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就是要求学生能读会写。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低年级要以识字为重点相应地进行读写的初步训练;中年级要以阅读为重点相应地进行识读训练;高年级要以习作为重点,相应地进行识写训练,将识字教学贯穿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始终。
那么,新课改形势下的小学识字教学该如何进行?
一、新课改形势下小学识字教学方法和技巧
1.利用教材,优化识字。我们整个贺州市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是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这一套实验教材的主要特色是:新、实、简、美。在识字、写字部分的编排有三种形式:一是与汉语拼音穿插安排的“认一认”(主要出现在一年级上册);二是以韵文或押韵合辙的词串形式集中安排的“识字”(主要出现在一、二年级);三是随课文安排识字、写字的内容(一至六年级均安排)。这样的编排顺应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既可以满足儿童对识字的心理饥渴,又能使他们继续保持学习与识记汉字的热情。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优势,通过暗示或点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实物图画和文字之间的联系,自主识字。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的第二课:
太阳 闹钟 小鸟
穿衣 下床 起早
刷牙 升旗 做操
设计这种形式,就是从识字的多重功能来考虑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有意“留白”,让儿童自己通过想象去“意合”。如:太阳、闹钟、小鸟,只是三个并置的意象,但学生却能在诵读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到其中蕴含着要按时起床的意思,也能感受到早晨景象的美好。
2.分类处理,调动兴趣。识字和写字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但是,识字、写字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教师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中学习,这样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教材在一、二年级通过“韵文识字”、“词串形式识字”、“转转盘识字”等进行集中识字。如一年级上册《识字4》中第三、第四行都是昆虫类的词语。这些昆虫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但要记住相应的汉字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首先把这些昆虫的彩图贴在黑板上,这样马上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很想知道这些昆虫的名字是怎样写的;接着就出示生字,熟读词语后再看图;最后指导学生诵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3.挖掘资源,自主识字。新课改形势下的识字教学应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资源,使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认识生字。以下是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在教研活动中识字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谁还记得“三点水”的字一般跟什么有关?
生1:“三点水”的字常常跟水有关,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河、流、海、洗”都是三点水旁。
师:对,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它的名字叫“两点水”。“两点水”旁的字,常常跟冷有关。(教师板书“冰”)
师:这个字(黑板上的“冰”字)你们认识吗?
生2:这是“冰”字,我是在买冰棒的时候看到的。
生3:我告诉大家一个知识。世界上有四大洋,其中有一个叫北冰洋,这就是北冰洋的“冰”。
师:你真了不起,还知道世界有四大洋呢。我也告诉你们一个知识。北冰洋在地球的最北面,北冰洋的水终年结冰,那儿就像冰一样的冷。现在请大家齐读这两个生字,记住它们都是两点水旁。
生(齐读):冰冷。
以上教学片断,通过挖掘资源,学生不仅掌握了“冰”字的读音、意思、组词,而且开拓了的文化视野,还从中感悟到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无师自通地学到很多新的知识,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4.多法并用,识用结合。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理念以来,不少教师对如何进行识字教学心存疑惑,尤其对要求“会认”(只认不写)的字更不知怎样教学才好。识字教学是低学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怎样按新课标的精神将这个重点落到实处,采用哪些具体策略引导学生“会认”,是我们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课堂上我们惯用的是“找朋友”游戏、摘苹果(把写有字的苹果贴)、猜谜语、换偏旁(找出两个偏旁合成一个生字)、编韵文等方式引导学生识字,但单靠课堂上的识字学生不能把字记牢,还应该识用结合。刚接一年级时,我都是将作业本交给组长分发。有一次忽然听见有人说:“老师让我发本子。”我寻声望去,原来是班里一位成绩不好的男生——小东,看到同学们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他的脸红了。看来,他也意识到“发本子”是组长的“专利”,他一个“平民”怎能享受如此“特权”?但他也提醒了我,我忙从作业本中抽出两本给他。第一本是张元的,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两个字,见张元接过本子确认无误后,他得意地笑了。遇到不懂的,他就请教“小老师”,当这本作业本终于物归原主时,学生们纷纷说:“老师,我也想发本子。”于是,我把作业本交给他们分发,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成了一道“识字风景线”。实际上,“识”是为了“用”,而“用”又能促进“识”。我们在课堂上要做到识用相结合,使学生从体验成功中对识字产生了兴趣,从而促进他们认识更多的字,去体验更多的成功。
二、新课改形势下的小学识字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把握识字教学的定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识字教学的“极端”重要性,体现在实际教学操作上,就是把“识字教学重点在低年级”作为全面提高识字教学质效的重要突破口。
2.注意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学生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尤其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3.注意将识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识字而识字,一节课下来,学生反反复复读呀读,只学会了几个生字,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处理识字与学生自主识字,阅读中既识字又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的关系。
总之,我们要加强研究识字教学,把握“三维”目标,掌握识字教学的新理念,这样,我们的识字教学才能够活起来,也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新课改形势下的小学识字教学该如何进行?
一、新课改形势下小学识字教学方法和技巧
1.利用教材,优化识字。我们整个贺州市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是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这一套实验教材的主要特色是:新、实、简、美。在识字、写字部分的编排有三种形式:一是与汉语拼音穿插安排的“认一认”(主要出现在一年级上册);二是以韵文或押韵合辙的词串形式集中安排的“识字”(主要出现在一、二年级);三是随课文安排识字、写字的内容(一至六年级均安排)。这样的编排顺应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既可以满足儿童对识字的心理饥渴,又能使他们继续保持学习与识记汉字的热情。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优势,通过暗示或点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实物图画和文字之间的联系,自主识字。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的第二课:
太阳 闹钟 小鸟
穿衣 下床 起早
刷牙 升旗 做操
设计这种形式,就是从识字的多重功能来考虑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有意“留白”,让儿童自己通过想象去“意合”。如:太阳、闹钟、小鸟,只是三个并置的意象,但学生却能在诵读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到其中蕴含着要按时起床的意思,也能感受到早晨景象的美好。
2.分类处理,调动兴趣。识字和写字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但是,识字、写字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教师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中学习,这样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教材在一、二年级通过“韵文识字”、“词串形式识字”、“转转盘识字”等进行集中识字。如一年级上册《识字4》中第三、第四行都是昆虫类的词语。这些昆虫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但要记住相应的汉字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首先把这些昆虫的彩图贴在黑板上,这样马上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很想知道这些昆虫的名字是怎样写的;接着就出示生字,熟读词语后再看图;最后指导学生诵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3.挖掘资源,自主识字。新课改形势下的识字教学应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资源,使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认识生字。以下是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在教研活动中识字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谁还记得“三点水”的字一般跟什么有关?
生1:“三点水”的字常常跟水有关,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河、流、海、洗”都是三点水旁。
师:对,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它的名字叫“两点水”。“两点水”旁的字,常常跟冷有关。(教师板书“冰”)
师:这个字(黑板上的“冰”字)你们认识吗?
生2:这是“冰”字,我是在买冰棒的时候看到的。
生3:我告诉大家一个知识。世界上有四大洋,其中有一个叫北冰洋,这就是北冰洋的“冰”。
师:你真了不起,还知道世界有四大洋呢。我也告诉你们一个知识。北冰洋在地球的最北面,北冰洋的水终年结冰,那儿就像冰一样的冷。现在请大家齐读这两个生字,记住它们都是两点水旁。
生(齐读):冰冷。
以上教学片断,通过挖掘资源,学生不仅掌握了“冰”字的读音、意思、组词,而且开拓了的文化视野,还从中感悟到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无师自通地学到很多新的知识,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4.多法并用,识用结合。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理念以来,不少教师对如何进行识字教学心存疑惑,尤其对要求“会认”(只认不写)的字更不知怎样教学才好。识字教学是低学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怎样按新课标的精神将这个重点落到实处,采用哪些具体策略引导学生“会认”,是我们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课堂上我们惯用的是“找朋友”游戏、摘苹果(把写有字的苹果贴)、猜谜语、换偏旁(找出两个偏旁合成一个生字)、编韵文等方式引导学生识字,但单靠课堂上的识字学生不能把字记牢,还应该识用结合。刚接一年级时,我都是将作业本交给组长分发。有一次忽然听见有人说:“老师让我发本子。”我寻声望去,原来是班里一位成绩不好的男生——小东,看到同学们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他的脸红了。看来,他也意识到“发本子”是组长的“专利”,他一个“平民”怎能享受如此“特权”?但他也提醒了我,我忙从作业本中抽出两本给他。第一本是张元的,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两个字,见张元接过本子确认无误后,他得意地笑了。遇到不懂的,他就请教“小老师”,当这本作业本终于物归原主时,学生们纷纷说:“老师,我也想发本子。”于是,我把作业本交给他们分发,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成了一道“识字风景线”。实际上,“识”是为了“用”,而“用”又能促进“识”。我们在课堂上要做到识用相结合,使学生从体验成功中对识字产生了兴趣,从而促进他们认识更多的字,去体验更多的成功。
二、新课改形势下的小学识字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把握识字教学的定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识字教学的“极端”重要性,体现在实际教学操作上,就是把“识字教学重点在低年级”作为全面提高识字教学质效的重要突破口。
2.注意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学生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尤其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3.注意将识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识字而识字,一节课下来,学生反反复复读呀读,只学会了几个生字,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处理识字与学生自主识字,阅读中既识字又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的关系。
总之,我们要加强研究识字教学,把握“三维”目标,掌握识字教学的新理念,这样,我们的识字教学才能够活起来,也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