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霾化妆品”不可轻信

来源 :健康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gr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山东网》报道,随着我国多个地区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一些化妆品销售商家也推出号称可“抗雾防霾”的产品,甚至在店内的宣传中,宣称其产品“可有效抵御PM2.5”,在济南经十路一家化妆品专营店里,记者看到销售人员正热情地向消费者推荐多功能的护肤霜。记者看到,在一张宣传单上,小字注明“防霾新品”、 “抵御PM2.5”、“隔绝霾毒”字样。这位销售人员还介绍,其所推荐的产品如隔离霜、BB霜等都具有上述功能。然而,工商执法人员在这些护肤品的标注上根本没有查找出有关防霾的具体说明。
  在济洛路一家市场中,几家销售化妆品的摊位也相继打出化妆品抗雾防霾的宣传,但在商品的包装上依旧找不到相应的说明,店家也无法提供能佐证“防霾”功能的检测报告。对于以上情况,市工商执法人员当场责令这些商家停止虚假宣传,并对其展开立案调查。一些打着“隔离浊气,天然绝尘,无惧PM2.5”、“可以修复被PM2.5损坏的细胞”、“形成植物保护膜对抗空气污染”等卖点的化妆品以从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的价格在网上销售,不少还宣称原装进口、国外科技。然而,网店卖家同样也无法提供相应的证明。
  本刊提醒: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针对抗雾霾化妆品的相关标准,有关“产品具有防霾功效”的宣传无法获得国家相关检测机构的验证,存在虚假宣传之嫌。一些保湿霜或隔离霜产品不仅不能隔离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消费者如果一味地听信其宣传,将产品厚厚地涂抹在脸上,反而更容易吸附细颗粒物,从而增加皮肤过敏的风险。
其他文献
“三素”——抗生素、维生素、激素,不仅是临床常用药,也是药物学上的里程碑。它们抵御疾病、促进健康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如抗生素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他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维生素是维护人体生命的重要营养来源,并可防治多种疾病,如维生素A治疗夜盲症,维生素B1维持心脏、神经及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维生素B2治疗口腔等黏膜疾病,维生素B6止吐,维生素C增加对感染的抵抗
哮喘,高血压,看似两种完全独立的疾病,但近年来医学家们却发现,同时患有这两种病的人呈增多趋势,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高血压已较为常见,此类患者约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3%。国内有人发现,8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其中合并高血压者27例,其发生率为30.7%;还有报道显示,104例哮喘患者中,32例合并有高血压,发生率为30.8%。  哮喘、高血压,通常都需要用药,然而有时
游戏不仅是儿童的专利,对于老年人而言,玩童年游戏同样可在玩耍中锻炼身体。  ◆丢沙包预防腰椎病  丢沙包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典游戏之一。该游戏有助腰部锻炼,可在丢接过程中锻炼腰部肌肉。  ◆翻交预防鼠标手  还记得翻交吗?有地方也叫翻棉条、翻牛槽、翻桄子、翻绳、翻线、攀撑子。两人游戏,只需3尺左右的线绳1根,一人用两手撑线圈,另一人通过勾线挑转,可翻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如两扇门、鸡腚眼、十字花、井
西咪替丁是常用的胃药之一,又名甲氰脒胍,能抑制胃酸分泌。西咪替丁于1974年合成,国内于1979开始生产,起初主要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及上消化道出血等。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其更广泛的用途逐一浮现,尤其是皮肤病方面。  疱疹、溃疡  目前对带状疱疹还缺少特效疗法,但西咪替丁有望改变这一格局。  研究人员曾单用西咪替丁治疗带状疱疹53例,给药方法为每日3次,每次0.2克,睡前加服0.2克。
糖尿病和高血压、冠心病一样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在整个发病过程中,并没有一个截然分开的界线,并不是说,今天血糖没有超过某个值,就不是糖尿病;明天,血糖超过某个值,就患上了糖尿病。那么,糖尿病的确诊依据到底是什么呢?  糖尿病诊断依赖于实验室检查  从一般的原则来说,疾病的诊断依赖于病史的采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等的综合。在不同的疾病中,临床表现或者实验室检查所占的比重各自不同。有的疾病主要依赖于
肛门坠胀是发生于直肠、肛缘、会阴的一种不适症状,患病后患者非常痛苦,主要表现有:局部下坠、胀痛、异物、便意、蚁走、烧灼感。甚至向腰骶、下肢反射。病情迁延日久,常合并精神症状,如紧张、焦虑、多疑、失眠、轻生等。本病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原发,也有继发。究其原因,可分3个方面。  肛门直肠神经官能症  原因:精神创伤或局部疼痛刺激,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局部神经功能失调,肛门直肠感觉异
安慰剂效应在临床医学当中是个十分常见的现象,医生经常会给患者开一些特别的药剂,告诉他们这种药疗效甚好。许多患者在服用这类药后确实觉得病痛得到舒缓。然而,人们觉得病情有所好转,其实只是缘于心理和生理上的暗示,这些药剂对疾病本身没有任何作用,而是基于患者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今天就带大家了解神奇的安慰剂,看一看它和患者之间的趣事。  1.初见安慰剂  医学上首次出现安慰剂效应是在18世纪后期,一个叫伊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