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贴近学生的情感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针对《散步》一文引申出的中年人的责任、生命感学生不能理解和感同身受的情况,对贴近学生的情感来确定《散步》的教学内容作了一点探索。指出教师备课需要解读文本,带着问题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探寻出一条契合学生心灵的文本通道,为学生搭建攀爬文本深度的阶梯。
  关键词:教学; 情感;《散步》
  翻开新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我们会发现《散步》一文虽然还是属于亲情主题单元,但被安排在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变成了精读课文。旧版教材中它被编排在第五单元,是略读课文。以往教学此文,我发现学生对于一件小事——散步引申出的中年人的责任,他们不能理解也很难感同身受。现在,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们的第一堂语文课将从《散步》开始,文中关于“生命、责任”这些庄重的字眼孩子能理解吗?“我们通常说,文学作品以情动人,这是不够准确地,完整的说法应该是以特殊的情感动人。”[1]在备课这篇文章时,我思考着:《散步》这篇散文除了中年人的责任感,还有什么情感能贴近学生的心灵?
  文中,“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孩子的画面再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现代散文中的人物行动,已经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它是人物情感和思想的外化,是他们意识流动的轨迹。”[2]文中作者已经点出人物行动的特定意义: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然而眼前的画面,让我想起了“孝”字,“我”背母亲不就是“孝”的形象体现吗?《说文解字》解释“孝”字:“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样一想,文中很多的细节都带上了“孝”的味道:“我”对母亲所做的一切,陪母亲散步,选择母亲走小路的决定,最后又背起母亲,这都是“子承老”的体现。妻子背儿子和“孝”有关系吗?再仔细看金文和篆文的“孝”字,我们发现它像老人护着孩子。正是小时候,父母呵护孩子,才有孩子长大后,陪父母慢慢变老。“孝”在一个和美的家庭中才更具有生命力,文中的这一家子,“我”孝顺,妻子贤惠,母亲体谅,小孩子乖巧,这都是家庭和谐的因素。但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隐去、淡化“孝”这种普通、常见的伦理情感,强化、突出生命、责任的重要意义。作者认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因为没有特殊性,就容易重复,而重复则不免千篇一律,导致感受的钝化,乃艺术之大敌。”所以会被我们忽略,或者被我们肤浅地解读。作者在《散步的写作契机》一文中说:“外国人对孝大加赞赏,如获至宝,我们自己却丢掉,开始考虑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3]既然“孝”是作者创作的出发点,文本肯定藏着作者关于“孝”的更深思考。
  文中的“孝”究竟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仔细品读文字,感觉出“我”的孝是在善待母亲衰老的生命。这份善待首先体现在“我”对母亲身体的关心:初春时节,母亲身体不好,“我”陪她散步,“我”为母亲熬过冬天而庆幸,看见田野生机勃勃的景象,“我”想着的是生命,希望春天的生命能感染母亲。其次,体现为尊重母亲,母亲想走大路,“我”就决定走大路。后来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我”依旧尊重母亲的决定。作者对“孝”的理解与《论语》中对“孝”的解读是一脉相承的。“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已经告诉我们“子承老”不只赡养这么简单,但现实中很多家庭对老人还限于所谓的赡养,即对父母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可能多数学生的家庭存在这种情况,我应该把文中“孝”的美好传递给学生。同时作者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孝”是对生命和责任的背负。作者说:“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3]文本中“我”和妻子作为成熟生命的个体背负幼小生命和衰老生命的形象尤其突出,作者在《散步》一文中已经赋予“孝”新的内涵。这时,我已经找到了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感——孝心。
  怎么教?文中的“分歧”映入我的眼帘,面对“分歧”,文中非常细致地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强调“我”是以儿子、父亲、丈夫的多重身份作选择,“我”的责任意识明显。分歧是文章的分水岭:分歧之前“我”的情感是单向流向母亲,散步只是一件普通的小事;分歧中,“我”的地位突出,同时赋予“散步”不一般的意义;分歧之后,家人的形象逐渐浮现,情感和谐交织在一起。借助“分歧”会使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于是我决定从“分歧”切入课文,用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决定听从母亲的选择走大路?“我”对母亲的孝体现在哪些细节中?(品读细节过程中有两个追问:写初春田野的作用?母亲发现春天生命的美好了吗?)面对母亲和儿子的意见不合,“我”用了“责任”这个词,是否夸张?“我”的“责任”还体现在哪里?用四个环节,推进课堂:读全文,感受“散步”是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读分歧,引出”我”对母亲孝的细节品味,探究“孝”的生命意义——善待衰老的生命,呵护幼小的生命;再读分歧,体会“孝”的责任之大——为人子、为人父的担子;抒写生活中的孝之美——写一写你关爱父母或者你的父母关爱家中老人的温馨小片段。
  回顾自己再度备课《散步》一文的过程,其实是又一次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4]我借助散文知识来读“散步”,带着问题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探寻出一条契合学生心灵的文本通道——散步中的“孝”别有深意。为学生搭建攀爬文本深度的阶梯——以散步中的“分歧”作为教学的抓手。教学内容的确定只有贴近学生情感,经典文本才会越教越有滋味,就如这历久弥新的“散步”。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333.
  [2]欣晓玲.中国现当代散文意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75.
  [3]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七年级语文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7.
  [4]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组编.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42.
其他文献
一    仿佛是岁月转过头探望,时光的隧道逆着光向记忆深处延伸,向童年的故乡拓展,一岁、两岁、三岁、四岁、五岁,在孔夫的丹凤街上,一座平房前的晒谷场旁边,种着桃树、桑树和迎风挺立的一小丛青竹。夏天,一有凉风吹来,树叶晃动,沙沙沙的,和一树蝉声,把所有走远的岁月都叫了回来。  我的童年像穿过了梦境,六岁、七岁、八岁,不断在这街上成长,走出去的脚步声在时间隧道里回响。在我天真的眼睛里,蒙眛的世界渐渐开
我的母亲是沙堆  她对我寄托厚望,她说  孩子,往上走  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往上走到最高的山上去  风暴是个严厉而善解人意的老师  他想助我成长、圆梦  于是不遗余力地将我往最高的山上推  让我接受他的鞭笞和压力  让我坚硬、强壮  一路的风雨兼程  我终于爬上了最高的山  并像个伟人一样地放眼远眺  然而这眼前的风景  我卻感觉遥远、模糊,而且陌生  我疑惑,我不满  我不顾一切地反抗  从
经常锻炼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血糖水平,甚至能改善情绪,对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相关问题有很大帮助。美国《预防》杂志网站近日总结了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的五种运动。  散步 散步是一种简单、冲击力低的锻炼方式,它能起到燃烧热量、避免体重增加和防止过多葡萄糖在血液中聚积的作用。  瑜伽 瑜伽是一种有效的减压方法,控制呼吸和伸展运动有助于降低血液循环中的应激激素,进而降低胰岛素和血糖水平。  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对肌肉
在很多人眼中,“强迫症”就是见不得不整齐的工具、凌乱的房间以及处女座。事实情况是,强迫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千奇百怪,有的还很搞笑。快来看看吧!  强迫症的日常  @高佳同学:走在路上,总会以为钱包被偷了,然后打开包检查(路上一直这样循环)。  @戴上眼镜看小说:每次出门,门锁好以后,下了两层楼梯,都不能确定自己有没有锁门,于是返回确定门到底锁了没有。  @阡坠:每次上课前做准备都会把书放得整整齐
【文题呈现】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拥有了自己的同学,而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随着学校的变换,我们的同学越来越多。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学习,相互鼓励,情同手足。那么,回首成长经历,你最喜爱的同学是谁呢?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以“同窗的他”为题写一篇记叙
读柴静的《看见》,仿佛看见了她的眼睛,那双并不算水灵漂亮的眼睛,但在那双眼睛里,有着不一样的光芒。在她的眼睛里,有一份专注执着的职业思考,还有一份对他人的慈悲关怀。  她的眼神起初并不是這样的,在她刚进入《东方时空》节目组的时候,她做《东方连线》栏目的主持人,她采访时步步紧逼,“冷酷”如机器般,质询、质询、再质询是她的风格。她以为一味追求新闻事实真相,便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记者,但她却忘了摄像机面前
饺子在我国起源甚早。1978年,考古工作者从山东滕州的一座春秋晚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一些食品,它们呈白色,个体为三角形,内包有屑状馅料。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可能就是饺子和馄饨的祖形。  现存最早的饺子实物,是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发现的。这些形如半月的食品,与现代饺子几乎一样。  到了明清时期,过年吃饺子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千里不易的习俗。人们采用煎、煮、蒸、炸等方法,做出各式饺子。清代烹饪
导语: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民间习俗更是不胜枚举,吃饺子、写春联、贴窗花、划龙舟、扭秧歌……各种各样的习俗凸显了民族特色,也让人们沉浸在节日的喜悦气氛之中。回首过去,一股强劲的“中国风”吹来,使人温暖并快乐着。
亲爱的同学们:  新年好!  此刻,坐在洒满阳光的屋子里,我正期待着十几个小时之后的新年钟声响起,想象着在这个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们,为着新的一年的到来,由衷地微笑和欢庆的样子。快乐离我们不远,似乎也很轻易得到,它会藏身在每一个特别的日子里,只要你需要,就会雀跃而来,给我们普通平常的日子涂上一抹完全不同的亮色。  旧的一年又要离我们而去了,在这即将成为历史的一年里,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你们,经历着初中时
引言  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谈“终极”时有这样一段话:  我死了以后,不要骨灰,也不要盒,烧完了,家里人就回来了,不要带东西回来。跟很多没有家的老百姓骨灰一样,混在一起……我死了以后,骨灰倒在稻田里,也不要江河湖海,不要搞这个,死的终极就是这样的。那么打块碑,就刻上“爱,怜悯,感恩”。爱所有的人;怜悯世界上做这么蠢这么残忍的事情;感恩,多谢前辈对你这么好,多谢朋友的爱。鲁迅说,如果一个人不活在人的心