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损耗中受到影响的语言技能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peng1986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到近几十年,“语言损耗”,其定义是随着时间流逝而引起的个人技能的损失 (de Bot 和 Weltens,1995),才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二语损耗的主要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语言损耗多快可以产生以及个体和社会因素对损耗速率的影响。因此,本章将关注二语损耗的语言学特征及相关变体和各种假说,这些假说试图解释因为长期误用而导致的语言变化的特征和各种变体对于语言损耗过程的影响。
  一、语言损耗的定义
  1980年,在宾夕凡尼亚州州立大学举办了首届“语言技能损耗会议”,此后,语言损耗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在这次会议上,理查德·D·兰伯特从个人经历和专业视角两方面表达了他对该研究领域的兴趣。虽然他在多门外语的学习中都达到了很高水平,甚至可谓精通某些语言,他却承认在过去几十年中他掌握语言的流利程度呈下降趋势。此外,作为一个语言学家,与二语学习者交流的经历似乎常常会激发他在“语言损耗”领域的兴趣,因为这些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常常花費大量时间试图掌握某种语言技巧,却难免在日后遗忘或丧失。
  在关于语言损失现象的研究中,常常会出现很多术语,比如:损失,改变,遗忘,转移,逆转,死亡和损耗。这些术语都是用来指代个体或者群体使用语言过程中所出现的语言损耗或者消失的现象,只不过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所有术语中,“损耗”似乎是该领域研究中最受青睐也是应用最广泛的。那么,为什么“损耗”深受语言学家的喜爱,它与其他术语又究竟有哪些区别呢?
  事实上,研究人员从社会学、心理学、神经学或语言学等多重视角采取了不同的理论方法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和界定。但问题是,每一种定义只关注该现象的某一个方面,不够完整全面。缺乏对术语使用的认同成为该领域发展的一大障碍,因为研究人员对于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缺乏共识。
  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中往往采用术语“损耗”, 其原始含义如下:(1)因为摩擦而逐渐减少;(2)因为持续的压力而在数量或力量上逐渐减少;(3)人员数目的减少,而且是一个渐进的自然发生的过程, 如退休、辞职或者死亡。应用语言学家赋予“损耗”某种崭新的语言学意义,但这直到1980年的会议才得到正式认可。“损耗”似乎含义丰富,可以涵盖该现象的方方面面, 这在兰伯特和弗雷德的定义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语言损耗可以指由个人或言语社团造成的任何一种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个部分的损失。它既可以指在双语环境中母语使用减少的情况,也可以指少数族裔群体中由于政治或社会原因,一种语言逐渐取代另一种语言的现象。此外,语言损耗还可以指神经系统衰弱患者语言技能的衰退和老年人降低使用某种语言类型的频率。同样,语言损耗也可描述一种语言的完全消亡。此外,语言损耗还有另一个意义,虽然这一含义很少受到关注。它是指二语习得者曾经学习了某种语言的用法但是中断了对其继续使用的现象。
  显然,以上的定义涵盖了语言损耗现象的诸多方面。然而,正因为其涉及范围如此之广,以至于没有研究人员可以研究这样一个宽泛的概念。因此,研究人员需要确定他们研究的究竟是哪种类型的语言损耗。在兰伯特和弗雷德给出的定义的基础上,仍然有几处不同需要特别注意。第一个有待澄清的区别是“自然”语言损耗和“病态”语言损耗。后者指脑部病变导致的失语症或者与痴呆相关联的失语过程。这种类型不是目前研究的焦点,因此本篇论文不予讨论。
  第二个区别是“代际”和“代内”语言损耗。前者是指随着时代变化特定人群所经历的语言损耗过程,而后者是指个体所经历的语言损耗过程。代际语言损耗伴随着社会损失,被认为是某种“语言转变”,其最极端的结果便是“语言死亡”。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代内语言损耗与个人损失相关,是由于缺乏使用而导致某种语言技能的遗忘。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损失”可以替代“损耗”。事实上,“损失”是一种概括性术语,其中包含两类部分重叠的过程即:转变和损耗。De Bot (2001)认为“语言损失”是一个通用的术语,指拥有的语言技能的下降,既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群体。此外,在评估语言技能改变的个人层面,有时会采用“遗忘”这个术语来替代“损耗”。事实上,Weltens (1993)认为,“遗忘”与“损耗”是不同的,因为在“遗忘”过程中,一旦有了线索就可以回忆起整个信息。但是在“损耗”过程中,学习者只能恢复部分信息。另一个常用的术语“保留”也常常用来指代语言损耗,但其重点在于强调某些语言技巧保存完好未受影响。
  最后一项区别是第一语言损耗和第二语言 / 外语损耗。这种分类由de Bot 和 Weltens在1985年扩大,由van Els在1986年进一步完善, 我们会在接下来的部分予以讨论。
  在所有的语言知识当中,词汇知识被公认为语言系统中最珍贵的一个方面。Seliger (1985)评论说,之所以许多研究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词汇知识方面,是因为词汇知识似乎很容易遭受损耗。除了词汇以外,本篇研究还关注了语法知识,因为语法和词汇构成了语言学习的基础,而且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往往花费大量时间来掌握这两个方面的知识。
  二、词汇知识损耗
  在关于词汇知识损失的不少研究当中(Al-Hazemi, 2000, Cohen, 1986, 1989; Graham, 1990, Olshtain 和 Barzilay, 1991; Hansen, 2001),最有影响力的当数由W在1989年和G在1993年所做的两项研究。W调查了荷兰一些中学的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四年不使用某些词汇期间,关于这些词汇知识的保存状况。对研究对象的调查分为三个阶段:在他们刚刚结束外语学习以后;结束外语学习两年以后;结束外语学习四年以后。研究中使用了一项包含40个物体名称的词汇测试,要求被调查者给出这些词汇的意义。词汇测试中涉及的目标词汇被分为使用频率较高和使用频率较低两种类型。调查结果表明,在四年不使用法语期间,这些学习过法语的荷兰人几乎没有受到任何词汇知识的损耗,仍然保持着相同的语言水准。Weltens (1989)将这种令人惊讶的极少量语言损耗归因于他的研究中没有什么时间压力。调查中的一项初步研究(Verkaik 和 van der Wijst, 1986)也表明,被调查者在两年没有使用二语以后,并没有经历任何语言水平的下降。因为研究中这些被调查者依然可以给出正确答案,虽然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完成任务的速度有所下降。换句话说,这些被调查者仍然能够回忆出正确信息,只不过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而已。因此,W (1989:93)得出结论“……被调查者如果拥有充足的时间,就能够从脑海里挤出任何依然存在其中的记忆,哪怕这些记忆是遥远而模糊的。”   W的研究中除了使用词汇测验外,还使用了许多其他接受性测试。因此,除了关于词汇知识损耗的发现以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语法知识的损耗相对于听说测验中的损耗而言也很微不足道。W再一次表示,诸如基本认知、未来学术训练和外语继续学习因素应该被认为是全球分数普遍上涨的潜在解释。
  受到W的研究发现的激励,G (1993)决定使用一种“词汇识别图表”来调查学习法语的荷兰人中面临的词汇损耗现象。该项调查的设计与W(1989)所做的调查不乏相似之处。该调查将重心放在词汇知识的两个特定层面,即拼写知识(书写形式)和语义知识(联想词)。
  研究采用了词汇识别任务,该任务包含法语词汇和伪造词汇,它们都由一些出现频率或高或低的群组排列在一起。语义识别任务中包括真實词汇和伪造词汇,用以检测被调查者的语义知识。该项任务的设计主要基于第二语言中有联想关联的词语。总而言之,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拼写知识还是语义知识,都不会受到损耗的影响。不明显的损耗结果促使Weltens and Grendel (1993:154)得出结论:语言研究中的绝对共识可能是错误的,因而未来的语言损耗研究应当将重点放在语言创造上。
  Weltens 和Grendel关注的重点是接受性词汇知识的损耗。与此形成对比的两个重要研究关注的是创造性词汇知识损耗,这两个研究分别是由Cohen (1989) and Olshtain (1989)领导的。Cohen (1989)调查了两名曾在葡语环境(巴西)中生活过一年的儿童身上发生的创造性词汇知识损耗现象。他们分别在停止使用葡语一个月、三个月和九个月以后接受了测试。调查结果显示,创造性词汇知识的确有所损耗,特别是在名词部分。Olshtain (1989)的调查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他研究了希伯来语是主导语言的环境中创造性词汇知识损耗的现象。研究对象是一群年纪在5-14岁之间的儿童,他们在返回以色列之前,曾经在英语环境中生活了至少两年,并将英语作为二外学习。该调查结果也显示了创造性词汇知识的明显损耗。
  三、词汇知识损耗方面的差异
  尽管大量的外语损耗的研究都将重点放在词汇知识上,但是其调查结果却在一定程度上往往非常矛盾。
  关于词汇知识是否受到损耗的问题,其研究成果可谓丰富多彩。比如说,Weltens (1989)没有发现任何词汇损耗,然而Bahrick (1984a)却发现了一些。Schumans (1985)甚至发现了人们在词汇知识方面惊人的增加。在有关语言损耗的观察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的损耗速率也不尽相同。根据Bahrick (1984a),损耗在一开始非常迅速(在最初的几年停止使用期会下降25%),但在大概6年以后到25年之间会趋于平稳。与之相反的是,Messelink 和 Verkuylen (1984)发现语言损耗一开始的速度并不会很快,而在词汇知识开始损耗以前会通常有一个“初始高原”状态。这些研究成果的不同也许是因为研究人员关注的是语言损耗的不同方面,而且采取的仪器也有所差别。
  词汇知识涵盖了很多方面,正如科恩(1989:146)指出的那样:“学习词汇时要学的很多,因而在遗忘过程中要忘记的东西也不少”。即使一个词语被明确分为创造性知识和接受性知识两个部分,“认识一个词语”依然意味着要考虑许多方面。根据Nation (1990)的定义,认识一个词语,绝不仅仅意味着能够回忆起一个给出的词语形式对应的意义(或者是第一语言翻译)。下面的列表涵盖了认识一个词语所要涉及的大多数方面:能够分辨一个词语的口头形式;能掌握该词语的发音;能掌握该词语的拼写;能写出这个词语;能理解该词语的隐含意义;能掌握该词语的意义范围;能掌握该词语可以适应的语法模式;能掌握词干可以配合的词缀。
  词汇的不同方面在调查中的表现可能也会有所不同。例如,Trapman (1991)调查了学习德语的荷兰学习者经历的格位标志的损耗情况。他发现对于一些需要不规则格位标志的动词,被调查者依然记得它们的意义和形式,但是却忘记了有关格位标志的知识。他的研究表明,词汇的句法意义被遗忘了,但是有关词汇本身的知识并未受到影响。在Bahrick’s (1984a)关于词汇损耗的研究中,认识一个词意味着知道这个词的意义。
  然而,在Grendel (1993)的研究中,他就给了词汇知识完全不同的定义。在他的研究中,词汇知识被定义为关于词汇拼写表现的知识,也就是Nation术语中的“书写形式”。
  总而言之,在词汇损耗的不同研究中,词汇知识从各种角度被赋予了许多不同定义。因此,在衡量词汇知识的过程中也采用了许多不同的衡量仪器。此外,作者不能明确地描述自己对于词汇知识的定义,以及该如何衡量词汇知识,也是导致不同结果出现的原因。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英语水平与学习策略对中国高职学生英语损耗的影响》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 茂,硕士研究生,安徽省国际商务职业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被称作一曲动人的“田园牧歌”,这不仅得益于小说所描绘出的宁静、和谐的湘西世界,更与小说极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分不开.本文主要从传统、民间、创新3个角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层领导的管理及不断激励,其中对其考评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完善和创新中层领导考评机制便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阐述360度考评的含义及应用,分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医疗保险基金是用于保障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等参保人员医疗权利的专项基金,其收缴依据是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合法形式。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医疗保险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世纪最富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西方知识分子中充分注意到摄影的极少数人中的一个。他的《摄影小史》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
学习是一种快乐,创新是一种享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所
期刊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经济转型、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今天,初中学生群体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加强初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当今时代对初
《美的历程》出版后,就引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美学热”。李泽厚先生从那个“遥远得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作了一次“美的巡礼”,怀揣一张纸,记录下每个时代的精神的火花。全书大
2010年6月13日9时,华君武先生在北京友谊医院逝世,享年95岁。至此,被誉为“中国漫画三剑客”的丁聪(于2005年5月在北京去世)、华君武、方成,已去了两位。先生生前留有交代,丧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