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逻辑链条,铺设行文路标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_netb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以60分的分值,在语文试卷中一枝独秀,因此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写作的难度也是众所周知。而在各种命题形式中,又尤以材料作文的写作难度较大,在材料作文的写作中学生经常偏题、跑题,导致作文严重失误甚至是彻底失败。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立意时不能全面把握材料,只是关注中心句,行文中忽略材料,仅仅强调关键词。结果表面上是紧扣材料,实际上却是偏离材料,离题万里。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避免论证过程中的跑题错误呢?我觉得,应该培养学生的“链条”意识,所谓的“链条”就是从原材料中梳理出一条完整的逻辑链条,这条逻辑链条中既要有主要人物,还要有与之相关的他人、他事和他物;既要有主要事件,还要有与之相关的前因、过程和结果。“链条”梳理出来之后,以此统领论证过程,如果论证过程能够严格的按照“链条”来展开行文,那么我们的文章就相当于找到了路标,沿着路标前行就再也不会误入歧途。
  例如,人教版必修三写作单元中的一则材料“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利士抬头观望星辰时,一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坑里,于是便有人嘲笑他,说他虽然认识天上发生的事情,却看不见自己脚下的东西。可黑格尔对那些嘲笑者所说的话却大不以为然,他颇富哲理地回驳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学生在审题立意环节中基本能够达成共识,即不怕困难,勇敢追求梦想,但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却是大相径庭。下面以两段文字为例。
  第一段文字:“司马迁身受重伤,行动异常困难,但他坚持着,用颤抖的双手记载历史,日复一日,他终于写下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这段文字的逻辑链条为:人处在深坑(困难)中——战胜深坑(困难)——取得成功。最终表现为一种永不妥协的坚强、执着。
  第二段文字:“司马迁用颤抖的双手记载历史,他知道,他艰辛的付出,可能无人喝彩,甚至会招来世人的鄙夷和唾骂,但他不惧怕,司马迁,逆着风雨,在人生路上昂首前行,不管前方会有怎样的深坑等候。于是,他终于写下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这段文字的逻辑链条为:路上可能有深坑(困难)——不害怕深坑(困难)——勇敢前行。最终表现为一种义无反顾的无畏、勇猛。
  两段文字,从表面上看来,论证材料相同,都紧扣“深坑”,但表达的主题却不同。那么哪一种的立意更符合原材料呢?
  下面我们探究一下原材料的逻辑链条:在路上仰望星空——掉进坑中——被人救出——准确预报天气。黑格尔评价:“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根据前文的叙述情节,这句话的逻辑链条为:人走在路上——可能有坑(困难)——不要害怕——勇敢前行(追求)。也就是告诉我们,即使路上会有深坑(困难),但是不要被未知的可能的困难吓倒,应该勇敢前行(追求)。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第二段文字的逻辑链条与原材料的逻辑链条是完全吻合的,因此第二段文字的论证是准确的。而第一段文字由于偏离了原材料的逻辑链条,因而论证是不准确的。
  由此不难看出,真正表达主题的不是反复强调的关键词,而是行文过程形成的逻辑链条。而很多学生仅仅能够从原材料中提取关键词,然后抛开材料,对关键词进行通常化的理解和阐释,甚至是在自我臆想中我行我素,最终导致偏题或跑题。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要教会学生把关键词置于一个完整的严密的逻辑链条中,然后根据特定的语境来理解关键词的语境义。并且按照梳理出来的逻辑链条进行论证。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我们的写作在正确的轨道上,走出一条光明之路。
其他文献
唐代大文豪苏轼有诗言: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很有意思。他说,如果你说琴上有琴声,那放在盒子里为什么没有琴声呢?如果你说音乐是从手上流淌出来的,那你为什么不直接从你的手上听音乐呢?  其实,苏轼的意思很清楚,琴(在那一时期特指古琴,现在可以理解为泛指的乐器)是可以发出声音,演奏美妙的音乐的,但是它不会自动演奏,得“人”来弄响它。人的手指可以
电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石英钟、剃须刀,还是计算器、电子琴等都离不开它。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那就是电池用旧了要全部换掉,绝不能新旧混装搭配使用。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新旧搭配使用不是更节省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电池本身的特性谈起。普通的干电池有两个很重要的特性,一个是电动势ε,在电路中我们通常称之为电源电压U,另一个是它的内阻r,因为电池和所有的导体一样也有电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