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于学生能力分层次教学研究

来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19900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是各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认知和实践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及工作效率。根据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于学生能力分层次教学方法及改进措施,为满足学生今后就业岗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次;学生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3-0548-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职业和岗位要求的必备能力。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现行的计算机教学大纲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目前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要求掌握的基本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知识等。但是由于地域性和教学水平的差异,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差别很大,对每个学生采用统一授课,就不能使所有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新入学的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一年比一年提高,采用普通陈旧的知识就不满足学生对获取计算机知识的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
  所谓“层次”,指同一事物因大小、高低等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教学过程中层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不同的情感、认知阶段。“分层次教学”,是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条件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学习速度, 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
  分层次教学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出发,因材施教,发挥个性特长,为不同条件的学生创造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氛围,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分层次教学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交往、相互作用、教学互动,从而达到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同步发展。
  1 我校为什么要基于学生能力分层次教学
  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说“教育努力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尽可能达到最高的个人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在按照专业分类教学的基础上在授课过程中,按照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实施有特色的分级教学,这样可以解决学生的基础差异等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按专业班上课经常是基础好的学生“炒剩饭”,而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导致学生上课闹情绪、教师上课有困难。显然易见,按专业的自然班上课是存在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分层次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全院的公共课,是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开课的班比较多,需要的教师和教学资源也多,实行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 基于学生能力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1)在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时,进行一次摸底考试,考试的内容和要求按照教学大纲的标准来执行。考试结束后,按照学生成绩进行分析,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免考,其他学生则按其考试成绩分成三个等级,成绩良好的划分为A级,成绩中等划分为B级,成绩差的划分为C级。分层后,就可以实施不同的教学,因材施教;
  2)可以为基础差的C级同学开设“加强提高课”, 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可以按6:4的比例,同时我校的开放机房可以多照顾一些“机时”,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时间提高操作技能和消化课堂教学的内容。水平一般的B级同学按专业开设“专业特色课”, 着重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在课程深度和广度上以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度,以适应职业岗位够用为度。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按照5:5的比例安排。
  为基础好的A级同学开设“考证考级课”, 瞄准考证考级大纲组织教学,使教学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标准。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按照4:6的比例安排,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3)对于免修免考的学生来说,学院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扩大学生学习选择空间。由于各专业涉及到的信息处理技术不同,可采用必修/选修课程的方式,其中必修/选修课程可以是计算机专业类型的课程或与本专业结合的计算机课程。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双语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专业英语);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理工类的学生可选C语言程序设计、FLASH、MATLAB科学计算软件的使用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经管类与文史类的学生可选ACCESS数据库、PHOTOSHOP图像处理等课程。
  3 课程考核的方式
  在基于学生能力分层次的教学方式下,在考核时我们要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我们把本门课程考试分为几个部分:
  1) 出勤情况:采取每节课点名等方式对学生的出勤和上课纪律情况进行考核,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 平时上机作业:采用当场检查或飞信和邮件作业上交课后检查的方式考核,有助于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3) 综合大作业:采用模块校测验的方式进行考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
  4) 期末参加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教育(Certificat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iques,简称CCAT)项目的考试或者教师出的期末考试上机题。
  4 结束语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在高职高专院校实施基于学生能力分层次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使之既拥有专业性的技术知识,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整合教学资源,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采用双语教学,实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英语的整合。但是进行基于学生能力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关键问题是教材,教材内容既要体现层次感,又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易感兴趣。 教学团队的配备,在教师和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任课教师是一种挑战,这要求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来了解专业信息准备教学内容。同时在分层次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防止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自卑而引起厌学情绪。另外,教学班较广泛,教学场所多和排课难度大,对教学秩序的管理有一定难度。
  参考文献:
  [1] 孙卫.加强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6(11).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7-18.
  [3] 黄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次分专业教学方法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
其他文献
用不同的夹持方法对薄板剪切型和拉丝切断型钢纤维的抗拉强度分别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较之锯齿型和波纹型夹具,波纹型A夹具对试样的夹持损伤最小,测得的钢纤维抗拉强度值最高;符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当今较先进的网络学习模式。我们将这一模式引入"当代"课的教学实践,并提出"当代"课是最便于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进行教学的公共课程之一。要构建"当代"课程
目的:新型牙科材料MTA在盖髓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对比氢氧化钙与MTA两者直接盖髓效果,以寻找一种更有效的盖髓药物.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4月-2015年4月接受直接盖髓处理的47名
针对Cu—Cr合金在HCl溶液中脱铬腐蚀问题,借助金相测试手段研究了变形对Cu-Cr合金脱铬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试样变形量越大,Cu-Cr合金脱铬孕育期越短,脱铬倾向增大。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手肌张力增高与肌力、时间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2-10-2014-03在我院宝山分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时间在7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
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手术中,心脏与血液循环是分离的,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心肌缺血.除了这种缺血损伤外,再灌注时还会发生额外的损伤,这可能会加重组织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扩大就业途径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既有赖于教师教学原理的学习、教学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