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被放羊”的背后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媒体报道,上海一些高校竟出现了“代课替身”:那些在公司实习无暇上课的大四学生雇人听课,且明码标价:代上一节课15~25元,只要代点名、代抄笔记、代划考试范围即可轻松拿到报酬。由于本科第四学年课堂上基本“放羊”,原本四年的本科学制教育实际上变成了三年。
  “现在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各校都在狠抓离校前的就业率,导致很多高校最后一学年无法进行正常教学,而学生则由于忙于求职,马虎应付学习和论文。”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字说。其实,关于大四学生放羊的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每年进入10月份,大四学生就开始忙碌起来,特别是那些不打算考研,准备就业的同学。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关注用人单位发布的招聘信息,奔波于形形色色的宣讲会、招聘会,在网上投递简历,参加一轮又一轮的面试,笔试。在学校里都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更不要说在课堂上了。五六十个座位的教室只有稀稀拉拉十来个学生,老师对这种现象也习以为常。
  应该说,一些高校对此是默许甚至是客观上的促成者。为了方便大四学生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不少高校将专业必修课集中安排在前三年,将“自由空间”留给大四学生,形成“前紧后松”的鲜明对比。一些教学抓得相对严格的学校,虽然在大四仍然安排了一些专业选修课,并开展实践性教学,但也由于“就业高于一切”这一理由,疏于对学生的管理,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有的学校为了追求初次就业率甚至放低培养要求,鼓励或默许学生“适当逃课”,提前走向社会,猎取就业机会。当前,这一现象已愈演愈烈,不仅在本科教育阶段出现,在高职院校和研究生教育中也大量存在。
  笔者赞同大四学生走出校门,经受历练,增长阅历,强化实践技能,提高职业综合素质,但是,对于高校无视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放弃自身立德树人的本职责任、一味追求教育功绩的短视行为不敢苟同。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现在许多学生疏于学业甚至不惜牺牲学业,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这正是由于学校没有传授学生足够的与未来岗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造成的。可以说,这是一种被现实逼迫的无奈之举,是一种忍痛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扩招,大学的师资、管理、经费、教学仪器设备等教育资源都被急剧“稀释”,大学内涵建设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对于大四学生而言,许多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基本上处于无组织、无指导的状态,许多专业必需的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落到实处,许多岗位不可或缺的职业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
  由于理论和实践的脱轨,学生所学课程不切合实际需要和落后于社会发展,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不是眼高手低的“书呆子”,就是理论不深、技能不精的“半秀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客观需求不对口,毕业生学非所用、难以就业的现象大量存在。在此背景下,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给自己脸上贴金,匆匆将学生推出校门,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自我松绑行为,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能力训练,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后劲,而且造成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恶性循环。
  要走出这一怪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当务之急是高校要练好“内功”,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以学生为本,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多元化的成才模式,确保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训练,真正为学生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奠基,而不是追求暂时的教育功利化。
其他文献
“给小小数字科学家们有模有样的探究活动点个赞”,这是我国当代教育家顾明远先生看了首届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学技术学院“数码探科学”大赛学生优秀作品后亲笔写下的一行字。  “数码探科学”大赛至今已经举办过两届,面向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学技术学院的六年级全体学生。作为数字科学家计划的实践检验,给项华教授带来更多的认可和肯定。他多年来的探索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项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师从我国著名
随着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的推进,网络视频选修课程不断发展。该课程以其互联、共享、内容多样等特点,为学生所喜爱,很多老师积极投身网络视频课程的拍摄制作中。本文从打好“
文章根据多年来中外高职产学合作工作的实践,对高职产学合作的内部动力因素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并对中外高职产学合作内部动力进行了比较研究,既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又提出了一些
我国首台采用自主设计的“龙芯3B”八核处理器的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KD-90”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深圳大学联合研制成功,日前在合肥通过专家组鉴定。  据悉,高性能计算机“KD-90”采用单一机箱,集成了10颗八核“龙芯3B”处理器,理论峰值计算能力达到每秒1万亿次。系统硬件由1个前置服务器、5个计算节点、2个千兆以太网交换机以及监控单元组成。其中,前置服务器和计算节点均采用了我国自主设计的“龙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