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评价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加高压氧综合疗法对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致残率的疗效。方法:7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加高压氧治疗组(A组)37例,单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组(B组)35例。观察早期疗效及随访2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83.8%,显著高于于对照组的60%(P<0.05)。2个月后随访A组日常生活独立完成率为2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P<0.05)。结论:尽早施行微创颅内血肿粉碎穿刺加高压氧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可显著提高有效率,明显减少致残率。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高压氧[HT]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020
资料与方法
2007年4月~2009年10月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有高血病史并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随机分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加高压氧综合治疗组(A组)37例和单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组(B组)35例。A组37例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48~68岁,平均61.1岁。B组35例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5~71岁,平均65.3岁。
临床表现及头颅CT检查:意识状况以GCS评分为标准,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A组中GCS评分,15~13分20例,12~9分4例,8~6分2例,5~3分11例;基底节出血26例,脑叶4例,丘脑7例,破入脑室者12例,平均出血量为51.9ml。B组中GCS评分,15~13分19例,12~9分3例,8~6分2例,5~3分11例;基底节出血25例,脑叶3例,丘脑7例,破入脑室者9例,平均出血量为54.3ml。两组间GCS评分和出血量进行比较(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先备皮,然后进行CT定位,再根据CT定位结果使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用电钻驱动将针钻一体按预定靶点送入血肿中心(注意避开颅内重要功能区和静脉窦),退出钻蕊,以内径3mm不锈钢穿刺针牢固地固定在颅骨上,侧孔接引流管抽吸血肿。第1次一般抽吸量少于血肿的50%,然后等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置换血肿后,最后向腔内注入尿激酶2万U,闭管4小时后开放引流,1~2次/日。术后24小时内复查CT,了解血肿残余量、针位及脑组织受压反应情况。若血肿清除达70%~80%即可拔管,残余血肿在1~2周内吸收。A组患者拔管后次日在排除高压氧应用禁忌证后加用高压氧治疗,平均开始高压氧治疗时间为6±1.24天。应用GYD06B型多人高压氧舱进行治疗。氧舱压力为0.2mPa,吸氧60分钟,1次/日,每个疗程10次,共治疗3个疗程。A、B两组患者均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止指南》要求合理使用脱水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神经营养药物、预防并发症、吸氧及支持对症等常规治疗的。
疗效评定标准: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17%以内;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均评作有效,无变化或恶化作无效。在术后3周内进行早期疗效判定,出院后2个月门诊随访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进行生活能力判定。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进行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及生活能力分级比较。
结 果
A组与B组疗效结果:经X2检验结果显示微创联合高压氧治疗组显效率(59.5%)和总有效率(83.8%)均分别明显高于微创治疗组的40%与60%(P<0.01)。见表1。
A组与B组出院后2个月随访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A组日常生活独立完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讨 论
目前国内多数学者认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微创血肿清除术疗效较好[1]。配合高压氧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血液中氧分压、氧含量和增加血气弥散作用距离,纠正了缺氧状态,使乳酸生成减少,脑组织能量代谢恢复,脑神经细胞肿胀减轻,使缺血缺氧后脑功能损害和代谢障碍得到改善,循环障碍区域濒死的脑组织得以存活,对神经功能低下或抑制部位“缺血半影区”的神经细胞功能有极大作用,且改善了局部缺氧并促进侧支循环,有利于生命机能活动的维持,使病变脑组织的缺氧范围及程度缩小。在高压氧舱内,椎动脉血流量增加18%[2],可提高网状激活系统和脑干的氧分压,活跃脑电α波,有促醒作用。高压氧能够抑制脑组织内皮素的合成,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3]。
本研究表明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拔管后及时加以高压氧治疗组其总有效率为83.8%,显著高于对照组60.0%;2个月后随访独立完成日常生活率27.3%,显著高于对照组3.4%。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显著。表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加高压氧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可显著提高疗效,特别减少致残率,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王国强,张微微.脑出血的治疗进展.中国医学信息,2004,19(9):1124113.
2 刘子藩.实用高压氧医学.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21-237.
3 沈建康,尤晨,胡秉诚,等.高压氧对脑外伤后内皮素及脑水肿的影响.中华创伤杂志,1997,13(3):177-178.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高压氧[HT]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020
资料与方法
2007年4月~2009年10月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有高血病史并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随机分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加高压氧综合治疗组(A组)37例和单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组(B组)35例。A组37例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48~68岁,平均61.1岁。B组35例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5~71岁,平均65.3岁。
临床表现及头颅CT检查:意识状况以GCS评分为标准,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A组中GCS评分,15~13分20例,12~9分4例,8~6分2例,5~3分11例;基底节出血26例,脑叶4例,丘脑7例,破入脑室者12例,平均出血量为51.9ml。B组中GCS评分,15~13分19例,12~9分3例,8~6分2例,5~3分11例;基底节出血25例,脑叶3例,丘脑7例,破入脑室者9例,平均出血量为54.3ml。两组间GCS评分和出血量进行比较(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先备皮,然后进行CT定位,再根据CT定位结果使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用电钻驱动将针钻一体按预定靶点送入血肿中心(注意避开颅内重要功能区和静脉窦),退出钻蕊,以内径3mm不锈钢穿刺针牢固地固定在颅骨上,侧孔接引流管抽吸血肿。第1次一般抽吸量少于血肿的50%,然后等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置换血肿后,最后向腔内注入尿激酶2万U,闭管4小时后开放引流,1~2次/日。术后24小时内复查CT,了解血肿残余量、针位及脑组织受压反应情况。若血肿清除达70%~80%即可拔管,残余血肿在1~2周内吸收。A组患者拔管后次日在排除高压氧应用禁忌证后加用高压氧治疗,平均开始高压氧治疗时间为6±1.24天。应用GYD06B型多人高压氧舱进行治疗。氧舱压力为0.2mPa,吸氧60分钟,1次/日,每个疗程10次,共治疗3个疗程。A、B两组患者均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止指南》要求合理使用脱水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神经营养药物、预防并发症、吸氧及支持对症等常规治疗的。
疗效评定标准: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17%以内;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均评作有效,无变化或恶化作无效。在术后3周内进行早期疗效判定,出院后2个月门诊随访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进行生活能力判定。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进行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及生活能力分级比较。
结 果
A组与B组疗效结果:经X2检验结果显示微创联合高压氧治疗组显效率(59.5%)和总有效率(83.8%)均分别明显高于微创治疗组的40%与60%(P<0.01)。见表1。
A组与B组出院后2个月随访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A组日常生活独立完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讨 论
目前国内多数学者认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微创血肿清除术疗效较好[1]。配合高压氧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血液中氧分压、氧含量和增加血气弥散作用距离,纠正了缺氧状态,使乳酸生成减少,脑组织能量代谢恢复,脑神经细胞肿胀减轻,使缺血缺氧后脑功能损害和代谢障碍得到改善,循环障碍区域濒死的脑组织得以存活,对神经功能低下或抑制部位“缺血半影区”的神经细胞功能有极大作用,且改善了局部缺氧并促进侧支循环,有利于生命机能活动的维持,使病变脑组织的缺氧范围及程度缩小。在高压氧舱内,椎动脉血流量增加18%[2],可提高网状激活系统和脑干的氧分压,活跃脑电α波,有促醒作用。高压氧能够抑制脑组织内皮素的合成,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3]。
本研究表明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拔管后及时加以高压氧治疗组其总有效率为83.8%,显著高于对照组60.0%;2个月后随访独立完成日常生活率27.3%,显著高于对照组3.4%。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显著。表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加高压氧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可显著提高疗效,特别减少致残率,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王国强,张微微.脑出血的治疗进展.中国医学信息,2004,19(9):1124113.
2 刘子藩.实用高压氧医学.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21-237.
3 沈建康,尤晨,胡秉诚,等.高压氧对脑外伤后内皮素及脑水肿的影响.中华创伤杂志,1997,13(3):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