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曾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罗伯特·J·斯腾博格(Robert J. Stenberg)在他“成功智力理论”中,把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作为成功智力的组成部分。“实践性智力涉及个体运用其能力解决在日常生活、工作或家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践性智力包含将智力各成分应用于:(1)适应环境;(2)塑造环境;(3)选择环境。”[1]“实践性智力包含在默会知识中,随着个体经验的增加而增加,它得益于经验,但它不是经验本身”。“智慧的基础是成功智力的实践方面,特别是默会知识”。“智力、创造力和智慧也都包括实践技能”。“创造性需要将想法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其他人认识到这些想法的价值。智慧需要实践技能来解决各种问题”。他的实践性智力和实践技能与我们实践能力的内涵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国内学者对实践能力的界定和理解呈现出歧异性和复杂性。有的学者从哲学角度,有的从心理学角度,有的从教育学角度来定义实践能力。我们认为国内学者吴志华、傅维利对实践能力的理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实践能力是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所显现的综合性能力,是个体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它不是由书本传授而得到的,而是由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磨炼得到的;它很难用试卷考试衡量高低,只能通过实践活动表现来评价;它是个体的生活、事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2]
有必要对实践能力的内涵及其如何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实践能力应当通过什么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活动究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多大的贡献?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的实验活动与学生的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弄清楚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这是本课题的主要目标。
该课题的结论将对形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策略产生指导作用,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学生实验活动的频度和质量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和教育技术装备的配置提供理论指导。
2005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起始年级都进入了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其教学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堂的实验活动数量大为增加,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得到实施,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有显著增强。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对课程改革的效果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
20世纪90年代初期,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过学生动手能力的调查,当时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不乐观的。当然动手能力不完全等同于实践能力,但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可以进行比较的。由此可以进行对比、总结经验或找出不足,从而研究相应的对策。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对实践能力进行评价,首先要对实践能力包含的结构因素进行研究。实践能力由动力系统、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具体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种结构要素构成。[3]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与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存在密切的联系。一般实践能力因素是专项实践能力因素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而言,如果个体的一般实践能力因素有缺陷或发展水平不高,那么其专项实践能力因素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或影响。[4]专项实践能力因素较一般实践能力因素更容易测量和评估。因此,通过对专项实践能力的评价,即可以反映出一般实践能力的强弱。情景实践能力因素可以通过设置某种情景来加以考查。所以,可以通过对个体专项实践能力和情景实践能力的考查来评价个体的实践能力。
在全国范围内以抽样方式选择一定数量的中小学为样本,选择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高中三年级学生为试验对象,以提供一定的实验活动环境,指定或抽题的方式,让被试者独立进行某种活动,根据其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其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设计一种表格,对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进行过的各种实验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进行登记,然后将实践能力评价的成绩与表格中相关的数据进行关联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程度的参数。然后再对部分被试学生进行溯源调查,访问该生在初中、小学学习中开展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情况。
样本抽取既要有一定的样本规模,也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城市、农村的学校,东、中、西部的学校,开设综合课程的学校和分科课程的学校等因素都要加以考虑,同时也要考虑中考加试实验操作考试的地区和其他地区。
四、主要研究任务
1.实践能力测试活动方案和评分标准的相关研究。
2.实验活动经历调查的相关研究。
3.溯源调查访问的相关研究。
4.对本课题所采集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5.提出研究结论。
五、研究期限
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
六、研究难点
本课题的难点在于“实践能力评价方案的研究”。首先是由于实践能力的界定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情况下,只能依据具有代表性观点的定义,保留共识部分。其次,实验能力的培养要靠经验的积累,但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案要避开学生的经验。评价方案涉及学生主体的外显行为应该与实验能力发展的高低高度正相关,才能客观地反映实践能力的高低,测得正确、可靠的结果。因此,必须下工夫做好“实践能力评价方案”的研究。
七、研究假设与创新
我们假设学生的实验活动与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正相关的,但目前没有人提供证据来证明,我们的创新就在提供相应的证据,来证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所进行的实验教学(包括随堂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贡献有多大,它们之间关系密切程度如何,以定量的形式来表达。此外,可以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各种环境因素加以考察,同学生个体的学业考试成绩相关联,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多重分析和利用。
八、子课题参考选题
1.实践能力测试活动方案和评分标准的相关研究。
2.实践能力的结构及其评价的研究。
3.国外实践能力评价研究。
4.实验活动经历调查的相关研究。
5.溯源调查访问的相关研究。
6.某地区(或某种特定环境条件下)学生实验活动与实践能力关系的研究。
7.某地区小学生实验能力评价与测试研究。
8.某地区初中生实验能力评价与测试研究。
9.国内外中小学生实验活动方式、内容、效果的对比研究。
10.国内外中小学生实验器材配备方案、使用管理方法、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
11.科学家青少年时期实践活动及其对自身的影响。
12.动手实践能力与其他实践能力的关系研究。
13.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对比研究。
14.动手与动脑关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J·斯腾伯格.智慧 智力 创造力[M].第1版.王利群,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吴志华,傅维利.实践能力含及辨析义[J].上海教育科研,2006(9)
[3]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2005(2)
[4]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7)
2008年10月12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曾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罗伯特·J·斯腾博格(Robert J. Stenberg)在他“成功智力理论”中,把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作为成功智力的组成部分。“实践性智力涉及个体运用其能力解决在日常生活、工作或家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践性智力包含将智力各成分应用于:(1)适应环境;(2)塑造环境;(3)选择环境。”[1]“实践性智力包含在默会知识中,随着个体经验的增加而增加,它得益于经验,但它不是经验本身”。“智慧的基础是成功智力的实践方面,特别是默会知识”。“智力、创造力和智慧也都包括实践技能”。“创造性需要将想法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其他人认识到这些想法的价值。智慧需要实践技能来解决各种问题”。他的实践性智力和实践技能与我们实践能力的内涵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国内学者对实践能力的界定和理解呈现出歧异性和复杂性。有的学者从哲学角度,有的从心理学角度,有的从教育学角度来定义实践能力。我们认为国内学者吴志华、傅维利对实践能力的理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实践能力是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所显现的综合性能力,是个体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它不是由书本传授而得到的,而是由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磨炼得到的;它很难用试卷考试衡量高低,只能通过实践活动表现来评价;它是个体的生活、事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2]
有必要对实践能力的内涵及其如何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实践能力应当通过什么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活动究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多大的贡献?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的实验活动与学生的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弄清楚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这是本课题的主要目标。
该课题的结论将对形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策略产生指导作用,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学生实验活动的频度和质量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和教育技术装备的配置提供理论指导。
2005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起始年级都进入了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其教学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堂的实验活动数量大为增加,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得到实施,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有显著增强。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对课程改革的效果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
20世纪90年代初期,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过学生动手能力的调查,当时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不乐观的。当然动手能力不完全等同于实践能力,但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可以进行比较的。由此可以进行对比、总结经验或找出不足,从而研究相应的对策。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对实践能力进行评价,首先要对实践能力包含的结构因素进行研究。实践能力由动力系统、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具体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种结构要素构成。[3]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与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存在密切的联系。一般实践能力因素是专项实践能力因素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而言,如果个体的一般实践能力因素有缺陷或发展水平不高,那么其专项实践能力因素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或影响。[4]专项实践能力因素较一般实践能力因素更容易测量和评估。因此,通过对专项实践能力的评价,即可以反映出一般实践能力的强弱。情景实践能力因素可以通过设置某种情景来加以考查。所以,可以通过对个体专项实践能力和情景实践能力的考查来评价个体的实践能力。
在全国范围内以抽样方式选择一定数量的中小学为样本,选择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高中三年级学生为试验对象,以提供一定的实验活动环境,指定或抽题的方式,让被试者独立进行某种活动,根据其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其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设计一种表格,对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进行过的各种实验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进行登记,然后将实践能力评价的成绩与表格中相关的数据进行关联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程度的参数。然后再对部分被试学生进行溯源调查,访问该生在初中、小学学习中开展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情况。
样本抽取既要有一定的样本规模,也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城市、农村的学校,东、中、西部的学校,开设综合课程的学校和分科课程的学校等因素都要加以考虑,同时也要考虑中考加试实验操作考试的地区和其他地区。
四、主要研究任务
1.实践能力测试活动方案和评分标准的相关研究。
2.实验活动经历调查的相关研究。
3.溯源调查访问的相关研究。
4.对本课题所采集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5.提出研究结论。
五、研究期限
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
六、研究难点
本课题的难点在于“实践能力评价方案的研究”。首先是由于实践能力的界定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情况下,只能依据具有代表性观点的定义,保留共识部分。其次,实验能力的培养要靠经验的积累,但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案要避开学生的经验。评价方案涉及学生主体的外显行为应该与实验能力发展的高低高度正相关,才能客观地反映实践能力的高低,测得正确、可靠的结果。因此,必须下工夫做好“实践能力评价方案”的研究。
七、研究假设与创新
我们假设学生的实验活动与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正相关的,但目前没有人提供证据来证明,我们的创新就在提供相应的证据,来证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所进行的实验教学(包括随堂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贡献有多大,它们之间关系密切程度如何,以定量的形式来表达。此外,可以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各种环境因素加以考察,同学生个体的学业考试成绩相关联,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多重分析和利用。
八、子课题参考选题
1.实践能力测试活动方案和评分标准的相关研究。
2.实践能力的结构及其评价的研究。
3.国外实践能力评价研究。
4.实验活动经历调查的相关研究。
5.溯源调查访问的相关研究。
6.某地区(或某种特定环境条件下)学生实验活动与实践能力关系的研究。
7.某地区小学生实验能力评价与测试研究。
8.某地区初中生实验能力评价与测试研究。
9.国内外中小学生实验活动方式、内容、效果的对比研究。
10.国内外中小学生实验器材配备方案、使用管理方法、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
11.科学家青少年时期实践活动及其对自身的影响。
12.动手实践能力与其他实践能力的关系研究。
13.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对比研究。
14.动手与动脑关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J·斯腾伯格.智慧 智力 创造力[M].第1版.王利群,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吴志华,傅维利.实践能力含及辨析义[J].上海教育科研,2006(9)
[3]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2005(2)
[4]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7)
2008年10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