德最先敲定,由大明星克拉克·盖博扮演,  但女主角郝思嘉一直没有合适人选。  女主角的遴选工作进行了两年,其间有上千人试镜。筛选范围  一度扩大到美国以外,包括澳大利亚、英国和瑞典。但是,大  卫依然没有找到心仪的郝思嘉。女主角迟迟不能到位,投资商  大为恼火,不
街道干净,绿树成荫,气候宜人,物美价廉……这不是世外桃源,是老挝金三角经济特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金三角是神秘与危险的代名词。这个缅、老、泰三国交界之地,曾是世界著名的毒品生产基地,有严重的贫困、罪恶等社会问题。如今,老挝和泰国、缅甸相继放弃种植罂粟,寻求新的发展模式。老挝政府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尝试建立特区,利用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本国经济。  目前,老挝政府已批准成立了4个经济特区和1
本刊2013年1月(下)总第206期文化栏目文章《贾平凹“:很多人根本看不到我的苦心”》  北京雾霾最严重的那天,贾平凹在亮马桥附近一家宾馆接受了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采访。本来身体就不好的他有了点感冒的征兆,他用沙哑的嗓音,不紧不慢地跟记者聊着。“有的人写作,特别刺激、激烈,很尖锐。而我的写作风格,表面上看着很淡,其实里面包含的东西很多。”2016年2月3日,贾平凹在西安工作室里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新年的擁抱
期刊
夏天的故宫很热,暴晒、人多。不过午门展厅倒是个好去处,进院后左转,沿着西侧的阶梯登上城楼。就能看到显眼的“尚之以琼华——始于十八世纪的珍宝艺术展”宣传板。这是由故宫博物院与法国老牌珠宝商尚美巴黎联合举办的展览。  一进入展厅,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偌大的房间没有主灯,黑乎乎的连路都看不清楚,只有星星点点的小射灯,将光打在上百件珠宝展品上,反射出斑斓的光晕。展厅入口正对着的是三幅创作于19世纪初的
做产品其实有一个最底层的东西,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会做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做微信的价值。  在座的都很熟悉这句话: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这让好产品和坏产品拉开了差距。大家都明白用户很重要,但真正把“用户价值第一”做到产品里面去的不多。  很多公司找我们说:我有什么资源,你有什么资源,我们来交换一下——这就是合作。但这些合作都把用户价值放在了最末端,因为你首先考虑的是资源交换
人物简介:道安法师(312年—385年),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年),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年),世寿74岁(一说72岁)。被后世尊为“东方圣人”,也是“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人。  他,开创了中国汉传佛教的僧人姓“释”的先河。  他,最早对佛教传入汉地的经典组织翻译、整理、辨伪、注疏。  他,被尊为“东方圣人”,也是“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人。  他,就是我国东晋时代杰出
1800年,年轻的美国人皮埃尔·杜邦萌生了制造火药的想法,  决心生产出和英国货一样好的火药。他兴冲冲地跑到华盛顿寻  求政府的资金支持,却遭到拒绝。皮埃尔无功而返,沮丧地告  诉父亲,自己想放弃,以后就好好在农场里种庄稼算了。父亲  摇摇头,把皮埃尔拉到院子里,将打开的水龙头套上管子,拿  着水管对着土堆冲,水柱猛烈地冲击土堆,没多久就把土堆冲  平了。皮埃尔纳闷地看着这一切,父亲却扭过头问他:
10天3亿元票房,《无名之辈》实现了国产小制作久违的逆袭,这加重了舆论对该影片的关注,对于它也出现了多层次的解读,有个说法是:《无名之辈》刻画出了底层人物悲喜交加的生活真相。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无名之辈》的高度戏剧化与它所谓的“底层意识”,是否存在自相矛盾之处?  话剧导演出身的饶晓志,在进军电影业时,发现话剧与电影完全不是一回事,为此,他给这部根据话剧改编的电影加了許多商业元素:笨贼打劫手机店却
去年我開始琢磨改善生活质量。据说现代女性上谈判场能手撕对手,下厨房能烤小熊饼干,我也要走向专业化道路,“一把菜刀打天下”的时代必须结束。  来烤个蛋糕吧。我请教闺蜜:“搅拌器应该怎么买?”闺蜜说:“手艺不怎么样就别买便宜的。失败了又怪机器。”我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挑了最贵的一台,好几百呢。搅拌器买回家,我兴致勃勃地搅拌奶油,结果“呜”地一下,我们家地板上到处都撒上了奶油点。猫“嗷”地一下扑过来跪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