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他与广西外出务工人员同行20年

来源 :人事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xm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人年轻时,背起行囊,行走天涯,快意江湖,只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多少人到中年,收起倦容,回望来路,故乡依稀,感叹梦想那么远,我将再拼搏……
  这样情怀、这样的奋斗,是广西600多万在粤务工人员共同的经历。在外出打工人的行列中,一直默默跟随着一支来自家乡的“引路人”——广西壮族自治区驻粤劳务办事处12位工作人员,他们成为众多打工人的“守护神”,而现任办事处主任曾令初就是其中一员。
  广西壮族自治区驻粤劳务办事处建立24年,曾令初就在珠三角工作了20年。让时光带着我们,重溯他浸透汗水的足迹——
  搭桂粤用工信息的“彩虹桥”
  1992年1月,自治区就业局(前身是自治区劳动服务公司)分别在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珠海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驻粤办事处驻广州、深圳、珠海劳务管理处,派驻专门工作人员。之后按照广东省政府要求,上述劳务办事处统一规范名称为广西驻粤劳务办事处(以下简称“广西驻粤办事处”),并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惠州、顺德设立7个工作站,目前常驻工作人员12人。1996年7月,自治区就业局派曾令初任东莞工作站站长,那一年,他的女儿才三岁,挥别心爱的家人、作别温暖的家乡,曾令初毅然赴任。1998年11月,曾令初调任深圳工作站站长,2015年起担任办事处主任。
  广西驻粤办事处的使命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上世纪九十年代主要开展协调管理、跟踪服务、信息收集、劳务输出、协助处理劳资纠纷和突发事故、协助慰问务工人员、依法维护桂籍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以及为两广劳动部门间的省际劳务协作、广西务工人员跨省(区) 的有序流动、广西贫困地区的扶贫劳务输出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异地转移牵线搭桥等;“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办事处的主要工作重点是广泛收集企业招工信息,扩大务工人员的输送数量和规模。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不断学习新业务,才能更好地为桂籍在粤务工人员提供优质服务。”曾令初全力夯实对《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广东省职业介绍管理条例》等有关政策法规的学习。
  “收集用工信息,组织劳务输出”是广西驻粤办事处和各工作站的重要工作任务。从1998年起,时任深圳工作站站长的曾令初积极与深圳市劳动保障部门加强联系,密切保持与深圳市有实力、有信誉、知名企业的互动关系,先后10多次协助深圳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200多家企业、3.5万人的招聘岗位,到广西开展“校企合作洽谈会”“深圳—南宁、百色、巴马等劳务合作洽谈暨现场招聘会”。同时,曾令初多渠道收集用工信息,认真细致做好用工调查,严把信息考察关,用心搭建桂粤用工信息的“彩虹桥”,把有效的招聘信息传递回广西相关劳务输出单位组织输送劳务人员,并介绍200多家知名企业赴南宁、柳州、桂林、龙州等市(县)考察招聘劳务人员。
  为了帮助广西大中专技校联系深圳市劳动部门、企业,曾令初先后5次协助深圳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龙岗区劳动部门与广西部分就业服务机构、100多家大中专技校共同参加深圳市“校企合作、订单培训劳务合作暨人才交流大会”,仅2008年,曾令初先后邀请20多家诚信企业到桂林、柳州、玉林、八步等市(县、区)劳动部门及学校联系招工事宜,提供用工信息50条、需招用岗位7800人。
  2015年,曾令初带领广西驻粤办事处向广西各地发回用工信息1612条,向全区各地提供就业岗位129435个。
  建广西劳务输出的“致富桥”
  “劳务输出工作是个行善积德的工作。”曾令初说,广西是欠发达地区,在广大农村,一个人外出打工可以让一家人脱贫,一个人可以带动一个村、一个村可以带动一个乡,外出务工成为贫困地区“吹糠见米”的脱贫路子。因此,曾令初带着办事处同仁用心搭建广西劳务输出的“致富桥”。
  多年来,曾令初亲身感受珠三角经历金融危机、企业倒闭、大批工人失业等不利因素,他不断因势利导,开拓劳务输出新路子,收集、考察反馈回广西的企业用工信息563条,招聘人数8.2万人,成功协助区内输送210批次10200名广西籍农民工到深圳工作,这些务工人员每年都将大部分收入寄回家乡,为家乡经济建设、摆脱贫困发挥了良好作用。
  曾令初还积极为广西各地开展的“春风行动”寻找用工信息,参加灵山、扶绥、玉林等40多场农民工招聘大会,先后组织和代理120家用工企业参加招聘大会,提供用工岗位6500个。
  珠三角用工企业偏好招用女工,而广西的剩余劳动力多为男性,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曾令初积极收集招用男工的企业信息,挑选出劳动强度适中、生活工作条件较好、工资待遇较高的企业合作,先后介绍深圳美利达自行车制造有限公司、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成霖(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到广西招聘8批男劳力,取得较好效果。
  深圳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十分普及,保姆、月嫂月薪在3000-6000元,是广西农村妇女脱贫致富快捷之路。曾令初对深圳20多家家政公司进行调查了解,筛选有实力、规范性好的桂东、佳居乐等10家家政公司推荐为自治区就业局与深圳开展家政服务合作的定点输送单位,先后向深圳输送52批近千名家政服务人员。
  曾令初还向广西各大中专、职校提供160家企业用工信息,提供用工岗位16000个,成功协助学校输送2300人到深圳就业,助力毕业生尽快经济独立。
  架维护务工人员权益的“连心桥”
  2014年1月1日,在深圳打工的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农民工于松飞向深圳工作站紧急求助:其弟在深圳市某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上班时全身被火烧伤,住院治疗两个半月,公司支付40多万治疗费,还需一大笔钱进行康复治疗,家属准备组织老乡到厂维权。广西驻粤办事处原主任苏民江和曾令初当即放弃元旦休假赶到深圳劳务部门了解情况,又马不停蹄赶到医院看望病人,打消家属准备采取的过激行为,促成伤者家属拿到工伤认定书,伤者转院至广东省工伤康复治疗中心治疗。   2014年3月14日,广西钦州市那蒙镇农民工黄建拨通曾令初手机哭着说,他在深圳市某实业有限公司打工的哥哥下班后在宿舍猝死,企业只愿给死者家属赔偿1.5万元……第二天,曾令初与办事处领导一同看望死者家属,带他们到劳动管理所了解当地职工非因工死亡的赔偿情况,又陪同他们到企业协商,最终让死者家属得到较满意的赔偿。
  “广西有600多万务工人员在珠三角打工,我们办事处和各工作站要架起维护务工人员权益的‘连心桥’,当好广西籍务工人员的娘家。”曾令初带领办事处、工作站12位同仁积极开展对桂籍在粤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维权工作,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达前来求助的每一位务工人员心上。
  跟踪维权服务工作既烦琐又艰苦,做得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劳务输出工作的成败,关系到政府的威望、社会的和谐。多年来,曾令初“修炼”四个妙招——
  第一招:妥善处理农民工的咨询、投诉。为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曾令初不分上班、下班,四处奔波积极配合当地劳动部门、企业处理好各宗投诉及纠纷。对来访民工,曾令初热情接待,问清目的,做好解释,介绍相关劳动法规,引导他们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曾令初接待来人、来电咨询劳动政策法规及投诉2.4万人次,平均每年有1200多人次,协调劳资纠纷300多起。
  第二招:尽力处理好突发事件。遇到工伤、劳资纠纷等突发事件,曾令初都会力争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助企业做好思想工作,配合当地相关部门把事件妥善处理。桂籍农民工小莲在一个周末晚上被人下药灌醉后带到某旅馆迷奸。苏醒后痛不欲生的小莲打电话求助,曾令初带着工作人员乘最早班车赶到80多公里外的坪山镇安抚小莲并报案,并将小莲暂时带回工作站安顿,细心引导,让她重树信心,并重新安置小莲到深圳南山区某电子厂工作。从此,小莲假日常回深圳工作站,她说:“工作站就是遮风挡雨的娘家,曾站长就是亲人。”
  第三招:尽心救助有困难的务工人员。多年来,曾令初带领工作人员先后救助桂籍务工人员352人,探望工伤、住院病人120人次,协助处理被社会职介所欺骗事件30起,帮助劳工追回被骗钱财1万多元。
  第四招:坚持到企业看望务工人员,稳定输送成果。如何确保输出的务工人员留得住,回访跟踪服务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务工人员刚进企业接受培训、试用这一不稳定期,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多年来,曾令初下企业看望广西籍务工人员1600人次,实现“输得出、稳得住”的目标。
  筑艰苦奋斗的“亲情桥”
  两广虽山水相连,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一直缠绕曾令初驻外工作的20载岁月。
  从1996年起,曾令初从广西南宁远赴广东东莞工作站,每年才能回邕三四次,妻子带着3岁的女儿独自承担全部家务,“我爱人默默扛起一个家,一扛就是20年,从无怨言,这份无声的支持,对我是最珍贵的。”
  2010年6月,女儿参加高考,盼望父亲回邕助阵,而曾令初接到局里指令,要他陪同“广西家乡关怀团”赴深圳富士康集团慰问3.5万名广西籍员工,每天工作至深夜,等慰问活动结束赶回南宁,等待曾令初的是女儿理解的拥抱。忆及往事,曾令初双眸湿润:“没能陪女儿参加高考,是我对孩子最大的亏欠。”
  远离家人和同事,孤单寂寞总会袭上心头。曾令初要求在广西驻粤办事处工作的同事: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本性,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单位负责。
  如今,自治区就业局对驻外机构工作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让驻外人员没有后顾之忧,工作干劲更足了,更有信心同心共筑艰苦奋斗的“亲情桥”。目前,广西向广东省劳务输出总量622万人,务工人数在广东省的排位由过去的第五位进至第二位,由于服务农民工工作成绩突出,广西驻粤劳务办事机构先后被当地政府或人社部门评为先进单位或先进工作站。
  曾令初说:“20年驻外工作,我饱尝了为务工人员服务的酸甜苦辣,辛苦并快乐着,为弱势群体服务就意味着无私奉献。 我愿掬一汪清泉,滋润求助务工人员干渴的心田;捧一缕阳光,照亮困难求助民工愁苦的心房。”
其他文献
大学毕业后,她成了一家大公司的白领。年轻漂亮的她很快成了众多男士追逐的目标。但是,她却出人意外地嫁给了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本来,在嫁给现在这个开出租车的丈夫之前,她还有一个更好的选择。有位朋友给她介绍了一个年轻、富有的外商,而且外商对她一见钟情。外商亲口对她说,只要和他结婚,就带她到国外去定居,经营他们自己的公司。然而,她最终没有嫁给外商。这让她的亲友们大惑不解,当别人问她原因时,她平静地讲了这
期刊
老百姓有一句俗话: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为了给孩子谋求一个更好的未来,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则更是寄予了阻断贫困代际遗传,改变整个家庭命运的希望。然而现实中,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贫困家庭毕业生”)在经济压力、心理负担、就业竞争力、人脉机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往往让他们在求职就业中处于劣势。如果毕业后长期不能实现就业,对于贫困家庭毕业生而言,不仅
期刊
编者按: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先后有大批务工人员外出打工。目前有600多万务工人员奔走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富裕发达地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坚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在异乡打拼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本刊从2016年10月起,派出记者组专程赶赴广东、浙江等地,采写属于广西“打工人”的动人故事,并开设“异乡出彩广西人”栏目,集中展示他们在这个伟大时代中勇于担当、勇于创业的精神,以激励更多的有为之士为自
期刊
本刊讯(通讯员 钟章和 周俊旭)11月7日至11日,由广西公务员培训中心主办的2016年领导干部上讲台专项能力提高班在桂林市举办,来自全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82人参加培训。  培训邀请了国际PTT职业培训师团队进行授课,内容涉及演讲和角色的认知、讲台驾驭训练、讲台语言表达技巧、成年人学习特点与听众心理、内容呈现的结构设计及不同类型学员、听众的应对等。培训利用小组学习、讨论、交流的形式,促
期刊
近日,由桂林市七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桂林市七星区就业服务中心牵头,桂林理工大学招就处先后组织两批共百名理工大各个专业的精英学子,分赴桂林洁伶工业有限公司、桂林君泰福电器有限公司、桂林海威科技有限公司、桂林遠望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参观考察。  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交流,各方探索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做足“功课”。同时,此次参观活动增强了年轻学子们的就业自信心,对正确引导大学
期刊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有一个传说:清乾隆年间,有一天,石岗头村来了一位气度不凡的老者,他指着一座牌楼说,这是学风之楼,是正气之楼,应该香火不断。  老者所说的牌楼,就是名闻遐迩的燕窝楼。  燕窝楼是石岗头村蒋氏宗祠的门楼,也是广西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木质牌楼,并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蒋氏宗祠是由蒋氏宗族中的佼佼者蒋淦于明正德六年(即公元1511年)建造的,原名
期刊
本刊讯(通讯员 易俊材)10月17日至21日,贵港市分别在贵港市新世纪广场、港南区桥圩镇、港北区庆丰镇、覃塘区东龙镇举办4场就业专场招聘会。据统计,共73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297个,招聘人数2637人,进场应聘约3000人,现场咨询约1500人,达成就业意向115人。  10月17日“扶贫日”当天,各县(市、区)人社局组织发动120名贫困户劳动力到新世纪广场参加“扶贫济困·你我同行”扶贫
期刊
本刊讯(通讯员 袁 雅)近日,梧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梧州市首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再申诉案件作出处理决定。  该案当事人为岑溪市某事业单位正式在编工作人员,向梧州市人社局递交再申诉申请,请求撤销单位对其作出的开除处分决定,同时,对复核和申诉的处理结果不服。梧州市人社局按法定程序受理其再申诉申请后,经审理,对岑溪市某事业单位作出责令重新按规定依法处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的决定。
期刊
本刊讯(通讯员 覃海玲)10月29日,梧州市藤县2016年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招聘人员笔试工作在县城顺利进行,本次笔试共设2个试场,共62名考生参加笔试。  笔试采用闭卷方式,考试的主要范围包括事业单位基础知识、政治理论、法律基础知识、经济基础知识、科技基础知识、人文常识、公文知识、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时事热点等。  笔试成绩在梧州人才网公布,并由藤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藤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期刊
本刊讯(通讯员 林章臣)10月26日、27日,南宁市兴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分别在五塘镇、昆仑镇举办招聘会。据悉,招聘会共有19家企业进场招聘,涉及职业培训、房地产、物业管理等行业岗位2000多个,接待各类求职人员1000余人,签订意向性就业协议90多人次,发放《进城务工指南》、普法知识等宣传资料1200多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